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講 京畿苑囿 三、清漪頤和

「三山五園」的清漪園即頤和園,二百多年,歷經風雨。為什麼要修這個園子呢?乾隆帝的《萬壽山昆明湖記》說目的有三:一是整修水利,二是操練水師,三是為慶太后六十大壽。乾隆十四年(1749年),乾隆帝興建清漪園,改瓮山為萬壽山,改西湖為昆明湖。又拓展湖面,使原在東堤上的龍王廟,坐落在南湖島上。在今佛香閣的位置上建有九層寶塔,後湖沿岸一帶建有仿照江南蘇州水鄉的街市房屋,後山興建喇嘛廟和藏式碉樓。又全面地整理西北郊的水道,引湖水出閘,沿長河入城。清帝可以乘輦出宮,到西直門外高梁橋附近的倚虹堂,棄輦登舟,溯長河至清漪園游幸。疏浚整理長河水道,是清代北京除治理永定河之外的一大成績。經過乾隆時期的修整,清漪園的景色更為秀麗:「何處燕山最暢情,無雙風月屬昆明。」

但是,英法聯軍入侵,清漪園遭焚掠,出現一幕悲劇:

玉泉悲咽昆明塞,唯有銅犀守荊棘。

青芝岫里狐夜啼,綉綺橋下魚空泣。

後到光緒年間,慈禧為慶賀自己生日,重新修園,有各式建築3000餘間,改名頤和園。慈禧修頤和園花了多少白銀呢?有人說3000萬兩,也有人說8000萬兩。無論哪個數字準確,耗費都是極驚人的。

我們展開頤和園地圖,全園可分為五部分:

第一是宮殿區。以東宮門為正門,仁壽殿為正殿。殿為灰瓦卷棚頂,沒用黃色琉璃瓦。庭院中點綴松石,構築花台,使它和園林風格協調。仁壽殿正中設寶座,慈禧太后開始聽政時坐在寶座後面,後坐在寶座正中,光緒帝坐在寶座右邊。慈禧太后,獨御寶座,君臨天下。

第二是內廷區,由樂壽堂、玉瀾堂等院落組成,用五六十間游廊加以連通。樂壽堂南臨昆明湖,北倚萬壽山,東有德和園戲樓,西為長廊與前山景區相連接。慈禧太后每年農曆四月初到十月初住在這裡。堂內東暖閣是慈禧用膳和休息的地方,西暖閣是慈禧的卧室,鳳床、帳幔、黃枕、被褥,至今仍保持當年的樣子。室內懸掛著五彩玻璃吊燈,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換成電燈。

第三是前山區。北依萬壽山,南臨昆明湖,臨湖長廊273間,長728米,每個開間,都繪有彩畫,共14000餘幅,步移景異,絢麗多彩,是中國園林建築中最長的畫廊。經排雲門、排雲殿,通往佛香閣,直到山頂的眾香界、智慧海,從下到上,金碧輝煌,組成了一幅壯觀的畫景。牌樓前面的碼頭,是端陽、中秋等節日湖上筵宴上下龍船的碼頭。慈禧太后曾在排雲殿內接受百官朝賀。慈禧太后享盡人間的威權風光,卻沒有盡到歷史責任。殿上佛香閣八面三層四重檐,高40米,是園內最高大的建築物。閣內用八根鐵梨木做擎天柱,結構複雜,巍然聳立。閣西山坡上的寶雲閣,又稱「銅亭」,重檐屋頂,上有寶剎。銅亭高7.55米,重207000公斤,與武當山金殿都是世界文化珍品。萬壽山上的眾香界,正中建琉璃閣,名為「智慧海」,沒有梁枋,壁嵌佛像,雄踞全園最高處。據統計,園內共有佛像15120尊。兩側山坡上有聽鸝館等20餘處亭台樓閣。聽鸝館原是戲園,為什麼戲台坐南面北呢?傳說是乾隆帝自編自演崑曲給太后看,皇帝必須面南,所以戲台成這個樣子。這裡後為慈禧看戲之處。今聽鸝館變成仿宮廷菜肴的著名餐館。

說到佛香閣,有一個故事。原佛香閣供奉著一尊千手觀音銅佛,英法聯軍侵入後失蹤。慈禧重修時,尊造泥塑佛像。年久已毀。1989年大修佛香閣時,得知北京西城一所寺廟夾壁牆裡,發現一尊巨大佛像,與記載中的佛香閣觀音像相似。幾經周折,這尊高五米,有十二面二十四臂,重達萬斤的銅塑大佛,終於安放於佛香閣。大佛高閣,珠聯璧合。但觀音佛像頂部還應該有一尊小佛,叫作化佛,其時已失,只剩底座。這時有人想起在頤和園庫房裡還保存著一尊小銅佛,那是在昆明湖底清淤時發現的。工作人員將這尊小佛像安放在大佛頭頂的底座上,完全吻合,天衣無縫。這段雙佛百年奇緣,成為頤和園的文物佳話。

