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講 皇家敬畏 二、奉佛奉道

在紫禁城裡有大量宗教建築,佛堂、藏傳佛教佛堂、道觀等,一年四季,祭祀不斷。皇宮禮佛念經的殿堂,有西北角的英華殿,東北角的景福宮,呈犄角形,建築對稱。

英華殿為明萬曆帝生母李太后禮佛所建,是故宮僅存的明建佛堂。後為清皇太后及太妃、太嬪們禮佛之處。英華殿區東西70米,南北104米,佔地7280平方米,建築慈嚴,環境肅幽,內蒼松翠柏,外宮牆環護。英華殿大佛堂建築規格高,為面闊五間黃琉璃瓦歇山頂,左右垛殿,各為三間,前出月台,經甬道與英華門相接。門兩側有琉璃影壁,仙鶴靈姿,欲飛欲落。院內有兩株菩提樹,為李太后手植。盛夏開花,為淡黃色,有菩提子,色黃瑩潤,可做念珠,乾隆帝為此題詩立碑,並建御碑亭。清沿明舊,太皇太后、太后太妃們常在殿里,拈香禮佛,誦經祈願。

景福宮是皇宮東北角一處獨立宮院。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康熙帝為孝惠太后建造了這座禮佛殿堂。前為景福門,門內為景福宮,後有兩座供佛的樓閣:佛日樓和梵華樓。康熙帝在景福宮建成後寫了一首頌詩:「慈顏懿教,祗奉銘箴。福祉靈壽,遐齡喜深。松筠玉樹,繞徹清音。淑德純嘏,萱枝茂林。揮毫敬頌,永日葵心。」乾隆帝也在詩文中說,此宮是「我皇祖奉孝惠太后所居也」。乾隆帝晚年,喜得五世同堂,對景福宮重新修葺,書寫「五福五代堂」匾,懸掛在景福宮。此後景福宮又被稱為「五福五代堂」。

佛堂分布內廷各處,至今保留原狀。藏傳佛教自13世紀傳入內地,得到元朝皇帝的敬奉。明清皇帝都奉行扶植藏傳佛教的政策。清帝更把扶植藏傳佛教作為治理蒙藏地區、鞏固皇權的重要國策,故藏傳佛教的佛堂在宮內逐漸增多。清康熙年間,特設專門管理宮中藏傳佛教事務的機構「中正殿念經處」,主辦宮中喇嘛念經、造辦佛像、法器、供器等事務,將佛事活動作為一項制度列入《大清會典》。乾隆帝師從三世章嘉呼圖克圖活佛,學習密宗佛法,今見宮中各處眾多的佛堂大都是乾隆朝所建,為宮內佛堂專門製作的神像、神器、唐卡,都是精美華麗的藝術佳作。

中正殿一組建築是宮中佛教活動的中心,位於內廷西六宮的西側,共有建築十餘座,從南到北依次為雨花閣、寶華殿、香雲亭、中正殿(已毀)、延春閣,最後為建福宮花園等。中正殿供奉無量壽佛,念誦無量壽經,祝福皇帝長壽,是皇帝做佛事的佛殿。殿前香雲亭內設大小金塔7座,金佛5尊,又稱為金塔殿,極為精美,可惜中正殿、香雲亭、淡遠樓等在1923年毀於建福宮花園的一場大火。今建福宮花園、延春閣等已經復建。

寶華殿是一座三間小殿,供奉釋迦牟尼像。清宮每年在這裡舉辦大型佛事活動「送歲」,由喇嘛表演「跳布扎」,俗稱「打鬼」。在宮中表演這種帶有濃郁的西藏風格的宗教舞蹈,濃烈隆重,極有特色,皇帝也常親臨觀看。與寶華殿同期建造的有雨花閣。

雨花閣為明三暗四——外觀三層、內里四層的樓閣式建築,帶有濃厚的西藏佛教建築特點。雨花閣是目前我國現存最完整的藏密四部即事部、行部、瑜伽部、無上瑜伽部的神殿,嚴格按照藏密的四部設計。一層稱「智行層」,懸掛著乾隆帝御書匾額「智珠心印」,供奉無量壽佛,乾隆十九年(1754年)添做的三座精美琺琅壇城,至今保存完好。二層為夾層,稱「奉行層」,供佛9尊,中為菩提佛,左右供佛母、金剛各4尊,牆壁掛滿唐卡,夾層祥淡光線,襯映佛堂神秘。三層供奉瑜珈部五尊佛像,又稱「瑜珈層」。四層為「無上層」,供奉密集、大威德、勝樂佛三尊,為雙身像,即「歡喜佛」,青銅鑄造,精美絕倫,為佛像中之精品。雨花閣不僅是一座神秘的佛樓,而且是一座漢藏建築合璧的典型作品。雕龍穿插枋、柱頭上的獸面裝飾、鎏金銅喇嘛塔寶頂、四條金龍飛躍脊上等,都具有鮮明的藏式建築風格。再襯以藍琉璃瓦,建築形制,精巧獨特。從保和殿往西北看,紅牆黃瓦的宮殿建築群中,雨花閣光彩絢麗,格外奪目。

