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講 避暑山莊 一、木蘭圍場

木蘭圍場(木蘭圍場今包括:森林、草原、濕地、泡子等。其中塞罕壩國家森林公園總面積41萬畝,內森林景觀106萬畝,草原景觀20萬畝,有高等植物81科312屬659種,有狍子等獸類11科25種,有鳥類27科88種。御道口景區,面積1000平方公里,海拔1230米至1820米,有原始草原70萬畝,濕地20萬畝,天然次生林50萬畝,天然淡水湖21個,泉水47處,河流13條,有植物50科659種,野生動物100多種,山野珍品幾十種。紅松窪景區,面積7300公頃。該區最高氣溫一般不超過25℃。紅松窪面積110萬畝,草原面積20萬畝,河流湖泊,星羅棋布,森林草原,優美壯觀。景區內有陸生野生動物317種,昆蟲970種。其中國家Ⅰ級保護動物5種,分別是黑鸛、金雕、白頭鶴、大鴇、金錢豹;國家Ⅱ級保護動物40種。),位於今河北省東北部灤河上游地區,今承德市圍場滿族蒙古族自治縣境內,與內蒙古草原接壤。早在遼代,這裡是遼帝的狩獵之地。後清太祖創建八旗,是以圍獵時的牛錄為基礎:「滿洲人出獵開圍之際,各出箭一枝,十人中立一總領,屬九人而行,各照方向不許錯亂,此總領呼為牛錄額真,於是以牛錄額真為官名。」(《滿洲實錄》卷三)後來不斷演變與完善,就成為八旗制度。

清康熙十六年(1677年),康熙帝首次北巡塞外,看上了這塊「萬里山河通遠檄,九邊形勝抱神京」的地方。康熙二十年(1681年)四月,康熙帝第二次來到這裡,以「喀喇沁、敖漢、翁牛特諸旗敬獻牧場」的名義,劃定南北二百餘里、東西三百餘里、周圍一千三百餘里,面積14000多平方公里的圍獵場。(《欽定熱河志》卷四十五)這是世界上迄今為止規模最大的皇家獵苑。清中前期皇帝每年都要率王公大臣、八旗官兵到木蘭圍場習武射獵,稱為「木蘭秋獮」。

為什麼選在這裡呢?因為:

其區位木蘭圍場南近京師,北接蒙古,左連喀喇沁,右鄰察哈爾,地處漠南蒙古諸部之中。在這裡設置圍場,皇帝可以就近接見、宴請、封爵、賞賚少數民族王公貴族,並編班行圍。王公大臣也隨駕赴圍場處理政務,皇帝「駐營蒞政,接見臣下,一如宮中」。

其地理有高山、高原、丘陵、森林、草原、峽谷、河流、泡子,林木蔥鬱,水草豐沛,動物繁多,野鹿成群,其他野獸,不計其數。至今還有獸禽類100多種,包括黑琴雞、天鵝等珍稀動物,被譽為「萬靈萃集,高接上穹,群山分干,眾壑朝宗」的靈囿勝地。

其文化這裡為八旗將士和皇子皇孫行圍習武提供了合適的場所。當時行圍打獵,對於八旗官兵來說,相當於現在的「野營拉練」。

其氣候,比東北溫暖,比京師涼爽,適宜避暑。

「木蘭圍場」是什麼意思呢?「木蘭」是滿語Muran的音譯,是「哨鹿」的意思;「哨鹿」是打獵時扮鹿人頭頂鹿角,身披鹿皮,隱藏在樹林里,扛著木製長哨,模仿公鹿鳴叫,引誘求偶母鹿出動,以便圍獵;「秋獮」是在秋天進行圍獵;「圍場」就是合圍打獵的場所。「圍場」是哨鹿合圍打獵的場所。所以,「木蘭秋獮(xǐan,獵)」,就是秋天到木蘭圍場哨鹿圍獵。木蘭圍場共有72個圍(獵區)。規定:每次秋獮只選十餘圍,圍場輪番使用,以便動物生息;不過獵,不濫獵,「遇母鹿幼獸一律放生」,設圍時留有缺口,方便年輕力壯之獸得以逃生。