第四是南湖區。從空中俯瞰,昆明湖像一個壽桃。傳說乾隆帝以湖為蟠桃,為母親祝壽。湖中南湖島上有龍王廟。南湖島和東堤之間,有仿盧溝橋的石橋,橋長150米,寬8米,十七個券洞,俗稱「十七孔橋」,橋上石獅544隻(比盧溝橋石獅多59隻)。橋東有一銅牛,工藝精美,生動逼真。湖西的西堤和六橋,是仿杭州西湖蘇堤及六橋而修造的。園內的諧趣園,是仿無錫寄暢園而建造的。諧趣園以池為中心,環池「一堂一軒一樓一齋一亭一橋一徑一洞」的「八一景觀」,也都是借鑒的江南園林景緻。

第五是後山區。沿山北麓,種植花木,點綴山石,使後山後湖一帶景色幽麗寧靜。開闢一條蘇州河(後湖),沿河一條買賣街,設立各種店鋪,每當帝後游幸時,由太監們裝扮成商人和顧客,侃價買賣,異常喧鬧,以博得帝後的歡心。

頤和園依山臨水,園外借景,自然與建築、宮殿與園林,巧妙結合,妙趣天成。園中殿堂樓閣,廳館軒榭,亭台廊坊,橋塔寺廟,名花異木,奇峰怪石——這座京城僅存的最大的皇家宮殿園林,集中了中國古代建築藝術之精華,也成為世界園林藝術之傑作,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關於清漪園和頤和園,我講三個故事。

第一個故事。乾隆帝不在清漪園過夜。據記載,他到園共132次。但是,乾隆帝一夜也沒有在園裡住過。為什麼呢?乾隆帝曾說過修園勞民傷財,他卻修了清漪園。為此,他自責:「園雖成,過辰而往,逮午而返,未嘗度宵,猶初志也,或亦有以諒予矣。」就是說,每次早上去,過午返,不曾在園裡過夜,以此自律和反思,或可得到天下對自己的諒解。

第二個故事。樂壽堂東側的玉瀾堂,原是光緒帝的寢宮。但「戊戌政變」後,慈禧太后住頤和園時,將光緒帝囚禁在玉瀾堂。為防光緒帝逃逸,命在堂外,構築高牆,嚴加防守;堂內砌牆,隔斷窗戶;皇后住後院,不能來往:玉瀾堂成為一座頂級的囚籠。這只是慈禧的「頤」,而不是母子的「和」。所以我說是「頤和不和」。

第三個故事。慈禧太后是個戲迷。清廷專門設立皇家戲班——昇平署,先是演崑曲,後來演京戲。在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外地戲班進京獻藝,後吸取其他戲劇之長,形成唱念做打併重的新劇種——京戲。在紫禁城建暢音閣戲樓,在圓明園建同樂園戲樓,在避暑山莊建清音閣戲樓,又在頤和園建德和園戲樓。據張田《老北京戲樓的前世今生》統計,清皇家宮苑的大戲樓有:紫禁城寧壽宮暢音閣大戲樓、頤和園德和園大戲樓、圓明園同樂園大戲樓(已無存)、避暑山莊清音閣大戲樓(已無存)和壽安宮大戲樓(已無存)。還有紫禁城重華宮漱芳齋的宮中最大單層戲台和後殿風雅存小戲台,長春宮戲台和怡情書史小戲台,儲秀宮麗景軒小戲台,寧壽宮景祺閣室內小戲台,乾隆花園倦勤齋戲台、如亭小戲台,頤和園聽鸝館戲樓,西苑中南海內頤年殿戲台和純一齋戲台(均修繕),北海晴欄花韻戲台(現為仿膳飯莊餐廳)。並有南府(昇平署)戲樓(在原北京六中和二十八中院內)等。故宮內的漱芳齋戲樓,從清嘉慶到宣統的百年間,演出過多出折子戲和宮廷連台本戲,宮外的民間藝人和民間戲班也多次進宮在此出演,直到溥儀大婚後梅蘭芳還在這裡演出過《遊園驚夢》。德和園戲樓同暢音閣戲樓一樣,都是三層,設有天井地井,演鬼神戲時,鬼魅從地下鑽出,神仙由天上而降,慈禧太后就坐在戲樓對面的頤樂殿看戲。慈禧每到頤和園的第二天就開戲。她過生日時,要連演九天大戲。她50歲生日時,僅製備戲衣就耗銀11萬兩。慈禧有穿戲裝的照片,可見她愛戲確實是著了迷。她還講穿,僅收藏在頤和園內她穿戴的珍寶服飾就有3000多箱。然而,慈禧太后動用軍費,恣意揮霍,其結果呢?既加深了中華民族災難,也加速了大清朝的滅亡。

清帝圍獵為了騎射習武,八旗鐵騎卻被英艦重炮打敗;疏浚昆明湖為了練水師,北洋水師卻被日本海軍擊敗。英、日都從海上打來,大清卻忽視海洋發展。清帝耗費巨資興建「三山五園」,卻忽視強固國防——出現了一幕幕歷史悲劇:人為刀俎,我為魚肉。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