閣西北的梵宗樓,三間,兩層,供奉宮中高1.72米的最大青銅佛像,稱大威德怖畏金剛,以威猛降伏惡魔,是重要的護法神。乾隆帝將自己用過的盔甲、衣冠、兵器供奉在佛像前。

雨花閣前東西配樓,乾隆年間曾供奉三世章嘉呼圖克圖和六世班禪的影像,表達了乾隆帝對藏傳佛教,對班禪六世和章嘉國師的崇敬。

清宮的佛堂多,佛事多。如中正殿全年365天都有喇嘛念經,雨花閣、養心殿、慈寧宮花園等佛堂每月有固定的天數念經。由於佛堂設在內廷,念經的喇嘛也多由太監充任。

清宮有大量佛教用品,如供器、供品、唐卡、佛像等。這些用品多為清宮造辦處、中正殿念經處承做,製作精美,氣派高雅,大多完好地保存下來,成為藏傳佛教藝術珍寶,更是中華珍貴文化遺產。

明清宮廷祭祀,皇宮內外,既有佛堂,也有道觀。

道場大家都知道唐朝皇帝姓李,道教始祖老子也姓李,所以唐高宗李治時,以老子為李氏祖先,尊為「太上玄元皇帝」,州郡設道觀。宋朝大建宮觀,在太學設《道德經》、《莊子》博士,道教大盛。元帝也尊崇道教。全真教創始人丘處機,山東登州棲霞(今煙台棲霞)人,遠達阿姆河,與成吉思汗對話——問為治之方,答:「敬天愛民為本。」問長生之道,答:「清心寡欲為要。」被賜「神仙」,尊為「大宗師」,住大都白雲觀。明朱元璋是和尚出身,但他的子孫永樂帝、弘治帝、嘉靖帝、萬曆帝等都尊崇道教。

燕王朱棣起兵,據說得到真武大帝佑助,取得皇權,北興皇宮,南建武當,大尊道教。在紫禁城建欽安殿,供奉真武大帝,保佑江山平安。欽安殿坐落在紫禁城中軸線北端,重檐盝頂,面闊5間,進深3間,有漢白玉石須彌基座,前出寬敞月台,四圍望柱欄板,上設鎏金寶頂,造型別緻,宮中僅見。後嘉靖帝在欽安殿外,增築燎垣(圍牆),建天一門,自成院落。在2004年大修欽安殿時,發現寶頂內珍藏三千餘卷佛經,後回歸原位。

永樂帝在興建欽安殿時,又敕建武當山道觀(在今湖北省十堰市境內)。武當山氣勢雄奇:「氣吞秦華銀河近,勢壓岷峨玉壘高。」(徐霞客語)「七十二峰接天青,二十四澗水常鳴」,形勢險峻,山巒崎嶇,溪澗四布,山巒險處,高築城牆,太和金頂,海拔1612米,構建金殿,重檐廡頂,偉麗壯觀,燦爛輝煌。金殿的全部銅件,在京鑄造,運到武當,上山安裝,猶如「皇冠上的寶珠」。殿外檐下懸掛鎏金匾額「金殿」。五百年來,香火不斷,出現「五里一庵十里宮,丹牆翠瓦望玲瓏」的道界盛景。武當山宮觀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武當宮觀至今六百年。有曰:「不到名山武當,人生白來一趟。」在武當山還有張三丰的故事。

張三丰遼東懿州(今遼寧省黑山縣一帶)人,名全一,號三豐。因不修邊幅,外號張邋遢。寒暑一衲一蓑,吃飯升斗輒盡,或數日一食,或數月不食。喜遊盪,善嬉謔,口如懸河,旁若無人。嘗游武當山,跟人說:「此山異日必大興。」明洪武帝聞其名,派官尋找,沒有找到。後居陝西寶雞金台觀。一日,自言當死,果然死了,被裝棺入殮。葬時,棺內有聲,打開棺材,人復活了。三豐再入武當,行蹤奇幻莫測。永樂帝派給事中胡濙偕太監朱祥攜帶璽書香幣往訪,遍歷山川,數年不遇。永樂帝命工部侍郎郭璡等,督丁夫三十餘萬人,大營武當宮觀,費以百萬計。既成,賜名大岳太和山,設官鑄印以守。這竟符合了張三丰的預言。(《明史·張三丰傳》卷二百九十九)武當山九宮八觀之一的遇真宮,相傳是張三丰結庵修道處而敕建,至今六百年。現存遇真宮山門和東西宮門,因丹江水庫工程所需,在原地整體提升15米,成為中外文物保護的一段佳話。

明嘉靖帝重道,在紫禁城外西北建道教殿閣一區,大高玄門裡,前為大高玄殿,中為「九天應元雷壇」,後為乾元閣——樓閣式,外觀二層,內部三層,上圓(藍琉璃瓦)下方(黃琉璃瓦),造型獨特,國內僅見。嘉靖時,道士煉丹藥,官員寫青詞,道香繚繞,齋醮不斷,求長生不老,祈羽化成仙。

清雍正帝既禮佛,也重道。他在圓明園煉丹藥,求長生。但道教在宮中地位遠不如佛教。體現明清皇帝敬畏的重要儀式,是在齋宮齋戒。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