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講 大哉故宮 一、一脈相承

中華文化,一脈相承。在元明清盛時的中華大地上,主要有五大文化板塊:中原農耕文化、西北草原文化、東北森林文化、西南高原文化和沿海及島嶼海洋文化。其中,高原文化和海洋文化,雖特別重要,但在歷史上沒有成為主導或主體文化。中國自甲骨文以來三千多年有文字記載的歷史,只有農耕、草原、森林三種文化,或長或短地成為中華文化的主體或主導文化。而農耕、草原、森林三大文化的衝突與融合的特點是:三個千年,三大變局,文化姻系,一脈相承。

第一個千年,主要是商周時期,地域集中在黃河中下游和渭河中下游流域。西周東遷,裂變為春秋和戰國。北方的齊魯、燕趙、秦晉、河洛等,南方的吳越、湘楚、巴蜀、兩粵等,各個地域,各個集團,爭戰、廝殺、興替、分合,為此而付出慘烈的代價。僅秦將白起,先後斬殺八十九萬餘人,其中秦趙長平之戰,坑殺四十五萬人!白起引劍自刎前嘆道:「長平之戰,趙卒降者數十萬人,我詐而盡坑之,是足以死。」(《史記·白起列傳》卷七十三)白起也以自殺為時代付出了生命的代價。春秋五霸,戰國七雄,國都紛呈,多個中心。歷史的結局是,秦始皇統一六國,出現「車同軌,書同文」的局面,中原地域實現中華文化的第一次大融合。但是,秦祚短暫,劉漢取代贏秦。人們把這個融合後的中原民族,稱為漢族。

在這個千年里,殷商甲骨文,周朝鐘鼎文,商周青銅器,西周石鼓文等,都是這個時期的文物珍寶。孔子的《論語》,老子的《道德經》,《詩經》的情志,《周易》的智慧,《孫子兵法》,屈原《離騷》,諸子百家,競相爭鳴,思想精華,令人驚嘆!這不僅在中國,而且在世界,都放射出文明的燦爛光輝。這個千年留下珍貴的文物典籍,世代相傳,至今還有許多通過明清皇宮,珍藏在故宮博物院和其他博物館裡。

第二個千年,從秦初到唐末,大數算也是千年。這個時期,除中原地區農耕文化內部繼續融合外,又注入新的文化元素,就是西北草原文化。漢高祖平城被圍,衛青、霍去病等西征匈奴,唐太宗大戰突厥,原六國長城連接成萬里長城等,都是這場文化衝突與融合的表象。漢、唐兩大帝國出現在世界東方,是中原農耕文化與西北草原文化融合的結果。這個時期,政治中心,東西擺動,但以西安為重心。當然,也為此付出慘重代價。蘇武牧羊,昭君出塞,蔡文姬《胡笳十八拍》,花木蘭代父去從軍,歡歌而又哀泣,凄美而又悲涼!

這個千年,文化繁榮,氣勢博大,世人震撼。秦陵兵馬俑,漢墓馬王堆,司馬遷的《史記》,司馬相如的漢賦,王羲之的書法,閻立本的繪畫,李杜的詩篇,大唐的宮殿,等等,都向世界展示:中華文化,盛大光明。這個千年留下珍貴的文物典籍,也是世代相傳,至今還有許多通過明清皇宮,珍藏在故宮博物院和其他博物館等處。

第三個千年,從兩宋到明清。北宋、遼、南宋、金、西夏、元、明、清,歷經八代九十帝。中原農耕文化、西北草原文化繼續融合,東北森林文化登上中原歷史舞台。先是森林文化的契丹、女真,佔有半壁山河,而後蒙古入主中原,鐵騎勁旅,馳騁歐亞。滿洲定鼎燕京,則是這次文化大碰撞的集中展現。這個時期,政治中心,南北擺動,但以北京為重心。大碰撞,大融合,大代價,大發展,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價。文天祥之丹心,朱元璋之義旗,袁崇煥之磔死,史可法之壯烈,顧炎武之氣節,張煌言之英魂,以及「揚州十日」、「嘉定三屠」之悲劇,還有《桃花扇》之血淚,都是這段悲壯歷史的血淚實錄。當今海峽兩岸故宮博物院的藏品,多為此期文物的精粹。元青花瓷,明宣德爐,清琺琅彩瓶等等,《冊府元龜》、《永樂大典》、《古今圖書集成》、《四庫全書》,爭奇鬥豔,競放異彩。

中國到康雍乾時代,出現農耕文化、草原文化、森林文化、高原文化和海洋文化的中華文化空前大融合。在明清盛時,中原農耕文化核心地區面積約三百多萬平方公里,而草原文化、森林文化、高原文化其面積也各約三百萬平方公里。再加上沿海地區及島嶼,還有其他地區,展現了總面積達一千三百多萬平方公里的大中華版圖。中華文化以強大的包容性,融匯了上述五種文化形態,「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既保證了中華文化綿延五千年而未中斷,也為與世界其他文化交流儲存了足夠的正能量。自強不息,厚德載物——中華文化將多種文化的江河,匯聚成為中華文化的海洋。「大故宮」所講述、詮釋、展示、播散的,主要是這種大中華文化的奇葩和精粹。中華文化五千年精粹最集中的珍存和展現,就是大哉故宮!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