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講 明宮太后 一、宣德母后

皇太后上尊號、徽號,要經四道禮儀:一是告祭,告祭天、地、宗社;二是冊寶,金冊(證書)、金印;三是謁謝,到奉先殿拜謁和敬謝祖先;四是受賀,接受皇子皇孫、后妃公主、文武百官慶賀,禮儀莊嚴,熱烈隆重。

明朝南京皇宮,稱太后的只有一人,就是建文帝的生身母親呂氏,為懿文太子朱標的繼妃。建文元年(1399年)二月,朱允炆登極後,尊生身母親為皇太后,這是明朝第一位皇太后。但是,永樂元年(1403年),燕王朱棣登極後,改稱她為皇嫂懿文太子妃。明朝南北兩京的皇宮,《明史·后妃傳》記載共有17位太后。她們雖位於女性地位與尊嚴的最高端,但其命運各不相同。大體有以下幾種不同命運:

第一,做了太后而被撤銷的2位:

(1)建文帝的母親呂氏。朱棣起兵打到南京金川門,派人迎接呂太后到軍中,「述不得已起兵之故」,就是解釋自己被逼無奈而起兵的原因。而後,送後回宮,尚未到宮,宮中起火。呂太后便跟隨她的兒子朱允熙,居住在夫君懿文太子的陵旁。永樂元年(1403年),命將「呂太后」改稱為「皇嫂懿文太子妃」。(《明史》卷一百十五)可以想像由「皇太后」到「懿文太子妃」落差之大,由皇宮殿堂到夫君陵旁,這是天壤之別,其晚境既悲苦又凄涼。

(2)景泰帝的母親吳氏,是明宣德帝妃,生郕王朱祁鈺。明英宗被俘,君位空虛,他的弟弟郕王朱祁鈺繼位,是為景泰帝。朱祁鈺登極後,尊他的生母吳氏為太后。明英宗朱祁鎮復辟,重登皇位,將吳太后降為妃。

以上呂氏和吳氏由太后降為妃,是明清宮廷史上僅有的兩例。

第二,生前是皇后死後被尊為皇太后的2位:

(1)明英宗正統帝皇后錢氏,生前是皇后,死後被尊為皇太后。

(2)明神宗萬曆帝皇后王氏,生前是皇后,死後被尊為皇太后。

第三,生前是妃嬪死後被尊為皇太后的4位:

(1)明憲宗成化帝淑女紀氏,生孝宗弘治帝朱祐樘,死後被尊為皇太后。

(2)明世宗嘉靖帝妃杜氏,生穆宗隆慶帝,死後被尊為皇太后。

(3)明光宗泰昌帝妃王氏,生明熹宗天啟帝,死後被尊為皇太后。

(4)明光宗泰昌帝妃劉氏,生明思宗崇禎帝,死後被尊為皇太后。

第四,由妃嬪而被尊為太后的2位:

(1)明興獻王妃蔣氏,生明世宗嘉靖帝朱厚熜,被尊為皇太后。

(2)明穆宗隆慶帝妃李氏,生明神宗萬曆帝朱翊鈞,被尊為皇太后。《日下舊聞》記載:「英華殿前菩提樹兩株,六月開黃花,秋深子落。子不從花結,與花並發,而附於葉之背,瑩潤圓整,可作佛珠。此樹為李太后所植。太后上賓,神廟上尊號曰九蓮菩薩,祀慈容於樹北之別殿。」(《天啟宮詞注》)《日下舊聞考》補:「大內西北隅英華殿前有菩提二樹,慈聖皇袓母手植也,高二丈,枝幹婆娑,下垂著地,盛夏開花,作黃金色,子不於花蒂生而綴於葉背。秋深葉下,飄揚永巷,卻葉受子而念珠出焉。其顆較南產差小而色黃,且間分瓣之線界作白絲,名曰多寶珠。」(《菩提子詩序》)(《欽定日下舊聞考》卷三十四)「慈聖皇祖母」就是明萬曆帝母親李太后。

第五,由皇后被尊為太后的3位:

(1)明宣宗宣德帝皇后孫氏,英宗正統帝繼位後尊為皇太后。

(2)明孝宗弘治帝皇后張氏,武宗正德帝尊為皇太后,世宗嘉靖帝也尊為皇太后。

(3)明穆宗隆慶帝皇后陳氏,原為裕王妃,裕王繼位,冊為皇后,無子多病,居住別宮,並未被廢,明神宗萬曆帝尊為皇太后。

第六,由妃而被尊為太后、太皇太后的2位:

