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講 宮外三堂 三、乾隆東堂

位於皇宮東面的天主教堂,俗稱「東堂」,坐落在今東城區王府井大街74號。清順治十二年(1655年),皇家賜給耶穌會士利類思、安文思一所宅院和空地,修建教堂。後遭康熙地震、嘉慶火災、庚子被焚等自然與社會的損毀。光緒三十年(1904年)再重建,即今天主教東堂。堂內曾有郎世寧所繪多幅聖像。

郎世寧(Joseph Castiglione,1688—1766年),義大利米蘭人,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到北京,在內務府造辦處如意館供奉繪畫。後受雍正帝召,用西洋畫法,繪《聚瑞圖》等,注重寫實,筆法細膩,受到稱讚。乾隆帝時,除為皇帝畫肖像外,還為清宮畫了不少戰圖,也畫花鳥、犬馬,尤長畫馬。《百駿圖》是郎世寧名作之一。郎世寧畫肖像、宮女,筆法細膩,惟妙惟肖。相傳有一天,乾隆帝與他的八位妃子在一起,命郎世寧將自己認為最美麗的一位畫出來。郎世寧明白,不能這樣做。第二天,乾隆帝問他選中哪位妃子,他回答道:我沒有看她們一眼。乾隆帝問他在看什麼。郎世寧說:我在數陛下殿頂上的瓦。乾隆帝說:那麼,瓦有多少塊?郎世寧回奏:三十塊!乾隆帝命太監去數,果然是三十塊。從此,乾隆帝不再出類似的難題。大歷史事件,以繪畫表現,是郎世寧等的一項貢獻。如《乾隆平定準部回部戰功圖》16幅圖,《紫光閣賜宴》一圖,畫中有50位功臣像。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乾隆帝命將畫卷送到法國,鐫刻銅版,印刷了100多套,其中大多運回中國,其餘的在法國收藏併流傳。郎世寧還參與圓明園「西洋樓」等建築的設計和督造。在清宮的其他西洋畫家如艾啟蒙、王致誠等,都留下了作品。

中西繪畫交流,尤其值得一提。西洋畫在處理透視與光線明暗等方面,與中國傳統畫法不同。清宮廷畫家鄒一桂稱:「其畫於陰陽遠近,不差輜黍;所畫人物屋樹,皆有日影。其用顏色,與中華絕異。布影由闊而狹,以三角量之。畫宮室於牆壁,令人幾欲走進。」但郎世寧等在繪西洋畫時,能吸取中國畫法之長;宮廷畫家焦秉貞、冷枚等在繪中國畫時,也能兼取西洋畫法之長,如畫面焦點集中,畫房屋有透視,畫屋柱加光暗。自明末西洋畫傳入中國以後,中國畫吸收了西洋畫的營養,按照自己的傳統向前發展。郎世寧兼收西洋畫和中國畫的不同風格,創立了他獨特的「新體繪畫」。有時他還與中國畫家合作捲軸山水畫——他畫人物頭臉,中國畫家畫山石花木,可謂中西合璧。雍正年間隨郎世寧學畫的中國弟子有13名,其中有年希堯。年希堯將繪畫描在瓷器上,稱為「年窯」,並出版研究透視畫法的《視學》一書。他對傳播西方繪畫起到了很大作用。

郎世寧的助手王致誠(1702—1768年),法國人,來華後為宮廷畫師,參與設計並建造圓明園噴泉(又稱「水法」)。乾隆帝與眾大臣觀賞後,大為稱讚,即命郎世寧攜蔣友仁在長春園東北部,按照西洋式樣設計建造一組建築。這就是後來的西洋樓。王致誠寫信給西方,稱圓明園是「人間天堂」、「萬園之園」,後圓明園享譽歐洲。王致誠寄回法國40幅有關圓明園等皇家園林的圖畫,影響了英、法、德、意等國家的園林建設。王致誠在清宮服務30年,擅長畫馬,於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在北京病逝,享年67歲。故宮博物院藏有他的畫作。

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郎世寧70歲生日時,皇帝為他舉行祝壽儀式,賀壽隊伍由24人組成的樂隊做前導,賜品由8人捧著,一路上圍觀的百姓氣氛熱烈。他的住所——東堂,張燈結綵,群賢畢至,相互交談,盛況空前。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郎世寧卒於北京,年七十九,加給侍郎銜,並賞銀三百兩,以示優恤。

事物有陰,必定有陽。西方耶穌會士來華,意在傳布天主教義,既帶來西方的科技文化,也向西方傳播中華文明,從而在東西之間架起了一座文化交流的橋樑。建於明清北京內城和皇城的四座天主教堂成為歷史的見證。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