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講 宮廷造辦 三、唐英燒瓷

說清宮造辦,必說景德鎮;而說景德鎮,又必說唐英。

景德鎮瓷,歷史悠久。明宮在江西饒州府(今上饒市)屬浮梁縣(今景德鎮屬)景德鎮大量燒造瓷器,始於明宣德初年。宣德帝派太監張善到江西饒州督造,後改巡道,督府佐司其事,燒造奉先殿几筵龍鳳文白瓷祭器。正統元年(1436年),浮梁民進貢瓷器五萬餘件(套)。此舉,既給景德鎮迎來發展機遇,也給景德鎮帶來巨大災難。此期,禁民間燒造黃、紫、紅、綠、青、藍、白地青花諸瓷器,違者罪死。接著,三大殿重修告成,命造九龍九鳳膳案諸器等。大太監王振以瓷器有璺(wèn,裂紋),遣錦衣指揮杖責提督官,敕太監前往監督重造。成化間,遣太監到景德鎮,燒造御用瓷器,數量多,時間久,費用大,任務急。自弘治以來,燒造未完者30餘萬件(套)。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造內殿醮壇瓷器3萬件(套)。隆慶時,詔江西燒造瓷器10餘萬件(套)。萬曆十九年(1591年)命造15.9萬件(套),又增加燒造8萬件(套)。(《明史·食貨六》卷八十二)僅以上五批,竟達67萬餘件(套)。

明亡清興,清初因之,設立官窯。康熙中,郎廷極為江西巡撫,督造瓷器,精美有名,以「郎紅」、「郎綠」為極品,世稱「郎窯」。爾後,御窯大興,陶器盛備,朝廷派官,督造瓷器。年希堯曾奉使督造瓷器,既精又美,世稱「年窯」。希堯賦詩有云:「陶熔一發天地秘,神功鬼斧驚才雄。文章制度雖各別,以今仿古將毋同。」(《清宮述聞》)雍正六年(1728年),唐英受命繼年希堯後,監督景德鎮窯務,歷監粵海關、淮安關。乾隆初,調九江關,仍監督窯務,形成淮安關遙管、內務府官駐辦景德鎮的燒瓷製度。(乾隆《浮梁縣誌》卷五)唐英所制之瓷,又稱「唐窯」。

採辦數量景德鎮官窯每年秋冬二季,雇船解送圓、琢器皿六百餘桶到京。歲例:盤、碗、鍾、碟等上色圓器,由一二寸口面,到二三尺口面的,一萬六七千件。其選落之次色,尚有六七千件,一併裝桶解京,以備賞用。其瓶、罍、樽、彝等上色琢器,由三四寸高,以至三四尺高,大者亦歲例二千餘件。尚有選落次色二三千件等,一併裝桶解京,以備賞用。(《陶成紀事》)每年兩萬八千餘件(套)清宮燒造瓷器,卻要地方買單。嘉慶四年(1799年)十二月,九江關燒造瓷器,每年動支該關盈餘項下銀一萬兩,以後每年以五千兩為率,道光時再減到二千兩。(《欽定總管內務府現行則例》)缺口太大,百計填補。

唐英任事唐英(1682—1756年),字俊公,漢軍旗人,生於瀋陽,16歲入直內廷,後為內務府員外郎,直養心殿。為人聰慧,博學強記,酷愛書畫,頗有造詣。接觸王原祁等大畫家,講求「趣味在有意與無意之間,彩澤含若隱若現之際」,追求「意托於畫,畫寫於意」的境界,主張「筆外求筆,墨外求墨」的風格。唐英到景德鎮,自己茫然不曉,唯從工匠意旨。陶督唐英,在學言學,在工言工,「杜門謝交遊,萃精會神,苦心戮力,與工匠同食息者三年」,成為既有文化藝術修養,又懂陶瓷工藝製作的瓷器專家,可謂是「冠蓋陶人,風塵學者」!唐英講求陶法,於泥土、釉料、坯胎、色彩、火候,親自指揮,頗有心得。撰《陶成紀事碑》,備載經費、諸色釉彩,仿古采今,凡五十七種。自宋大觀,明永樂、宣德、成化、嘉靖、隆慶、萬曆諸官窯,及哥窯、定窯、鈞窯、龍泉窯、宜興窯、西洋、東洋諸器,都有仿製。其釉色,有白粉青、大綠、米色、玫瑰紫、海棠紅、茄花紫、梅子青、騾肝、馬肺、天藍、霽紅、霽青、鱔魚黃、蛇皮綠、油綠、歐紅、歐藍、月白、翡翠、烏金、紫金諸種。又有澆黃、澆紫、澆綠、填白、描金、青花、水墨、五彩、錐花、拱花、抹金、抹銀諸名。奉敕編《陶冶圖說》唐英等《陶冶圖說》二十篇並圖:採石制泥,淘煉泥土,煉灰配釉,製造匣缽,圓器修模,圓器拉坯,琢器做坯,採取青料,煉選青料,印坯乳料,圓器青花,制畫琢器,蘸釉吹釉,鏇坯挖足,成坯入窯,燒坯開窯,圓琢洋采,明爐暗爐,束草裝桶,祀神酬原。各附詳說,備著工作次第,後之治陶政者取法焉。唐英所督造官窯瓷器,世稱「唐窯」。(《清史稿·唐英傳》卷五百五)

