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講 天潢貴胄 二、清朝皇子

清朝十二帝有皇子113人,平均壽齡32.4歲。清太祖第十六子生卒年不詳,未列入統計。清宗室爵位,分十二等:親王,郡王,貝勒,貝子,鎮國公,輔國公,不入八分鎮國公,不入八分輔國公,鎮國將軍,輔國將軍,奉國將軍,奉恩將軍。皇子管理,入關之後,到康熙朝才制度化。清朝吸取明朝教訓,除延用明朝宗室「包吃錢糧,終生供養」制度外,做出三項重大改革:

第一,內襄政本,外領師干。《清史稿·諸王傳》說:「有明諸藩,分封而不錫(通「賜」字)土,列爵而不臨民,食祿而不治事,史稱其制善。」所以,明朝「朝堂無懿親之跡,府僚無內補之階」。清朝則有變通:「諸王不錫土,而其封號但予嘉名,不加郡國,視明為尤善。然內襄政本,外領師干,與明所謂不臨民、不治事者乃絕相反。」(《清史稿·諸王一》卷二百十五)就是說,清朝皇子不同於明朝皇子之處在於:其一,只給名號,不加封國;其二,「內襄政本,外領師干」。對內,清朝諸王可任內閣大學士、軍機大臣、領侍衛內大臣、議政王大臣、內務府大臣、內大臣,甚至於有親王攝政或輔政——清初多爾袞,清末奕、奕儇、載灃;對外任大將軍,如多鐸為定國大將軍、豪格為靖遠大將軍、允禵為撫遠大將軍等。

第二,王府在京,不到外地。清朝王府,全在京師,遍布內城,多有更替。今北京二環以里,分布大量王府,如禮親王府(代善),鄭親王府(濟爾哈朗),睿親王府(多爾袞),豫親王府(多鐸),肅親王府(豪格),以及貝勒、貝子府。參見昭槤《嘯亭續錄·京師王公府第》卷四和吳長元《宸垣識略》等。這樣便於管理和監控,避免明朝宗室軍事政變重演。清朝北京王府尚存歷史遺迹的有50餘座(處)。八旗駐防,分到外地,最後落葉歸根,還回北京終老。

第三,世襲罔替,按代遞減。「世襲罔替」是什麼意思呢?「世襲」就是爵位世代承襲,「罔替」的「罔」是不的意思,「替」,是降、廢的意思,「罔替」就是不降、不廢。「世襲罔替」就是爵位世代承襲,永遠不降、不廢。清朝先後有12位世襲罔替的王,俗稱「鐵帽子王」:禮親王代善、鄭親王濟爾哈朗、睿親王多爾袞、豫親王多鐸、肅親王豪格、庄親王尼堪(褚英子)、克勤郡王岳託(代善子)、順承郡王勒克德渾(代善第三子薩哈璘之子)、怡親王允祥(康熙帝第十三子)、恭親王奕(道光帝第六子)、醇親王奕(道光帝第七子),慶親王奕劻(乾隆帝第十七子永璘之後)。除鐵帽子王外,其他王爵都要按代遞減,如下面簡要介紹的兩位親王。

一是雍正帝第十子(排序第六)弘曕(yàn),雍正十一年(1733年)生,母為貴人劉氏,就是謙妃。乾隆三年(1738年),弘曕6歲,過繼給康熙帝第十七子果親王允禮,襲封果親王。弘曕善詩詞,好藏書。常早晨起床,披衣巡視,遇不法者立杖之,管理下屬很嚴,所以門庭嚴肅,沒有為非亂紀者。後因犯錯誤,家居閉門,心情抑鬱,患病而死,活了33歲。(《清史稿·諸王傳》卷二百二十),有一種說法,弘曕是果親王允禮與雍正帝謙妃的私生子,蓋無史據,當屬胡說。

二是乾隆帝第十一子成親王永瑆,號鏡泉,乾隆十七年(1752年)生,母為皇貴妃金氏,曾隨駕南巡,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封為成親王,時38歲。得到故相明珠的府第為王府(後為醇親王府,今為宋慶齡故居)(《嘯亭續錄》卷四)。嘉慶初,任軍機大臣。《清史稿·永瑆傳》纂者評論說:「故事,親王無領軍機者,領軍機自永瑆始。」永瑆管理戶部三庫,很受皇弟嘉慶帝的信任和重用。清代皇子皇孫有不少書畫家,永瑆是一例。永瑆書法造詣頗深:「永瑆幼工書,高宗愛之,每幸其第。」(《清史稿·永瑆傳》卷二百二十一)永瑆「詩文精潔,書法遒勁,為海內所共推。」(《嘯亭續錄·成哲王》卷五)因為永瑆字寫得好,今見清東陵乾隆裕陵碑樓的《裕陵聖德神功碑》,就是永瑆受命書寫的。永瑆喜歡收集古玩字畫,對書法也深有研究。他聽宮中太監說,某老太監的師傅少年時曾親眼見過明朝大書法家董其昌,用前三個指頭握筆管懸腕作書。永瑆對董其昌的筆法加以揣摩,「作撥鐙(dēnɡ,古「燈」字)法」,對古人用筆有繼承,更有創新。他自選書法作品,刻《詒晉齋帖》傳世,朝中官員和士大夫以能得到此帖而榮幸。永瑆過於節儉。筆記說他「日用菲薄,庫集銀八十萬兩,莫肯揮霍」。其夫人為宰相之女,嫁妝豐厚,都封入庫,「惟日噉(dàn)薄粥而已」。他晚年「體不沐浴,發不枇櫛」,左右勸他換洗衣服,他說:「死後蛆食胔(zì)骸(hái),又誰為滌垢也!」道光三年(1823年)死,72歲。永瑆生前節儉所積聚的金銀,或為子孫揮霍,或為僕從偷掠,最後還是一個「空」字。永瑆遺著有《聽雨屋詩集》、《詒晉齋集》、《倉龍集》。(《清皇室四譜·皇子》卷三)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