圍獵怎樣進行?大致分為六步:

一是布圍。黎明前,先以數百人,分獵圍場山林,選定方圓數十里大圈,布下點。

二是撒圍。用蒙古一千二百五十人為獵卒,由王公大臣統領,以黃纛(dào,大旗)為中軍,分左右兩翼,撒成對動物的包圍圈。頭戴鹿角面具的哨鹿手,隱藏在圍內密林深處,吹響木製長哨,發出模仿雄鹿求偶的聲音,雌鹿聞聲尋偶而來,其他野獸則為食鹿而聚攏。

三是合圍。圍獵之人,漸促漸近,逐漸緊縮,群獸密集,適度範圍,形成合圍。

四是蒞圍。御幄為黃幔城,外加黃色網城,結黃繩,高六尺。皇帝入圍,佩戴弓矢,策馬齊驅,親蒞圍所。

五是射獵。皇帝策騎首獵,皇子、皇孫隨從,王公大臣、侍衛官兵等隨駕;圍圈縮到最小,皇帝首射,其他隨射——皇子、皇孫隨射,然後其他王公貴族騎射,最後是大規模的圍射。如一次乾隆帝射虎,先鳴槍驚虎,誘虎出山洞,虎出之後,咆哮跳躍,瞄準射獵,虎中槍而死。

六是罷圍,獵畢,收場,回營,歡宴。一天的行圍,像一天的戰鬥。晚間,點燃千百堆篝火,燒烤獵物,載歌載舞,飲酒歡歌。

《乾隆木蘭秋獮圖》描繪了清代圍獵的壯觀情景。

每次圍獵,一般要進行二十幾天。圍獵結束以後,飲酒歌舞,摔跤比武,並宴請蒙古等王公,按軍功大小,予以獎賞。顯然,夏秋季,離開炎熱的北京到涼爽的塞外壩上,避暑行圍,空氣清新,水草豐美,無暑清涼,雲山勝地,鹿鳴鳥叫,多麼愜意。這既是戰鬥,又是體育,還是娛樂,更是敦誼,融習武、體育、娛樂、聯誼於一體。樂人奏樂唱歌,以伴酒食,並表演詐馬(賽馬)、什榜(奏樂)、相撲(摔跤)和教駣(táo,套馬)等具有蒙古草原文化特色的體育娛樂活動。

從康熙二十年(1681年)到嘉慶二十五年(1820年)的140年間,康熙、乾隆、嘉慶三帝舉行「木蘭秋獮」共105次。雍正帝做皇子時去過木蘭圍場,在位13年間,沒到過圍場,但他在遺囑里說:「後世子孫,當遵皇考所行,習武木蘭,毋忘家法。」木蘭圍場經始者康熙帝,除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準備同俄國進行雅克薩自衛反擊戰,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親征噶爾丹在途之外,每年都去木蘭圍場,共48次,每次在避暑山莊約四個月。康熙帝晚年,曾對近臣說:「朕自幼至今,凡用鳥槍、弓矢,獲虎一百三十五、熊二十、豹二十五、猞猁猻十、麋鹿十四、狼九十六、野豬一百三十二,哨獲之鹿凡數百,其餘圍場內,隨便射獲諸獸,不勝記矣。朕曾於一日內,射兔三百一十八。」(《清聖祖實錄》卷二百八十五)以上數字,可以看出:康熙帝自幼至老,長於騎射,不斷運動。當時沒有保護野生動物觀念,以多獵為榮。按今人觀點,野生動物,應當保護。

現圍場還保留著東廟宮、乾隆打虎洞和石刻等文物古迹。

木蘭興則清朝盛,木蘭廢則清朝衰。道光帝繼位後,秋獮之制廢止。三年後,木蘭圍場開圍,允許百姓入圍墾荒。到了晚清,宮廷下令,對木蘭圍場原始森林進行砍伐,原始森林被砍伐殆盡。

清帝到木蘭圍場圍獵,要有個落腳點,這就是避暑山莊的由來。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