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講 太上皇宮 二、寧壽花園

皇宮內的花園,主要有坤寧宮後御花園、慈寧宮花園、建福宮花園和寧壽宮花園。寧壽宮花園俗稱「乾隆花園」,在國家一統、政局穩定、財力雄厚、文化繁盛時修建。其園林布局、藝術特色、文化蘊含,移天縮地,在皇宮現存花園中,不僅是獨樹一幟的,而且是集大成之作。乾隆花園是中華園景中的一朵奇葩。

乾隆花園布置在南北160米、東西37米的縱長地帶,佔地5920平方米古建面積有不同演算法,如從內牆、外牆、柱中、台明(台基)算起,所以同一建築往往有不同的建築面積(本書主要根據故宮提供的數字,也有自測的數字。),空間狹窄,格局緊湊,靈活多變,時暢時閉,曲徑通幽,景緻各異。花園從南到北,庭院布局,分作四進。

第一進,衍祺門裡,主體建築為古華軒。這是一座敞軒,軒前有一棵古楸樹,以樹借景,修建敞軒。軒對聯曰:「明月清風無盡藏,長楸古柏是佳朋。」軒前院中布置山石亭台,華而不麗,別具風采。東面為承露台,西面為禊(xì)賞亭,亭中設流杯渠,是乾隆帝與近臣舉行曲水流觴宴樂的地方。流杯渠的水源,是南邊假山石後的一眼水井,汲入缸里,導入渠中,蜿蜒迴流,仍到井中。曲水流觴是引水渠中,浮杯賦詩,杯停飲酒,賦詩唱和,詩酒為樂。亭內石碑上刻著乾隆帝臨摹董其昌的「蘭亭記」。這裡有一個故事:古時每年三月上巳日,人們去水邊洗滌不祥,這叫祓(fú)禊。王羲之就是在這一天與友人祓禊,寫下著名的《蘭亭序》:「永和九年,歲在癸丑,暮春之初,會於會稽山陰之蘭亭,修禊事也。」寧壽花園的禊賞亭是為傳習這個雅俗而建的。

東南角為曲尺廊,隔出一個小院,布局巧妙,步移景隨。西北角在假山上建旭輝庭,經爬山廊與山下禊賞亭連通。曲尺廊與爬山廊,曲直相間,斜平各異,構思新穎,兩相呼應。

第二進,以遂初堂為主體建築,院內湖石點景,環境雅緻幽靜。「遂初」之名,嘉慶帝解釋說:「蓋自乾隆初元,上蒼若得仰同聖祖仁皇帝紀元周甲,即當禪位。」後來上天果真遂了乾隆帝的初衷。遂初堂中的匾額是「養素陶情」,乾隆帝已經富有天下,他追求的是一個「素」字。遂初堂的西北是延趣樓。

第三進,以山景為主,庭院中峰巒疊翠,奇石突兀,崖谷峻峭,洞壑邃幽。環山布置建築,北為萃賞樓,樓西為養和精舍,是兩層精美樓閣。樓下南室聯曰:「四壁圖書鑒今古,一庭花木驗農桑。」聳秀亭建在山上,上下游廊,回曲相聯。山麓之陽,有三友軒,取歲寒松、竹、梅三友之意。軒內有暖炕,為冬季遊園憩息之所。三友軒內月亮門,用竹編為地,紫檀雕梅,玉雕梅花、竹葉,構圖清新,色彩諧和。

第四進,符望閣,是全園主景建築,間隔縱橫,曲折迂迴,裝飾精美,變幻無窮。觀賞閣內景色,至少需轉二十個方位。置身其中,穿門檻之時,往往迷失路徑,所以俗稱「迷樓」。閣四周以游廊和短牆分成幾個似通又隔的庭院,一眼一景,一步一趣。閣前疊石堆山的主峰上有碧螺亭,圖案全用梅花,形狀新穎別緻。亭下為五瓣須彌座,圓形板內外雕刻著梅枝,亭檐額枋彩繪梅花,亭頂用五條垂脊分為五個坡面,也象徵梅花五瓣。這座五柱五脊梅花形小亭,好像是無數梅花簇擁成的大梅花籃,所以俗稱「梅花亭」。

倦勤齋在花園最北部,以一座精美的兩層樓為全園景觀收束。樓中對聯是:「信可超繪事,於焉悅性靈。」齋內嵌竹掛簷,鑲玉透綉槅扇,一派江南景色,風格清新,精緻絕倫。倦勤齋內小戲台,裝點著竹籬藤蘿。乾隆帝多次在這裡觀賞習藝太監演唱的岔曲。岔曲是當時流行於八旗的小曲,演唱者用八角鼓和三弦伴奏。乾隆帝命詞臣借用其調,另編新詞,詠唱太平雅事,曲目有百餘種。清初至咸豐以前,宮中演戲角色,都由太監充當,不許民間戲班入內,清宮為此建立了太監習藝的南府,後為昇平署。在倦勤齋聽曲,是乾隆帝、慈禧太后晚年的一件樂事。

寧壽宮區有三個特色:一是殿堂、寢宮、花園融合一體,二是實用、藝術、華麗融合一體,三是敬祖、敬佛、敬天融合一體。從而成為紫禁城的一個縮影。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