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講 理親王府 一、康熙始建

康熙帝有35個兒子康熙帝皇長子允禔,禔,《康熙字典》音題,又音時,《正韻》音支,滿語音支;皇太子允礽,礽,《廣韻》音仍,滿語音in g,音允成,納蘭成德因犯皇太子名諱,改名為納蘭性德;皇三子允祉,祉,《辭海》音止,《集韻》音恥,滿語音恥;皇四子胤禛,禛,《集韻》音真,滿語音in jen,音胤真;皇十四子允禎,禎,《集韻》音貞,滿語音in jeng,音胤征,後改為允禵,禵,音題。皇長子允禔,為貝子,母親是惠妃納喇氏,出身「低賤」。皇次子允礽(音「仍」,滿語音「成」)為嫡長子,母親赫舍里氏出身於滿洲功勛貴族之家,是一等公、輔政大臣索尼的孫女,領侍衛內大臣噶布喇之女,舅父是大學士索額圖。赫舍里氏在康熙四年(1665年)被冊為皇后,這年康熙帝12歲(虛歲),赫舍里氏13歲(虛歲)。康熙十三年(1674年)生下皇二子允礽。這年康熙帝21歲,赫舍里氏22歲。不幸的是,赫舍里氏生下允礽的當天崩,預示著允礽的人生有一個大起大落的命運。

允礽兩歲時,被康熙帝以太皇太后、皇太后懿旨,立為皇太子。這是清朝空前絕後之舉。皇太子幼時,康熙帝親自教他讀書。允礽6歲開始上學,皇父為他延請大學士張英等為師傅。允礽聰明穎悟,學慣用功,通滿、漢文字,嫻熟騎射,很討皇父喜歡。他酒量很大,「飲酒數十巨觥(ɡōnɡ,古代酒器)不醉」。(《清聖祖實錄》卷二百三十四)康熙帝立允礽為太子,有了接班人,但引發三種矛盾:一是朝中逐漸形成以索額圖為首的太子黨,二是皇子中形成擁護或企圖更換太子的兩個集團,三是朝廷皇權與儲君矛盾日益凸顯。這三對矛盾的爆發點,是在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九月,康熙帝當著諸王大臣和諸皇子宣諭:「從前索額圖助伊潛謀大事,朕悉知其情,將索額圖處死。今允礽欲為索額圖復仇,結成黨羽,令朕未卜今日被鴆,明日遇害,晝夜戒慎不寧。」(《清聖祖實錄》卷二百三十四)康熙宣諭,且諭且泣,宣諭完畢,痛哭仆地。康熙帝廢斥皇太子回京後,先將允礽幽禁在上駟院旁氈帳內,後拘禁於咸安宮(今壽安宮)。這年,康熙帝55歲,皇太子35歲(已做皇太子33年)。廢除皇太子後,朝臣與皇子為儲君之爭,不僅沒有消解,反而愈演愈烈。第二年三月,康熙帝宣布復立允礽為皇太子。三年後,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十月初一日,康熙帝宣諭:「復廢太子,禁錮咸安宮。」(《清史稿·允礽傳》卷二百二十)爾後,康熙帝大病一場。

康熙帝晚年有一塊心病,就是廢太子允礽的安置難題。他在找一個既妥善又安全的安置允礽的地方。

允礽有12子、8女,這一大家子人,長期禁錮在咸安宮,不成體統,也非長久之計。允礽第二子弘皙後封理親王,孫子永曖後官廣州將軍、黑龍江將軍、盛京將軍,永曖四世孫福錕光緒時為體仁閣大學士。當時擺在康熙帝面前的一個難題是,自己生前和身後,如何安置廢太子允礽及其一家呢?康熙帝晚年在德勝門以北20公里處,相中了一塊寶地,開始為廢太子允礽營造府第,也為自己營建一處行宮。這個安排,可以看出,康熙帝作為一位父親,對自己一手培養的皇二子,是又恨又愛。恨的是他竟然不成器,逼得自己廢了他;愛的是這畢竟是自己幼年喪母的兒子,要在有生之年安置好,以免身後皇子相殘。

北京市昌平區北七家鎮鄭各庄村鄭各庄歷史遺迹,1949年後鄭各庄尚余殘跡城牆百餘米。1958年北京文物普查時,這裡還有土牆垣約五百米;有城南門遺址,並保存南門(正門)漢白玉石匾額一方,楷書「來熏門」。現經實測為:鄭各庄皇城遺址,東西長570米,南北長510米,總面積近30萬平方米;護城河遺存,其南、北各長約504米,東、西各長約584米,總長2176米。經筆者與該村黃福水、郝玉增、李永寬、蔣國震等先生實地踏查,在鄭各庄皇城東南角,有一段城牆殘垣的遺迹,有牆基遺存和青灰城磚。城牆外是護城河,現東、南、西三面護城河基本保存。2006年,出土一眼水井,為銅井幫,同民間傳說「金井」吻合(清鄭各庄行宮與王府的實測和踏查資料,可同檔案資料和文獻記載,相互印證,基本吻合。),現在有城牆遺迹,有護城河遺存,有銅圈(即銅幫)水井,這處大型建築遺迹,曾經是誰的住所,長期以來,說法紛紜。傳說最廣的是因為當地有一個村子叫「平西府」,所以人們就說這裡曾是清初平西王吳三桂的王府。

