歷史 傳國璽 第二節

璽!

這個字橫亘在戴施心頭,從接到命令起,一直就難以消化。

璽的全稱是傳國璽,在一千多年前的戰國時期,這塊如今引得無數人垂涎的寶物還不過是一塊頑石而已。

它當時埋藏在楚國的深山中,籍籍無名,後來被一個叫卞和的楚人覓得。卞和認定這石頭裡面藏著美玉,就將之獻給楚王,可當時的玉工卻說此石中無玉。卞和因此獲罪,慘遭臏刑,被斬去了兩條小腿。可他始終不甘,於城外終日哭號,直到楚文王時,這石頭才終被納入宮中,楚王遣玉工剖開,得一絕世美玉,命名「和氏璧」。

可這不過是這玉面世以來勾起的第一滴血——此後,楚威王時,相國昭陽滅越國有功,楚王將和氏璧賞賜給了他。可隨之,昭陽宴客於水淵,忽有人高喝:「大魚!」諸客一時皆臨淵觀魚,轉過頭時,那塊和氏璧竟憑空不見了。昭陽由此懷疑他的門客張儀,對其大加折辱,直逼得張儀遠走避秦,此後憑一根三寸之舌成為了秦的相國,後張儀為秦拆破齊楚之盟,破楚,拘懷王,才終於報此大仇。

和氏璧的再度出現,是落入了趙國的太監纓賢手裡,可旋即就被趙惠王據為己有。消息傳出後,秦昭王聞之,命使者遣書趙王,說願以十五城換此寶璧。

當時秦強趙弱,趙王恐獻璧而不能得其城,左右為難,好在藺相如自請奉璧去秦。藺相如面見秦昭王獻璧,見秦王無意以城交換後,竟按劍直脅秦王,城雖未得,卻終於攜璧而歸,成就「完璧歸趙」這一段佳話。

直到秦王政十九年,秦破趙國,這塊璧終於還是落到了秦王的手中。

嬴政滅六國,稱「皇帝」,命李斯篆書「受命於天,既壽永昌」八個大字,令咸陽玉工將這八字刻在了和氏璧上,並將之雕琢成璽。從此,和氏璧就變成了國璽。

始皇帝本打算將它千世萬世地傳下去。沒承想,赫赫大秦,竟也不過二世而亡。

那年,劉邦軍至灞上,秦王子嬰將此璽跪獻給了漢主劉邦。

劉邦滅項羽後,開國大漢,同樣極為珍愛此璽,命名「傳國璽」。

此後,這塊璽就在西漢的十二個皇帝間代代傳承,直到王莽篡漢。當時,這塊璽在王莽的親生女兒、西漢的最後一個太后孝平皇太后手裡。王莽派安陽侯向自己的女兒強求此傳國寶璽,卻遭到自己女兒的一頓痛罵。可孝平太后最終受逼不過,不敢再保留此璽,將其摔之於地。傳國璽由此缺損一角。而王莽得之後仍舊十分寶貝,命工匠合精金加以鑲嵌,依舊做為國璽。從此以後,這塊璽雖缺了一角,卻變成了個金鑲玉。

王莽立國「大新」,大新存世也不過短短八年,旋為綠林、赤眉所壞。璽落入了更始帝劉玄手裡。

後來赤眉軍殺劉玄,得璽。赤眉軍後又敗於光武帝劉秀。璽入劉秀之手。劉秀以之開東漢兩百年基業。

到東漢末年,漢獻帝時,董卓作亂,聯軍討伐董卓,這塊璽無意間落入了江東的少年將領孫堅手裡。

可璽在孫堅手裡不久,即為袁術所奪。袁術一度稱帝,死後,他屬下荊州刺史徐珍攜璽奔至許昌,將其獻給曹操。

隨後不久,曹魏代漢。

曹魏享國亦不久,不過四十餘年,司馬氏奪國,晉朝建立,璽當然落在了晉朝的司馬氏手中。

可司馬氏享國也不過五十一年——先有八王之亂,後遭永嘉之禍,胡人大起,匈奴人劉淵建立起來的漢趙政權先是攻破了洛陽,後又攻破了長安,接連俘獲了西晉的最後兩個皇帝,終結了西晉的帝柞,這璽頭一次落入了異族人——也就是匈奴人劉氏的漢趙朝廷。

漢趙享國二十五年,即被羯族人石勒創建的後趙政權所滅。羯本小族,可石勒為人狡詐多謀,竟由此手握國璽,叱吒於一時。

而等到石勒、石虎兩代羯人皇帝死後,整個後趙政權也就面臨分崩離析。崩裂的後趙主要分成了三股勢力:一是石虎的養孫、漢人冉閔,趁石趙末年之亂,奪取了鄴城,建立了冉魏;二是氐人苻健,他本駐紮枋頭,見石趙大亂,趁勢率氐人西歸,奪取了長安,建立了大秦;其三則是羌人姚襄一脈,因為與氐人相爭入關落敗,南下歸順了東晉司馬氏。

……想到這兒,戴施忍不住嘆了口氣。

為了這塊璽,從戰國時代開始,秦滅趙,漢滅秦,魏代漢,晉代魏……如果這還算是流傳有序,畢竟始終都在漢人政權手裡,可接下來,就開始落入了胡人之手,次序竟然是:漢滅晉,趙代漢,魏滅趙……就這麼流轉百餘載。

歷史彷彿在這裡開了個巨大的玩笑,來來去去就這麼幾個國號,彼此相殺相滅,而那依稀可識的國號下,御國之主已悄然變成了胡人……

最好笑的,無過於苻健奪得長安後,竟又立國號為「大秦」!

「備馬!」戴施吩咐了一聲。今夜,他要連夜趕往倉垣。

據說,冉魏的大將蔣干輔佐太子冉智守城,在燕軍的重重圍困之下,已派出了求援之使奔赴東晉,想求東晉救援。

他要攔截下這兩個求援的使者。

如果機運好的話,他要去為朝廷爭回這個傳國寶璽!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