唐英督窯,困難亦多。如乾隆二年(1737年)正月,一次欽燒宮廷用瓷四萬七千一百二十件,工程緊,任務重。完成後運往北京,上面挑錯:花紋遠遜從前,運輸器有破損,嚴加御責,甚至補賠銀二千餘兩。乾隆八年(1743年)冬,命唐英燒造各款各色鼻煙壺。時值泥土凝凍,歲例停工,各種工匠,都已回家,諸窯爐火,亦皆停歇。唐英便派人到各匠家傳集工匠,烘化凍泥,制坯彩畫,親自指點,茅柴燒制,星夜彩畫,趕製四十件,派家人恭進宮廷。

唐英視陶事近三十年,半官半野,半士半工,一飲食,一寢興,一俯仰,一交遊,都貫穿著陶人之心,成為中國陶瓷史上既有理論著作,又有精美作品的一代陶瓷大師。唐英自製或題款的瓷器,如唐英制粉彩山水詩文方筆筒、青花纏枝蓮唐英書款花觚(一對)、唐英自製仿汝釉竹節詩文方筆筒、唐英制珊瑚紅釉粉彩纏枝詩文卧足碗等流傳至今。(《乾隆皇帝與督陶官唐英》)另一瓷器名家是劉源。

劉源,字伴阮,河南祥符(今開封市)人,隸漢軍旗籍。康熙中,官刑部主事,供奉內廷,技巧絕倫。曾繪功臣像,鐫刻行世。在宮廷殿壁畫竹,風枝雨葉,極為生動。又能制清煙墨,在「寥天一」、「青麟髓」之上,視為佳品。在一笏上刻《滕王閣序》、《心經》,字畫嶄然。劉源在景德鎮的御窯,參古酌今,發揮新意,繪畫人物、山水、花鳥,呈瓷樣數百種,爭奇鬥勝,過於明窯。(《清史稿·劉源傳》卷五百五)

琺琅彩瓷器康、雍、乾三朝,景德鎮御窯的瓷器,物華天寶,精美至極。唐英駐廠督造的琺琅彩瓷器,主要在造辦處琺琅作燒制,數量很少,尤為珍貴。康熙年間,用9種顏色的西洋琺琅料開始創燒,到雍正,有發展,有創新。首先是怡親王命柏唐阿宋七格、鄧八格試燒琺琅料9種,燒煉成功,又自煉燒成9種西洋料所沒有的色料。這一時期,琺琅彩瓷器的器型、胎骨、釉色,畫面的山水、人物、花卉等,豐富多彩,境界高雅。

清宮燒瓷,數量很大,僅康熙十九年(1680年)到二十五年(1686年),就燒造共152000餘件。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命撥送避暑山莊乾隆年款圓器20000件。四十四年(1779年),又命撥送盛京康熙年款圓、琢器35000件,雍正年款圓、琢器25000件,乾隆年款圓、琢器40000件。以上三項共120000件。康、雍、乾瓷器,製造之富,可想見矣。而後,清宮庫存官窯瓷器,據檔案記載: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閏五月,清查瓷庫實存康熙年款圓器149251件、琢器5747件,雍正年款圓器92125件、琢器5013件,乾隆年款圓器150182件、琢器12833件、琺琅圓琢瓷器148件。(《內務府奏銷檔》)以上康雍乾三朝共實存瓷器415299件。

清朝後期,內府瓷器,庫存太多,每隔數年,發出變賣,流入民間。史書記載,道光五年(1825年),奏准瓷庫變賣瓷器,計乾隆年款、嘉慶年款各色盤碗等共10000餘件。(《內務府奏銷檔》)售價多少?檔案記載:乾隆年款各色盤1087件,每件銀四分;各色碗2722件,每件銀三分;各色酒盅200件,每件銀一分;各色樽13件、瓶91件、壺41件、罐128件,每件銀一錢五分;各色靶鍾1000件,每件銀三分;各色供托61件,每件銀六分等。賣出的舊瓷器,有明代瓷器,其式樣之工,顏色之鮮,質地之美,工藝之精,「往時外人難得一具,必將珍為古玩,今乃為酒席之用。每一庖人且備至數十席」。(《竹葉亭雜記》卷二)

清康雍乾時期,為古代瓷器工藝的高峰;雖都華美,但有不同。瓷如其人,人如其政——康熙瓷器質樸,雍正瓷器雅重,乾隆瓷器華麗。這和康雍乾三帝之為人、行政,何其相似乃爾!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