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講 京畿苑囿 一、京南圍獵

在紫禁城南面,出永定門外10公里的南苑,又稱「南海子」,元時稱「下馬飛放泊」,是北京最大的園林獵場。蒙古重遊牧,尚騎射。忽必烈遷鼎大都後,將郊外大量民田變作牧場,後逐漸退牧還田。下馬飛放泊仍被保留,忽必烈常到這裡狩獵。明永樂帝將南海子拓建,周圍60公里,其面積約相當於北京城面積的三倍。苑中花木競勝,珍禽異獸繁衍,繞以牆垣,開有四門。後明帝多厚文薄武,沉湎酒色,南苑衰落。清朝滿洲,弓馬為本,行獵演武,拓展南苑,增為13座門。苑內有九十四泉,河溪川流,泉涌水清,林木茂密,蘆盪遼闊,野草叢生,香獐麋鹿,飛禽走兔,不可勝計。每年春蒐冬狩,行圍習武。行圍時,海戶驅獸,官兵馳射。虎為獸中之王,獵虎是狩獵者最大的樂趣,能考驗一個人的勇敢與智慧、體能與技藝,所以清代有作為的皇帝多喜歡射獵老虎。康熙帝和乾隆帝就是佳例。清還設立六百人的虎槍營,在南苑春蒐時,隨駕巡狩,獵殺猛虎。《彭公案》第二十八回《劫聖駕打虎成名》,說的是南苑養的老虎逃竄出來,威脅正騎馬往南苑圍獵的康熙帝,黃三太以飛鏢打虎救駕,受賜黃馬褂的故事。

苑中有晾鷹台(元稱「虞仁院」,明稱「按鷹台」),台臨五海子,築72橋濟渡。晾鷹台高19.2米,直徑38.4米。大閱隆重典禮,在晾鷹台舉行。大閱時,皇帝御晾鷹台,八旗分列左右,八旗都統等各率旗屬,畫角先鳴,吶喊前進。閱操禮畢,皇帝回圓幄,釋甲胄,頒賞,賜宴。每旗擺筵五十桌,凡二十四旗,列宴千席,規模壯觀。康熙帝到南海子達五十五次之多。乾隆帝曾在此接見哈薩克、布魯特、塔什罕等使臣,放煙火,舉盛宴。清初定製,大閱三歲一舉,在南苑晾鷹台。後來時不限三年,地也不盡在南苑。康熙中期後,闢建木蘭圍場和避暑山莊,臨幸南苑漸少。但乾隆朝疏浚團河,建團河行宮,今尚存遺址。

帝王圍獵,既有旱圍,也有水圍。春蒐水圍,古已有之。後周太祖郭威於廣順三年(953年)正月,幸城南園,臨近水亭,「見雙鳧(fú,野鴨)爭藻,戲於池面,引弓射之,一發而疊貫」。(《冊府元龜》卷四十四)隨從官員,歡呼拜賀。遼南京(今北京),每年季春,遼主率群臣武士,到京東南延芳淀打水圍。淀方圓數百里,春天鵝鶩群聚。遼帝打水圍時,衛士穿墨綠衣,各持連錘、鷹食、刺錐等,相距五七步,排列在水邊。在上風頭的人擊鼓,鵝受驚後,稍離水面。遼帝親放海東青,抓擒飛鵝。鵝墜落地,獵者衝上,以佩錐刺鵝,急取其腦,飼海東青,「得頭鵝者,賞賜銀絹」。(《遼史·地理志》卷四十)金帝也常「獵於南郊」。

清帝先世,擅長漁獵。康熙帝和乾隆帝,常到白洋淀(清稱「白洋湖」),下馬登舟,網魚獵鳥。據《安新縣誌》記載:康熙帝到白洋淀46次,其中水圍29次,或達30次之多(劉桂林《清代康熙乾隆的水圍》);乾隆帝也到白洋淀5次,其中水圍4次。清帝乘水圍之便,觀察風土民情,親歷田野農家。康熙帝詩云:「輕舟十里五里,垂柳千絲萬絲。忽聽農歌起處,滿村紅杏開時。」(玄燁《水淀雜詩》)

白洋淀水面,粼光飄渺,一望無際。康熙帝《白洋湖》描繪:「遙看白洋水,帆開遠樹從。流平波不動,翠色滿湖中。」(玄燁《白洋湖》)白洋淀分東淀和西淀,可選作水圍的有二十一處。康熙帝水圍常在任丘北、雄縣西、安新南的趙北口,登舟水圍,行宮駐蹕。這裡,「長堤虹亘,飛橋連屬,為南北通途」。(乾隆《河間府志》卷三)茫茫碧波上,朗朗天水間,獵船陣陣,旌旗飄飄。皇帝登上御舟,水圍隨即開始。圍獵官兵,乘舟悄行,四面圍合,萬千水鳥,受到驚嚇,飛翔雲集,聚船上空。信號發出,萬箭齊發,槍炮共鳴,鳥落水上。一次,乾隆帝親持火槍發射,竟獲水禽五十餘只,又用箭射得二十餘只(乾隆《任丘縣誌》卷首)。

京畿皇家苑囿,既有南郊的南苑海子,也有西郊的「三山五園」。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