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講 瀋陽故宮 三、清宮三寶

瀋陽故宮珍藏大量文物,重要文物有兩萬多件,內有十件文物被譽為「鎮館之寶」(瀋陽故宮「十大鎮館之寶」,資料來源於瀋陽故宮博物院,由楊小東副院長提供,謹此敬謝。)。這十件國寶是:後金天命雲版、皇太極腰刀、金代交龍鈕大鐘、清郎世寧設色《竹蔭西狑圖軸》、清王翚(huī)等設色《康熙南巡圖卷》、清雍正款青花紅龍大盤、清乾隆款嵌琺琅纏枝花卉缽,還有下面要介紹的三件國寶。

第一件,努爾哈赤寶劍。清太祖御用寶劍,是極珍貴的努爾哈赤傳世實物,舉世無雙,彌足珍貴。這件寶劍的劍刃為鋼製,全長80.5厘米,刃長58.3厘米、刃寬3.1厘米,柄長19厘米、柄首寬8.3厘米,鐔鐔(xín),劍柄末端與劍身連接處兩旁突出部分,又稱劍鼻、劍珥。長3.2厘米、格寬9.9厘米。劍身鋼製,雙刃。劍柄為銅製,柄首為銅質呈海棠形,開光內鏨刻天官、鹿、鶴圖案,柄身包以黑牛角;劍鐔為銅製,中間開光內鏨有玉兔、祥雲圖案,鐔兩端龍首、魚身紋飾。劍鞘外包銅皮和鯊魚皮面,有7道銅箍,中間兩側另包以鯊魚皮,並鑲嵌螭虎、花卉紋鎏金銅片。從劍柄、劍鐔紋飾圖案看,有「加官進祿」、「玉兔呈祥」等寓意。鞘表面另鑲有銅質鍍金螭虎紋和菱形花卉紋飾。清乾隆年間曾為此劍佩以皮條,上面用漢、滿文書寫「太祖高皇帝御用劍一把,原在盛京尊藏」等字樣。該劍做工精良、紋飾豐彩,具有極濃的漢族文化氣息。這把寶劍的來源,同龍虎將軍有關。

「龍虎將軍」有個故事。努爾哈赤自六世祖猛哥帖木兒,世代任明朝邊官,為大明守邊。當時女真諸部首領,對明廷態度不一:有的製造事端,有的左右逢源,有的效忠明朝。努爾哈赤祖、父、己三代,一向忠於明朝。女真有個小部首領叫克五十,屢次騷擾,殺人搶掠,努爾哈赤率兵「斬木札河部頭人克五十以獻」。(茅瑞徵《東夷考略》)努爾哈赤「忠順學好,看邊效力」,明萬曆二十三年(1595年),努爾哈赤到北京朝貢,萬曆帝加升他為龍虎將軍。(《明神宗實錄》內閣文庫本,第三六卷)明朝官制,武職兵部尚書為正二品,侍郎為正三品。這龍虎將軍可是散階正二品,(《明史·職官志一》卷七十二)整個明朝只有女真哈達部首領王台和建州部首領努爾哈赤兩人獲此殊榮。這把寶劍,女真、後金是製造不出來的。所以,根據明萬曆二十三年(1595年)明廷敕封努爾哈赤為龍虎將軍一事,有關專家學者推斷該劍即為明朝敕封努爾哈赤的「龍虎將軍劍」,或是努爾哈赤到京向萬曆帝進貢時被賜授的。這是民族文化交流的一段佳話。

第二件,皇太極御用鹿角椅。清太宗皇太極御用鹿角椅,是清初極少數傳世文物之一。清入關後,各代皇帝多按此椅製作本朝鹿角椅,以示遵祖崇武之制。這把鹿角椅為鹿角、木結構。椅上部以鹿角製成靠背形狀,鹿角共12支叉,4叉作為與椅交合的支柱,8叉以靠背為中心向外分開,左右各4叉,八叉鹿角勻稱地向四下張開;椅下部為木製,椅面呈長方形,椅心以棕繩編織;椅下四腿外加罩護板並浮雕花卉圖案,塗以金紅色漆面,椅腿下部為四足托泥式;椅前下部有木製腳踏。全椅通高119.2厘米,靠背長63.2厘米,鹿角圍長184.5厘米,左角長93.5厘米,右角長91厘米,椅座高57厘米,椅面長82.8厘米、寬52.7厘米。椅背正中刻有乾隆十九年(1754年)乾隆帝御制詩:「彎弓曾逐鹿,制器擬乘龍。七寶何須羨,八叉良足供。庫藏常古質,山養勝新茸。那敢端然坐,千秋示儉恭。」後題「敬詠太宗文皇帝所制鹿角椅一律,乾隆甲戌秋九月御筆」,款下方刻有「乾」「隆」圓、方連珠印。該椅為清太宗皇太極御制,後又為清高宗乾隆帝修飾並雕以御制詩文,更增添了此椅的歷史信息和帝王氣象。

