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講 清宮太后 三、崇慶太后

崇慶太后即孝聖憲皇后,鈕祜祿氏,13歲侍雍親王胤禛藩邸,號格格,是乾隆帝的生母。雍正即位,封為熹妃,後晉熹貴妃。雍正帝逝世,乾隆帝繼位,尊為皇太后,經常住在壽康宮,並活動在慈寧宮和壽安宮等處。

乾隆帝事太后至孝至敬。乾隆帝每出巡幸,常奉太后以行,包括:「南巡者三,東巡者三,幸五台山者三,幸中州者一。謁孝陵,獮木蘭,歲必至焉。」(《清史稿·后妃傳》卷二百十四)皇太后每年十一月二十五日誕辰,特別是五十、六十、七十、八十大壽,慶典一次比一次隆重。

乾隆六年(1741年)十一月二十五日,皇太后五十大壽。先期,進壽禮九九。乾隆帝親制詩文、書畫,還有如意、佛像、金玉、犀象、瑪瑙、水晶、玻璃、琺琅、書畫、綺綉、幣帛、花果和諸外國珍品等。皇太后自暢春園回宮之日,獎勵瞻仰跪接者,規定賞銀:官員男婦六十以上者各賞銀五兩,七十以上者六兩,八十以上者七兩,九十以上者十兩;兵丁、閑散人等男婦六十以上者各賞銀二兩,七十以上者三兩,八十以上者四兩,內有百歲老婦二名各賞銀十五兩等。共賞銀十萬八千七百五十兩。還規定跪接禮儀:自西安門起,到西苑紫光閣門外,男左女右,分列道旁,跪著迎接。(《清高宗實錄》卷一百五十四)凡在壽康宮前行禮的一品二品滿漢文武大臣,也在西安門外跪接。乾隆帝出西華門,迎皇太后安,在西苑豐澤園進膳。然後,皇太后回壽康宮。

乾隆十六年(1751年),皇太后六十大壽。皇帝率皇后、皇子、皇孫等,侍皇太后於壽安宮,看戲,壽宴,連著慶祝九天。(《國朝宮史》卷七)乾隆帝獻給皇太后生日特禮:一件是清漪園(今頤和園),另一件是壽安宮暨大戲樓。外省老民老婦,冒著嚴寒,千里迢迢,來京祝釐。在京官員,設立經壇,誦經祝壽。乾隆帝奉皇太后到萬壽寺瞻禮,祈願萬壽無疆。(《清高宗實錄》卷四百三)萬壽寺得到妥善保護,現在是北京藝術博物館。還頒諭二十條:如在京滿漢文武大小官員,都各加一級;在京八旗兵丁、太監等,都賞給一月錢糧;八十以上者給絹一疋、棉一斤、米一石、肉十斤,九十以上者加倍,百歲者給銀建牌坊。

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太后七十大壽。乾隆帝行九拜大禮,歌頌老母:「愛日高懸,煦陽和於四海;慈雲普覆,覃膏澤於萬方。」乾隆帝大宴壽安宮,躬舞太后壽筵前,率皇孫、皇曾孫聯舞,敬酒。也有倒霉者:典禮時由禮部尚書伍齡安讀表文,因「舛錯甚多,復不相連屬,革職」。(《清高宗實錄》卷六百四十九)

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皇太后八十大壽,慶典在暢春園舉行。陳設彩亭,御仗前導,導迎樂作,群臣山呼。乾隆帝御禮服,到暢春園,問皇太后安,恭進奏書。奏書稱:恭逢八旬萬壽,喜愜五代一堂。又說:「布達喇山莊肇建,聯情用輯諸藩;衛拉特沙塞偕徠,陪宴兼收全部。」(《清高宗實錄》卷八百九十七)

皇太后八旬大壽慶典在壽安宮舉行。乾隆帝到壽安宮,跪問起居,隨進茶侍早膳(飯面二品,湯一品,高頭五品,膳菜十二品,糗餌四品)。承應宴戲,演九九大慶。巳刻(9—11時)進小膳(餑餑五品,果實十品)。未正(14時)進晚飯(飯面二品,湯一品,高頭五品,膳菜十二品,糗餌四品)。繼進酒膳(酒二品,膳菜七品,果實八品,垂手果碟四品)。皇后率皇貴妃以下暨皇子、皇孫等奉侍,欽派王公、滿漢大臣、侍衛、外藩、回部於東配殿,王妃、公主、命婦於西配殿,各以次列坐看戲,恩賜酒肴果實。申刻(15—17時)結束,皇太后還宮。

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正月二十三日,崇慶皇太后病逝於圓明園長春仙館,年八十六,後葬於清西陵泰陵東北的泰東陵。乾隆帝為表示對已故母親的孝敬,下詔製作金髮塔一座。清乾隆金髮塔,高147厘米,底座70厘米×70厘米。塔由下盤、塔斗、塔肚、塔頸、塔傘等部分組成,用黃金三千多兩,鑲嵌珠寶、綠松石、珊瑚等。塔肚內置一盛發金匣,珍存太后的頭髮。塔下承以紫檀木蓮花瓣須彌座。金髮塔紋樣優美,造型穩重,製作精細,工藝高超,由清宮造辦處承做,製成後安放在壽康宮東佛堂內。這座金髮塔,原在故宮博物院珍寶館,今移在景陽宮金銀器館展示。

一個女人,子不在多,崇慶太后只生一個兒子,就是乾隆皇帝,便享盡人間榮華富貴:「誕膺天下之至養,而安享尊榮之多福。」

清慈寧、壽康、壽安三宮,就文化來說,突顯一個「孝」字。《說文繋傳》詮釋:「孝,善事父母者,從老省,從子,子承老,老省亦聲。」古人重視孝,《漢書·藝文志》說:「夫孝,天之經,地之義,人之行也。」孝的內涵,具體說來,就是「六孝」:孝敬、孝順、孝養、孝心、孝言、孝行。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