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講 啟祥長春 二、咸豐改建

長春宮也是西六宮之一,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建成,初名長春宮,嘉靖十四年(1535年)改稱永寧宮,萬曆四十三年(1615年)復稱長春宮。長春宮在啟祥宮的北面,兩宮南北相鄰,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重修,後又多次修葺。

啟祥宮前殿,懸掛乾隆帝御筆匾額「勤襄內政」,東壁懸掛張照書寫《聖制姜後脫簪贊》,西壁懸掛《姜後脫簪圖》。故事取自漢朝劉向《列女傳·周宣姜後》:「周宣姜後者,齊侯之女也。賢而有德,事非禮不言,行非禮不動。宣王常早卧晏起,姜後脫簪珥,待罪於永巷,使人通言於王曰:『妾之不才,妾之淫心見矣,至使君王失禮而晏朝,以見君王樂色而忘德也……敢請婢子之罪。』王曰:『寡人不德,實自有過,非夫人之罪也。』遂復姜後,而勤於政事。」這個故事的寓意是后妃輔主,既以禮制情,也以理制情。

長春宮前殿,懸掛乾隆帝御筆匾額「敬修內則」,東壁懸掛梁詩正書寫的《聖制太姒誨子贊》,西壁懸掛《太姒誨子圖》。長春宮「太姒誨子」典故,出自《史記·管蔡世家》。故事說:「武王同母兄弟十人,母曰太姒,文王正妃也。」又《列女傳》云:太姒「旦夕勤勞,以進婦道。太姒號曰文母。文王理外,文母治內。太姒生十男,教誨自少及長,未嘗見邪僻之事,言常以正道持之也」。

咸豐九年(1859年),啟祥宮與長春宮在建築格局上,發生重大變化,主要是通過改建,兩宮連成一體。具體說來,主要有五:

其一,連通:拆除長春宮的宮門長春門及兩側院牆,將啟祥宮後殿改為穿堂殿,咸豐帝題額「體元殿」,啟祥、長春兩座宮院,由此連通成為一體。

其二,抱廈:後給體元殿接出三間後抱廈,南北6.9米,東西14.7米,面積為101.43平方米,成為長春宮院內的戲台。抱廈匾額「境清心靜」,柱聯:「西山濃翠迎朝霞,南陸微薰送午涼。」

其三,宮門:太極殿的宮門未設在中間,而是偏東。東西六宮的十二座正門,只有太極殿—長春宮的宮門正門不居中。

其四,等級:宮正中設地屏寶座。長春宮前檐出廊,天花繪金龍和璽彩畫,啟祥宮改名太極殿,正殿前左右設銅龜、銅鶴各一對。顯然禮制更高,並具殿堂功能。

其五,合一:改建後的啟祥宮(太極殿)和長春宮,正殿與後殿,及其東西配殿,前後出廊,轉角游廊,東西耳房各開一間為通道,互相連接,經太極殿後殿(體元殿)的穿堂殿,並經各宮殿相連的迴廊,使啟祥宮(太極殿)與長春宮,由原各自獨立的二進院,連成貫通合一的四進院。

為什麼這樣做呢?據專家分析,主要原因是:其一,為紀念咸豐帝登極十周年;其二,為慶祝咸豐帝三十大壽;其三,為往來近便——長春宮南院牆距養心殿北院牆7米,長春宮南正門到養心殿「如意門」12.2米,就是說咸豐帝如住在長春宮到養心殿上班,最近距離為7米,最遠距離為12.2米,既方便,也近便;其四,可能是最主要的,奕詝這番興工改建與他患有骽(tuǐ)疾相關。這裡我解釋「骽」字:《玉篇》釋作「腿股」,有說是指股骨頭,也有說是指大腿骨。奕詝當年騎馬摔傷,成為瘸腿,長期體弱,走動不便,跪拜起立不靈活,連天壇大祭也要派人恭代。住在這裡,兩宮打通,上朝下朝,台階少,路程近。但是,工程完工不久,咸豐帝逃往承德避暑山莊,第二年病死,新長春宮後來實際成為皇太后之宮。

啟祥宮與長春宮合併改建工程,國家圖書館藏有相關圖樣,就是《長春宮啟祥宮糙底》。今見太極殿、長春宮狀況,基本是咸豐末年的原狀。新太極殿、長春宮使人聯想到乾清門、乾清宮、坤寧宮,雖有大小高低的禮制差別,卻略仿後三宮,並部分取代其功能。(楊文概《奕詝並長春宮啟祥宮為一宮的前因後果》,載《中國紫禁城學會論文集》第六集)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