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講 清宮太后 一、皇太后宮

清太祖努爾哈赤時期,制度草創,沒有名號,後宮統稱福晉。皇太極崇德開始,仿照明朝,設立五宮(中宮、關雎宮、衍慶宮、麟趾宮、永福宮)的一後四妃制度。順治入關,初定典儀,議定未行。康熙以後,典制完備。

《清史稿·后妃傳》記載:「帝祖母曰太皇太后,母曰皇太后。居慈寧、壽康、寧壽諸宮。先朝妃、嬪,稱太妃、太嬪,隨皇太后同居,與嗣皇帝年皆逾五十,乃始得相見。」嗣皇帝要是同太妃、太嬪見面,雙方都要年過50歲才可以。

清皇太后,順治朝有兩位:一位是博爾濟吉特氏,順治四年(1647年)死,年五十;另一位是孝庄太后。康熙朝有一位太后,就是住在寧壽宮的孝惠章太后。雍正朝有一位太后,是雍正帝的生母烏雅氏,但未上冊,突然崩駕。嚴格說來,雍正朝沒有皇太后。乾隆朝,只有一位太后,就是孝聖憲太后(崇慶太后)。嘉慶朝和道光朝沒有太后。咸豐朝尊道光帝妃博爾濟吉特氏為太后,只九天就死了。同治朝和光緒朝有兩位太后,慈安太后和慈禧太后。宣統朝只有一位隆裕太后。清朝名義上有九位太后,實際享受太后生活的只有七位太后,重要的是前三太后——孝庄太后、孝惠太后、孝聖太后和後三太后——孝貞太后(慈安太后)、孝欽太后(慈禧太后)、孝定太后(隆裕太后)。

清朝太皇太后只有一位,就是孝庄太皇太后。清朝268年,一身是皇后、皇太后、太皇太后的,一位也沒有。

清朝太后住的宮殿,除前文介紹的如慈安太后住過體順堂和鍾粹宮,慈禧太后住過燕喜堂、儲秀宮和寧壽宮,還有慈寧宮、壽康宮和壽安宮等。先介紹慈寧宮區,包括慈寧宮和慈寧花園兩個板塊:

慈寧宮,在皇宮西部偏北,是一座獨立的宮院,始建於明嘉靖十五年(1536年)五月,耗銀六十萬兩,稱仁壽宮,主要為皇太后居所。清順治十年(1653年)重修,清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改建,成今見格局。慈寧宮的主要建築為:(1)慈寧門,為正宮門,面闊五間,進深三間,門旁列鎏金銅祥獸。(2)慈寧宮,重檐歇山琉璃瓦頂,面闊七間,進深三間,前殿後寢。宮前狹長宮院,寬敞舒展,清順治、康熙時為孝庄太后(太皇太后)的正宮。太皇太后和皇太后上徽號、進冊寶、聖壽節等在此慶賀。(3)大佛堂,在宮的後面,面闊七間,進深三間,黃琉璃瓦歇山頂,是太后、太妃禮佛的殿堂。堂內的佛像、龕座等文物,今暫安於河南洛陽白馬寺。

慈寧花園,在慈寧宮南側,是太后與太妃休息、遊樂和禮佛的地方。花園的特點:一是平路多,沒有曲徑、高低、拱橋、山坡,照顧老年人的體力與安全;二是佛堂多,主體建築為咸若館,館後為慈蔭樓,左為寶相樓、右為吉雲樓,其南左為含清齋、右為延壽堂,都為太后、太妃禮佛提供方便;三是亭台多,如南部以臨溪亭為主,有翠芳亭(亭內流杯渠今無存)、綠雲亭(今無存)等。亭者,停也。亭台多是為老太后、老太妃、老太嬪們散步時,走走停停,便於歇息。

壽康宮,在慈寧宮西側,是一座獨立的三進宮院,前為壽康門,主體建築為壽康宮,後為寢宮。

壽安宮,在壽康宮的北面,明初為咸熙宮,嘉靖十四年(1535年)改名為咸安宮,隆慶帝陳皇后、天啟朝客氏都曾住在這裡。清康熙帝曾在此兩次幽禁廢太子胤礽,直到胤礽死。雍正六年(1728年)在此設咸安宮官學,詔收內務府三旗和八旗的官員子弟90名入學,是為八旗貴族子弟學校。乾隆十六年(1751年),為皇太后60歲生日,將咸安宮官學遷到西華門內(今寶蘊樓),改建咸安宮後,更名為壽安宮。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為皇太后七十大壽,壽安宮重修。

壽安宮是一座長方形的宮院,南北長107米,東西寬78米,佔地8346平方米。宮為三進院,並有東西跨院。正門為壽安門,門內第一進院正殿名為春禧殿(今殿為後來重建),石基三層,殿宇雄美。東西配殿各5間。殿左右有穿堂門,進穿堂門為第二進院。院正中為壽安宮,面闊5間,進深3間,黃琉璃瓦歇山頂。殿內乾隆帝御書匾額「長樂春暉」、「瑤樞純嘏」。殿前東西有轉角樓,南與春禧殿後倒座房相連。倒座原為壽安宮扮戲樓。院內曾有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添建的三層大戲台一座。日人所著《唐土名勝圖繪》稱作演劇台,並繪有圖。上層匾「慶霄韶濩」,中層匾「曾城廣樂」,下層匾「崑閬恆春」。嘉慶四年(1799年)七月拆除,改建為後卷殿五間。殿後為第三進院,院中疊石為山,院里栽培竹子(《內務府奏銷檔》)。院內有小殿,東北為福宜齋,西北為萱壽堂。道光、咸豐兩朝太妃和太嬪等曾住此宮。建築保護完好。今為故宮博物院圖書館。

慈寧宮以孝庄太后居住而名聞天下。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