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講 避暑山莊 三、庄外八廟

清朝在避暑山莊外,從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到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近六十年間,先後興建了十二座廟宇,其中最著名的有八座,這就是避暑山莊外八廟——溥仁寺、溥善寺、普寧寺、安遠廟、普樂寺、普陀宗乘之廟、殊像寺和須彌福壽之廟。另四座廟宇為普佑寺、羅漢堂、廣安寺和廣緣寺。這些寺廟以眾星捧月之勢,環列在避暑山莊的外圍,總佔地面積約47萬平方米,成為舉世聞名的庄外八廟。其金碧輝煌的建築,氣勢宏偉的組群,融匯了漢、滿、蒙、藏等多民族的建築特色,堪稱中國古代建築的傑作,也體現清廷「合內外之心,成鞏固之業」的治國理念。

每一座寺廟,都有一串故事,都像一部壯麗的史詩。如:溥仁寺、溥善寺——為康熙六十壽辰,蒙古各部獻銀20萬兩修建;

普寧寺——乾隆二十年(1755年),為紀念平定蒙古準噶爾部達瓦齊叛亂,解決明初四百年來的邊患,仿西藏桑耶寺而建,其大乘之閣內大佛像,經近年科學實測:須彌座高1.22米,佛像高22.29米,共高23.51米,相當於八層樓高,被譽為是世界現存最大金漆木雕佛像,俗稱大佛寺。寺名「普寧」,寓意「普天之下,永遠安寧」;普樂寺——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為紀念新疆南北兩路的杜爾伯特等歸順而建,突出圓亭式建築,俗稱圓亭子。寺名寓意為「普天之下,安樂太平」;

殊像寺——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建,寺的殿堂樓閣,仿照五台山的殊像寺。寶相閣內供奉的文殊菩薩像,相傳是按照乾隆帝的形象塑造的,他駐蹕山莊時,常到此廟拈香,被稱作「乾隆皇帝家廟」;

安遠廟——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為紀念蒙古準噶爾部達什達瓦率領全部,不招自來,遷居熱河,仿其故鄉伊犁河畔的固爾扎廟而建。廟重檐歇山頂,三層黑色琉璃瓦,背群山,頂藍天,安定遠方諸部;

須彌福壽之廟——為六世班禪前來熱河朝見乾隆皇帝、講經、居住而修;普陀宗乘之廟——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始建,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竣工,為乾隆帝六十大壽及其母八十五大壽而建。寺名「普陀宗乘」為藏語「布達拉」的漢譯,因仿西藏布達拉宮而建,又稱「小布達拉宮」。建前乾隆帝派官員和畫師、測繪師到拉薩臨摹、繪圖。普陀宗乘之廟是外八廟中規模最大的一座寺廟,佔地22萬平方米。寺建成適逢蒙古土爾扈特部萬里回歸祖國,在這裡有個渥巴錫的故事。

避暑山莊和普陀宗乘之廟,記述著土爾扈特部渥巴錫的英雄故事。早在明末,天山以北塔爾巴哈台(今新疆塔城)地帶,厄魯特蒙古的土爾扈特部,因受準噶爾部欺凌,於崇禎初,向西遷徙,到額濟勒河(今伏爾加河)下游、裏海之濱一帶,開拓家園,勞動生息。沙俄誘迫他們脫離中國、歸順俄國,但他們沒有屈從。俄國便縮減其游牧地,強制其改信東正教,逼迫其青壯年同土耳其作戰——既借他們擴張領土,又借刀殘殺他們。戰爭21年,犧牲太大。

清朝建立後,土爾扈特部多次納貢,向康熙帝表達對祖國的嚮往,康熙帝也派官員前往撫慰。因難以忍受沙俄的奴役,土爾扈特部首領渥巴錫,舉行絕密會議,決定東歸故土,莊嚴宣誓:返回祖國去!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初,消息走露,凌晨集合,寒風凜冽,緊急啟行。渥巴錫破釜沉舟,點燃木製宮殿,各地也燃起熊熊烈火。伏爾加河右岸33000多戶土爾扈特人出發——到太陽升起的地方去!渥巴錫率領一萬名戰士斷後,急速穿過伏爾加河和烏拉爾河之間的草原。俄國女皇葉卡捷琳娜二世得知消息後,立派哥薩克騎兵追趕。由於土爾扈特攜帶家眷、趕著牲畜,行進緩慢,被哥薩克騎兵追上,九千名土爾扈特人犧牲。行到奧琴峽谷山口時,隘口被哥薩克騎兵搶先佔據。渥巴錫指揮駱駝兵從正面發起進攻,派槍隊從後面加以包抄,將哥薩克騎兵幾乎全殲,為九千犧牲同胞報了仇。土爾扈特人面對傷亡、疾病、飢餓、寒冷,人口大減,艱難前進。在最困難的時刻,渥巴錫召開會議,鼓舞士氣——「我們寧死也不能回頭!」土爾扈特人,歷經8個月,行程萬里,既戰勝俄軍圍追堵截,又克服嚴寒、瘟疫和飢餓的困擾,浴血奮戰,義無反顧,付出巨大犧牲,實現東歸壯舉,終於回到伊犁河畔,與清朝派來迎接的軍隊相會。

據清宮檔案《滿文錄副奏摺》記載,離開伏爾加草原的十七萬土爾扈特人,「其至伊犁者,僅以半計」,出發時17萬人僅剩下7萬人。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三月,乾隆帝諭旨:迎接土爾扈特部回歸。在金秋時節,土爾扈特部首領渥巴錫等十三人及其隨從四十四人,到避暑山莊覲見乾隆帝。其時恰逢普陀宗乘之廟落成,舉行盛大法會。乾隆帝在避暑山莊接見渥巴錫等,下令在普陀宗乘之廟豎起兩塊巨大的石碑,用滿、漢、蒙、藏四種文字銘刻御撰《土爾扈特全部歸順記》和《優恤土爾扈特部眾記》。清政府撥專款採辦牲畜、皮衣、茶葉、糧米,接濟土爾扈特人,幫助他們渡過難關,並勘查水草豐美之地,將巴音布魯克、烏蘇、科布多等地劃給土爾扈特人做牧場,讓他們能夠安居樂業。避暑山莊、普陀宗乘之廟及其兩通石碑,成為這一英雄史詩的見證。

避暑山莊外八廟的興建,運用我國佛教建築中的漢式、藏式和漢藏結合的藝術手法,見證了我國多民族統一國家最後形成的過程,是一座民族團結的歷史豐碑。

一座避暑山莊,一部清朝歷史。木蘭圍場、避暑山莊暨外八廟,是清朝興起騎射習武的記憶,也是清朝強盛民族融合的象徵,還是清朝衰落貪逸覆亡的戒碑。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