(1)明英宗正統帝妃周氏,憲宗成化帝生母,孝宗弘治帝尊為皇太后,武宗正德帝尊為太皇太后。

(2)明憲宗成化帝妃邵氏,生興獻王朱佑杬,孫朱厚熜繼位,被尊為太皇太后。

第七,生前是皇后、太后、太皇太后「三後合一」的2位:

(1)明仁宗洪熙帝張皇后,兒子宣宗宣德帝尊為皇太后,孫子英宗正統帝尊為太皇太后。

(2)明憲宗成化帝王皇后,兒子孝宗弘治帝尊為皇太后,孫子武宗正德帝尊為太皇太后。

生前做皇后、皇太后、太皇太后的,在明朝宮廷史上僅有兩位,清朝則沒有。明朝這兩位皇后、皇太后、太皇太后「三後合一」的女性,有什麼高潔品行呢?明憲宗成化帝的王皇后,前文已經介紹,以下介紹明仁宗的張皇后。

明仁宗誠孝皇后張氏,永城(今河南永城市)人。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封燕王朱棣世子朱高熾妃。永樂二年(1404年)封皇太子妃。洪熙帝繼位,冊張氏為皇后。明宣宗宣德帝即位,尊為皇太后。明英宗正統帝即位,尊為太皇太后。張皇后的特點是:

一、會處公婆關係。作為王妃,首先要會處同公婆的關係。《明史》說她「後始為太子妃,操婦道至謹,雅得成祖及仁孝皇后歡」。就是說她能嚴謹遵循婦人操守,頗得公婆永樂帝與徐皇后的喜歡。

二、會處叔嫂關係。她的兩個小叔子是漢王朱高煦和趙王朱高燧,都「謀奪嫡」,想取代太子的地位,太子多次被漢王和趙王所離間,她從中保護、勸慰、解釋,幫助丈夫保住了太子的位置,沒有被易儲。

三、會處夫妻關係。太子「體肥碩不能騎射」,永樂帝很不高興。她就「減太子宮膳」,就是讓太子減少飲食,加強運動,減輕體重,頗有成效。

四、會處母子關係。兒子宣德帝初繼位,凡軍國大政,多稟聽裁決。時海內太平,皇帝侍奉起居,陪伴遊宴,四方貢獻,先奉太后。皇帝與太后,慈孝聞天下。太后游西苑,皇后皇妃伴隨,皇帝親自扶輿登萬歲山,奉觴上壽,獻詩頌德。去永樂長陵和洪熙獻陵,經過河橋時,皇帝下馬扶輦。

五、會處祖孫關係。子宣德帝死,孫正統帝九歲繼位,宮中流言四起。太后急召諸大臣到乾清宮,指著太孫哭泣說:「此新天子也。」群臣呼萬歲,流言乃止。有大臣請太后垂簾聽政,太后說:「毋壞祖宗法。第悉罷一切不急務。」時時勖勉正統帝,勤奮學習,委任股肱。大太監王振於太皇太后在世時,不敢專權,違法胡為。

六、會處君臣關係。從英國公張輔,尚書蹇義,大學士楊士奇、楊榮、金幼孜、楊溥所請,見於行殿,太后慰問諸臣,並說:「爾等先朝舊人,勉輔嗣君。」正統七年(1442年)十月,病危,召大學士楊士奇等入,命太監問國家還有什麼大事未辦,楊士奇列舉三件事:一是「建庶人雖亡,當修實錄」,即建文帝雖然死了,但應當纂修《建文實錄》;二是永樂帝曾詔諭「收方孝孺諸臣遺書者死,宜弛其禁」;其三還沒有來得及奏上,太后就咽氣——死了。遺詔勸勉大臣,輔佐皇帝,惇行仁政,惠及百姓。(《明史·后妃傳》卷一百十三)她的善政,受到讚譽。

七、會處娘家關係。對娘家兄弟,按規矩辦事,「太后遇外家嚴」,不輕易陞官賞賜,不許他們搞特權,也不許他們理國事。

八、會處百姓關係。到十三陵謁陵,「畿民夾道拜觀,陵旁老稚皆山呼拜迎」。太后回頭對皇帝說:「百姓戴君,以能安之耳,皇帝宜重念。」老百姓愛戴國君,因百姓能得到安居樂業,皇帝應當牢記。回程時路過農家,「召老婦問生業,賜鈔幣」。有獻蔬食酒漿者,取以賜帝,說:「此田家味也。」諭誡皇帝,不忘農家。

史書所說的「洪宣之治」,張太皇太后也有一份歷史功績。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