皇太極打獵有故事。滿洲是重狩獵的民族,將狩獵視為國魂。一次,有一大鹿自東來,奔入御營,捕獲之。(《清太宗實錄》卷九)又一次,皇太極行獵,適有二黃羊並行,皇太極一矢貫之。(《清太宗實錄》卷十一)另一次,皇太極出獵二十餘天,射殪(yì,死或仆)虎四,鹿、野豕共一百二十有八。(《清太宗實錄》卷二十六)再一次,皇太極行獵凡二十三日,殪虎四,射野豬、鹿、狍、黃羊一百五十有九。(《清太宗實錄》卷三九)皇太極把自己或王公所射大鹿的鹿角,用來做鹿角椅,以顯示皇威。

第三件,乾隆帝御筆「紫氣東來」匾。這是一方木雕、銅字宮殿陳設式掛匾,由清乾隆帝御筆題寫。匾為木製長方形,四周為寬邊浮雕金漆雲龍紋飾,共有九條雕龍——上沿正中為一條正龍,兩側各有一條行龍,下沿中間為二龍戲珠紋,兩側各有一條行龍,左、右邊框各有一條升龍,龍首均為圓雕製成,並安有金屬絲龍鬚。匾內沿為深紅色,匾心為洋藍色平面,中間鑲有銅製乾隆帝御筆行書「紫氣東來」四字,題字上部中央有陽文篆書「乾隆御筆之寶」璽印。匾長217厘米,高87厘米,厚16厘米,現懸掛於瀋陽故宮鳳凰樓下大門上方。

「紫氣東來」也有故事。《史記·老子韓非列傳》「索隱」引《列仙傳》說:「老子西遊,關令尹喜望見其有紫氣浮關,而老子果乘青牛而過也。」這裡只說「紫氣」,沒說「東來」。上文的「關」,有說指散關,有說指函谷關。宋璟《迎駕詩》:「雒上黃雲送,關中紫氣迎。」洛陽在函谷關東面,暗含紫氣從東面來,但沒有點明。杜甫《秋興詩》說「西望瑤池降王母,東來紫氣滿函關」,則點明老子出關,紫氣東來。紫氣,是祥瑞之氣,是福祿之氣,是康寧之氣,也是太平之氣。乾隆帝「紫氣東來」用典,更蘊含政治元素。滿洲興起東方,西進京師,底定中原,一統華夏,所以紫氣是東方來的。今人揚其政治外殼,取其文化內核,企盼祥瑞、福祿、康寧、太平!

此處又讓人想起乾隆帝的《盛京賦》,洋洋四千言,文采四溢,內容博大。凡四蹄雙羽之族,長林豐草之眾,海產百魚之屬,山珍參菇之類,莫不述及,鮮有遺漏,是一部瀋陽地區動植物的百科全書。乾隆帝的賦,意在敬祖,也在思新:「維新皇運,膺靈佑之。」他只提出,而未踐行。

跟盛京宮殿有關的「關外三陵」,就是努爾哈赤在瀋陽的福陵(俗稱東陵)、皇太極在瀋陽的昭陵(俗稱北陵)和其先祖在新賓的永陵(今新賓永陵鎮)。

乾隆帝在《盛京賦》里說:「以父母之心為心者,天下無不友之兄弟;以祖宗之心為心者,天下無不睦之族人;以天地之心為心者,天下無不愛之民物。」這就要「思開創之維艱,知守成之不易,兢兢業業,畏天愛人。」清朝是這樣,歷朝也是這樣。敬祖愛民,國運維新。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