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講 西苑三海 一、南海之悲

南海,從寶月樓(今新華門)以北,到蜈蚣橋以南,因在西苑海子(太液池)的南部,所以稱作「南海」。人們從長安街經過,一眼就看到新華門。新華門的門樓,清朝叫寶月樓(俗稱「望月樓」)。

寶月樓,清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乾隆帝建寶月樓。今中南海南門新華門,原有寶月樓,倚皇城牆而建。民國初年,在寶月樓下皇城牆挖門洞,闢為新華門,寶月樓就成為新華門的門樓。寶月樓上下兩層,面闊7間,朱柱黃瓦,氣派壯麗,相傳是乾隆帝為香妃而興建的。香妃就是容妃,出身於新疆維吾爾貴族。一次清軍在南疆的戰爭中,香妃的叔父和兄長立下功勛,受封為公爵等,留居北京。香妃入宮後,人品賢淑,姿色秀美,善於騎射,很受寵愛。據說她身上溢放香味,因稱「香妃」。香妃久居深宮,思念家鄉。乾隆帝命在皇城南面,按回部習俗,建築房屋,遷民居住(今東安福衚衕),並建禮拜寺,對面修寶月樓,以為望鄉之閣。乾隆帝《寶月樓詩》說:「冬冰俯北沼,春閣出南城。寶月惜時記,韶年今日迎。屏文新茀(fú,福)祿,鏡影大光明。鱗次居回部,安西系遠情。」登樓望月,為了安定對西部疆域的月圓一統。

瀛台,寶月樓(今新華門)以里,明朝時有一小片平地,地上築台,在太液池之南,稱作「南台」。明代的南台,是永樂年間開挖南海,在南海一隅建立的一個小島。清順治、康熙時對瀛台加以修葺,興建樓閣,使它成為一座水上宮殿,宛如古代傳說中的瀛洲仙境,所以改名為「瀛台」。瀛台在清初為皇帝御政和避暑的勝地。康熙御門聽政,夏天常在瀛台。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六月,康熙帝下諭旨說,為了慰賞參加聽政的諸大臣,於瀛台橋畔設罾網,大臣們奏事完畢後,可在水邊釣魚,攜回府邸。所謂釣魚,並不是真正的垂釣竿,而是事先由太監張網捕魚,將捕到的魚,用細絲線系魚口,一串串掛在橋畔水中,大臣經過時,提絲得魚,人必有獲。有一首清宮詞(夏仁虎作)描述這件事情說:「高槐大柳傍宮牆,入奏瀛台趁早涼。舉網得魚歸去樂,不須割肉羨東方。」瀛台建築,錯落有致,自北而南,依次為翔鸞閣、涵元殿、迎薰亭,還有流杯亭等。

翔鸞閣,為康熙年間建,正殿7間,左右延樓各19間。要登數十台階才能上翔鸞閣。整個島上山光水色,凌檐翹頂,林木蔥蔭,奇石峭壁,十分秀麗。涵元殿是瀛台的主要建築,原名香扆(yǐ)殿,乾隆六年(1741年)改為涵元殿。殿東西有慶雲殿和景星殿、藻韻樓和綺思樓,均為兩層6間的樓閣。涵元殿南有蓬萊閣。蓬萊閣南,東西又有春明樓和湛虛樓。最南面的為迎薰亭,建於水中,有橋與岸相連。

兩幕悲劇,明清兩代的末世悲劇,都同南海相關。

第一個是明天啟帝。先是,元順帝曾在內苑製作大龍舟,舟長36米,高6米,舟行時龍的首眼口爪尾全動,用水手多人,在海里戲游。順帝還命在太液池上建起浮橋,飾以錦繡,以宮女16人,表演十六天魔舞。順帝荒淫,元朝滅亡。明朝天啟帝又歷史重演。天啟五年(1625年)端午節那天,天啟帝到西苑泛舟戲游。魏忠賢和客氏乘一條大船飲酒作樂,天啟帝和兩個小太監劃一條小船戲游。驟然風起,浪涌船翻,天啟帝和小太監都落入水中。兩個小太監被淹死,天啟帝被另一大太監托出水面。《天啟宮詞》戲雲「須臾一片歡聲動,捧出真龍水面來」,說的就是這件悲情故事。兩年後,天啟帝英年早逝,僅23歲。

第二個是清光緒帝。瀛台涵元殿,南對寶月樓,海上蕩漾碧波,四面環境幽美。然而,瀛台涵元殿在清末竟成為一座水上孤島監獄。清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慈禧太后發動「戊戌政變」,光緒帝被幽禁在瀛台涵元殿。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十月二十一日,在瀛台涵元殿,一代悲劇皇帝載湉,以相傳被毒死的悲局,結束了悲劇的一生。

明清兩朝末世,明天啟帝和清光緒帝的悲局,都與太液池有著悲情關係。這或許為歷史巧合,也含有歷史的玄機。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