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講 宮廷御膳 一、宮廷膳食

「王天下者食天下。」皇帝君臨天下,吃遍天下山珍海味、新鮮珍奇的食品。管理宮廷膳食的機構,明主要是尚膳監等機構。清總機構是御茶膳房,在箭亭東,為膳食總匯,分發各自膳房、灶房等。宮廷御膳食品的來源,主要有三:貢,買,種。

一說貢。明上林苑是宮廷食品的重要供應者。明初,各地貢香米、人蔘、黃酒等,南京附近貢黃牛、糖蜜、果品、腒脯、酥油、茶芽、稉糯、粟米。(《明史·食貨六》卷八十二)清帝御膳的主食——五穀雜糧有:東北的粘高粱米粉子,山西的飛羅白面,陝西的紫麥,寶雞的玉麥,蘭州、西安的挂面,山東的抻面、博粉,廣西的葛仙米,河南的玉麥面,河北的福壽字餑餑,山東的耿餅,安徽的青餅。在北京僅選用玉泉山、豐澤園、湯泉三處的黃、白、紫三色老米。副食方面——有直隸進奶豬、乳羊、雞、野雞、鴨,崇文門每年春季進的黃花魚,秋季進的銀魚,直隸保德州冬季進的石華魚,山東進的麒麟菜、海帶、紫菜、吉祥菜、魚翅,兩淮進的風乾豬肉、糟鵝蛋、糟鴨蛋,湖廣進的銀魚乾、蝦米,外藩蒙古進的鹿肉乾,長蘆鹽政進的豬、羊、雞、鴨、魚等。小菜方面——有山東的扁豆、鳳尾菜,浙江的醬菜,江蘇的小菜,福建的閩姜等。

貢鮮魚如江蘇鎮江貢鰣魚。鰣魚是今南京、鎮江一帶的特產。每年春季溯江而上,初夏時洄遊甩籽。鰣魚稀缺,味美鮮嫩,價錢昂貴,明為貢品,清廷沿習。每年第一網鰣魚,送皇帝嘗鮮。宮廷在桃花盛開的時候,舉行「鰣魚宴」,皇帝賜朝廷重臣一同品嘗。鰣魚捕到後,用冰船和快馬,分水、旱兩路,沿途設冰窖、魚場保鮮,行程三千里,限三天內送到。鰣魚一到,立即烹調。民謠云:「三千里路不三日,知斃幾人馬幾匹。馬傷人死何足論,只求好魚呈聖尊。」

貢鮮果明代如天順八年(1464年),光祿果品物料凡百二十六萬八千餘斤。(《明史·食貨六》卷八十二)後來數字,大體相仿。清代數量也很大。太后、后妃、皇子、公主等都有分例。如皇后每日鮮果二筐,甜桃、蘋果、秋梨、紅梨、棠梨各十個,葡萄三斤,做餡桃仁二兩,黑棗三兩二錢。各地果園、地方大員,交納果品。如盛京將軍送香水梨一千個,甘肅提督送哈密瓜六十個等。

清康熙時蘇州織造李煦等按季進貢:春季,貢碧螺春茶;初夏,貢蘇州枇杷果;秋季,貢蘇州洞庭山杏子;入冬,貢冬筍。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十月,李煦向清宮呈進:「佛手計二桶,香櫞計二桶,荔枝計二桶,桂圓計二桶,百合計二桶,青果計二桶,木瓜計二桶,桂花露計一箱,玫瑰露計一箱,薔薇露計一箱,泉酒計一壇。」

二說買。有的東西,官府出錢,鋪行採買,卻常賒賬。「買於京師鋪戶,價直不時給,市井負累。」(《明史·食貨六》卷八十二)關於宮廷採買的花費,有兩個小故事。

明隆慶帝有一天想吃果餡餅,第二天御膳房做麵食的、剝乾果的、製糖的等開支50兩白銀,這個數接近一位知縣一年的工資。隆慶帝笑道:「只須銀五錢,便可在東華門口買一大匣也。」原來他在做皇子的時候,早就知道市面上果餡餅的價錢。(《兩般秋雨盦隨筆》)

清乾隆帝有一天召見大學士汪由敦,問道:「卿昧爽趨朝,在家亦曾用點心否?」汪答:「臣家計貧,每晨餐不過雞子數枚而已。」乾隆帝愕然道:「雞子一枚需十金,四枚則四十金矣,朕尚不敢如此縱慾,卿乃自言貧乎?」汪由敦不敢直言,就巧辯地回答:市面賣的雞子,都是殘破的,臣買的便宜,每個只幾文錢。(《春冰室野乘》)事情不獨有偶。光緒帝每日必吃四個雞蛋,而御膳房開價是白銀三十兩。(《南亭筆記》)

三說種。明嘉靖帝在西苑(今中南海)種田,清康熙帝也在西苑種田。他在西苑豐澤園,辟一片水田,種植稻穀,每年收穫。他在避暑山莊也有田種莊稼。講一個故事。六月的一天,康熙帝在西苑稻田邊走,時稻子剛抽穗,忽見一棵高出眾稻之上,籽粒飽滿,他掐下稻穗,收回宮裡。來年播下,此種先熟。於是將稻穗掐下再種。年復一年,生生不已。這種稻米,色微紅而粒長,氣香郁而味美,一歲兩熟,稱作「御稻米」。(玄燁《幾暇格物編·御稻米》)康熙帝說:「四十餘年以來,內膳所進,皆此米也。」在皇宮,在熱河,吃的都是自己種的御稻米。清在玉泉山開闢水田,種御稻。這就是「京西稻」的來源。後康熙帝命官在天津推廣,改良鹼地,獲得成功。這是天津「小站稻」的來源。當然,宮廷御園種稻,只是象徵而已。

食器。俗話說:「美食不如美器。」宮廷食器,極其精美,價值昂貴,種類繁多,如金、銀、銅、錫、瓷、漆、玉、角等器皿,又如琺琅、象牙、翡翠、瑪瑙、玻璃等質料。其中如明宮膳食器皿,有南京工部燒造三十萬七千,還有江西饒州燒造金龍鳳白瓷諸器,內廷燒造朱紅膳盒諸器等。(《明史·食貨六》卷八十二)如皇帝用的金壺、金杯、金盤、翡翠碗、瑪瑙碗等。還有五件套的餐具:(1)銅胎鍍金掐絲琺琅萬壽無疆碗,(2)青玉柄金羹匙,(3)青玉鑲金箸(筷子),(4)金鑲紫檀把果叉,(5)乾隆款金胎琺琅柄鞘刀。(《清宮生活圖典》)上述餐具,可見一斑。

御廚。明宮的廚役,洪熙時6300餘名,成化時近8000名。(《明史·食貨六》卷八十二)最多時達9400多人。清宮廚師,比明少些。廚師規矩,非常嚴格。如明制:「造御膳,誤犯食禁,廚子杖一百;若飲食之物不潔凈者,杖八十;揀擇不精者,杖六十;不品嘗者,笞五十。」(正德《大明會典》卷一百二十九)清朝宮廷廚師,來自四個方面:其一是「從龍入關」帶來的滿洲廚師,他們多子承父藝,為清宮廚師的主體。其二是沿襲明宮的山東廚師。其三是康乾南巡時帶回的淮揚、蘇杭的南方廚師。後乾隆帝指名要某人做某飯菜。其四是帝後依飲食愛好選用的廚師。如乾隆帝的維吾爾族香妃,特為她招募回族廚師,做清真膳。清末民初溥儀御膳房十幾名廚師中,烹飪廚師鄭大水和主食廚師鄭恩福,是從北京著名飯莊召來的。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