2008年我應鄭各庄領導黃福水先生的邀請,去那裡考察了遺址遺迹,回家後就集中時間,遍查資料,只查到一些蛛絲馬跡,但問題不得其解。向同行朋友求教,也是得不到解決。看來,現有漢文資料不能解決,唯一希望是滿文檔案。清朝滿文檔案,主要保存在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和台北故宮博物院。恰好這時台灣佛光大學邀請我去做客座教授,於是,我應邀去了台灣。台北故宮博物院的許多專家,如周功鑫前院長、馮明珠院長、庄吉發教授等是我的老朋友。我跟他們商量了查找重點,請他們幫忙。

上天不負有心人。在台北故宮博物院圖書文獻處查到一份清內務府關於鄭家莊行宮與王府工程竣工的滿文檔案。這份滿文檔案詳細記載了鄭各庄康熙行宮和王府工程的竣工資料。如城牆長度、護城河寬度等尺寸,和今遺迹與遺存實況相符,如概要記載:

奴才等監造行宮大小房屋二百九十間、游廊九十六間,王府大小房屋一百八十九間,城樓十間,城門二座,城牆五百九十丈九尺五寸,大小石橋十座,井十五眼,修葺土城五百二十四丈,挑挖護城河長六百六十七丈六尺,飯茶房、兵丁住房、鋪子房共一千九百七十三間,夯築土牆五千三百五十丈七尺一寸。營造此等工程,共用銀二十六萬八千七百六十二兩五錢六分三厘。尚余銀十五兩六錢七分。今既工竣,將此余銀如數交部。為此謹具奏聞。[《上駟院郎中尚之勛等奏報鄭家莊行宮工程用銀數折》(滿文)康熙六十年十月十六日,郭美蘭譯,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但是,孤證不立。僅有工程竣工檔案,似嫌證據不足。我想,既然有這項工程竣工的滿文檔案,也應有其開工的滿文檔案。而這項工程的開工檔案,既然不在台北故宮博物院,就可能在北京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回到北京後,我去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見了鄒愛蓮館長和滿文檔案專家郭美蘭研究員。我和她們商量,滿文檔案200餘萬件,有些尚在塵封,沒有整理,如何下手?我說可從清代內務府檔案查起;內務府檔案太多,可從內務府奏銷檔查起;奏銷檔也太多,可從工程竣工的康熙六十年(1721年),往前倒查五年,就是從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查起。經過20多天查找,郭美蘭研究員終於找到鄭各庄康熙行宮與王府工程,於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十二月初五日,工程興工的滿文奏摺及硃批。主要內容,漢譯如下:

行宮以北,照十四阿哥(允禵)所住房屋之例,院落加寬,免去後月台、前配樓、後樓,代之以房屋,修建王府一所。其中大衙門五間,柱高一丈五尺,為十一檁歇山頂。北面正房五間,柱高一丈四尺,為九檁歇山頂。大門五間,柱高一丈三尺五寸,為七檁歇山頂。大衙門兩側廂房各五間,柱高一丈二尺,為七檁硬山頂,正房兩側廂房各三間,柱高一丈二尺。兩側耳房各三間,柱高一丈二尺,為七檁硬山頂。罩房十九間,柱高一丈,為七檁硬山式。小衙門三間,柱高一丈三尺,為七檁歇山頂。其兩側房屋各六間,柱高一丈。小衙門兩側之房屋各五間,柱高九尺五寸。兩側小房各十間,柱高八尺,為硬山頂。凈房四間,柱高七尺,為四檁硬山頂。其周圍台階、斗板用青沙石,外圍房一百五間、堆房三十六間、倉房三十間、草料房十五間、門一間,柱高八尺,馬廄房二十間,柱高九尺,為七檁硬山頂。圍牆一百二十四丈,高一丈二尺,寬二尺四寸五分。隔牆一百九十六丈,高八尺五寸,寬一尺六寸。甬路三十八丈五尺(中間鋪方磚,兩邊鑲城磚)。(《內務府等奏為核計鄭家莊馬房城地方建房所需錢糧事折》[滿文],康熙五十七年十二月初五日,郭美蘭譯,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藏)

分別收藏於台北和北京的清宮滿文歷史檔案,將鄭各庄康熙行宮和理親王府開工、竣工的實況,記載得清清楚楚,史實確確鑿鑿,而經過實測和踏查取得的資料,可同檔案和文獻記載相互印證,合掌相符。至此,解開了這個歷史之謎。原來,康熙晚年在德勝門以北20公里處相中的這塊寶地,就在今天的北京市昌平區北七家鎮鄭各庄。

清鄭家莊的王府與行宮,同清代其他行宮與王府不同的主要特點是:行宮與王府在京外同地,而且有城牆與護城河環繞。

這裡北依溫榆河,河水蜿蜒東流,到通州後與通惠河相匯,直通北運河,所以有得天獨厚的水路之便。這裡與湯泉(今小湯山溫泉)隔河相望。早在元明時期,就是皇家養馬御地。後乾隆帝下江南返回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