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講 慈禧西逃 三、圖新憾晚

慈禧自西安返程,大肆鋪張,士民跪地,夾道恭送,千官萬馬,旌旗招展,忘乎所以。史書說:「然千年以來,當無有今日之熱鬧者。」(吳永《庚子西狩叢談》卷四)慈禧於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十一月二十八日,結束西狩,回到寧壽宮樂壽堂。歷十六個多月,凡510天。

慈禧自到達西安後,就「好了瘡疤忘了痛」。據說每日選菜譜有百餘種,招人到行宮演戲,還以金球和銀元寶賭博,她弟弟桂祥都能抽上大煙。(陳捷先《慈禧寫真》)回程時沿途大修行宮,車駕三千多輛。在開封,擺壽宴,演大戲,極盡揮霍之能事。其間,京城百姓,蒙受災難。聯軍統帥德國人瓦德西(Alfred Graf von Waldersee)曾說:「佔領北京之後,曾特許軍隊公開搶劫三日,其後更繼以私人的搶劫,北京居民所受之物質損失甚大。」他又說:「因搶劫時所發生之強姦婦女、殘忍行為、隨意殺人、故意放火等事,為數極其不少。」還有頤和園、圓明園、天壇、先農壇,特別是皇宮的寶物,損失流散,無法統計。

義和拳(團)事件,八國聯軍入侵,慈禧太后西逃,《辛丑條約》簽訂,對於中華歷史與文化,產生極其重大的影響。

簽訂《辛丑條約》。慈禧因八國聯軍侵入北京而西逃,又因簽訂《辛丑條約》後戰爭結束而回京。光緒二十七年(辛丑1901年)七月二十五日,與英、德、俄、美、法、奧、日、意等八國,還有西、比、荷三國,簽訂《辛丑條約》。條約十二款,其中有:賠款四億五千萬兩,毀大沽至北京炮台,懲辦禍首,對德、日謝罪等。賠款一項,加上利息,共為九億八千多萬兩,還有其他賠款,總數超過十億,相當於當時清政府十個財政年度總收入。這是中國近代史上對外國賠款最多的一次。這扼殺了中國財政命脈,影響了民眾生活,延緩了工業化進程。

開殺替罪羔羊。慈禧逃難的過程,是自我反省、自我磨鍊的過程。闖了這麼大的亂子,萬民那麼大的不滿,總得找替罪羊吧!洋人也要求「懲辦禍首」。「禍首」自然是慈禧,慈禧又怎能懲辦自己呢!於是,慈禧大開殺戒:下令處斬大學士徐桐(已死),大學士、尚書剛毅(已死),處斬軍機大臣、尚書啟秀,軍機大臣、尚書趙舒翹自盡,左都御史、左翼總兵官英年自盡,軍機大臣、尚書裕祿自盡,庄親王、步軍統領載勛自盡,山東巡撫毓賢正法,軍機大臣載漪、御前大臣載瀾定為斬監候,加恩發往新疆錮禁。從這些人的社會成分看,他們是滿洲貴族和社會高層的頑固派、保守派、投機派,是一批昏昏庸庸、逢迎拍馬的政治侏儒。忠耿諫言的軍機大臣徐用儀、總理各國事務大臣許景澄、戶部尚書立山、內閣學士聯元和太常寺卿袁昶駢斬於市,史稱「五忠」。後昭雪旌表,其英魂永輝。

總之,慈禧實際執政四十八年,我看她有三著高棋、四起敗筆。三著高棋,一是辛酉政變,如陳捷先教授所說,「慈禧在初試啼聲的『辛酉政變』中,設計縝密、處理精當、呼應巧妙、行動准狠,在在顯現出她手段的高明」;二是委用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在危難中穩住清政權;三是所謂的「同治中興」。四起敗筆是,慈禧在戊、己、庚、辛四年,連續犯了四大錯誤——

戊戌年(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戊戌政變;

己亥年(光緒二十五年1899年),立大阿哥;

庚子年(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攻打使館;

辛丑年(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辛丑條約》。

慈禧的自私、保守、孤傲和貪婪,導致諸如上述等錯誤。慈禧迴鑾後,進行了一些改革,如派員出洋考察,宣示籌備立憲等。但是,改革良機,已經錯過。清朝政府威信,已經喪失殆盡。我們看一下時間表:慈禧迴鑾四年後同盟會成立,又過三年「兩宮賓天」,再過二年武昌起義——清朝覆亡,民國建立,帝制結束,中華新生。

慈禧面臨改革與守舊的難題:不改革有人不滿,改革也有人不滿,兩相比較,各有利弊:改革雖得罪一些人,卻順應歷史發展趨勢;不改革雖迎合一些人,卻悖逆社會發展趨勢——拒絕改革的人,終被歷史唾棄。因此,兩者相互比較,還是改革為好。智者動善時,時機很重要。慈禧太后錯過改革時機,身負頑固保守罵名。早也改革,晚也改革,主動為尚,順時為好!

上一章目錄+書簽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