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講 東西六宮 三、后妃管理

中國歷代帝王,規定后妃管理制度,大體相同,各有差異。自秦到清,歷代君王,通過迎娶人數眾多的嬪妃,既為了滿足皇帝淫慾,也為了繁盛子孫,於是有三宮六院七十二妃的說法,並有後宮佳麗三千的傳說。皇帝后妃到底有多少人?是怎樣管理的?

明太祖朱元璋當上皇帝後,要大臣研究歷代後宮制度。大臣奏報說:「周制,後宮設內官以贊內治。漢設內官一十四等,凡數百人。唐設六局二十四司,官凡一百九十人,女史五十餘人,皆選良家女充之。」(《明史·后妃傳》卷一百一十三)朱元璋認為上述人數太多,當朝應比唐朝減少一百四十餘人。實際上後宮妃嬪有多少,誰也說不清,許多皇帝也說不清楚。

開國立規,非常重要。朱元璋鑒於前代女禍,他採納翰林學士朱升的奏議,說:「治天下者,正家為先。正家之道,始於謹夫婦。」怎樣做呢?立綱紀,嚴內教:第一,后妃母儀天下,不可干預政事。明朝沒有出現太后垂簾聽政的事。第二,規定后妃職責,服侍皇帝宮寢。第三,制定鐵質飾金紅牌,鐫刻戒諭后妃紀律,懸於各宮。第四,自后妃以下至嬪御等,衣食、器用、金銀等供應,都按級別施行供給制。第五,禁止內外書信交往,有則論死。所以,「終明之代,宮壼肅清,論者謂其家法之善,超軼漢、唐。」(《明史·后妃傳》卷一百一十三)明朝的後宮,有兩個特點:沒有出現母后專權和外戚專權的亂象。

后妃史料,少之又少。譬如孝庄太皇太后,身歷天命、天聰、崇德、順治、康熙五朝,享年75歲,兩輔幼主順治帝和康熙帝,《清史稿·孝庄文皇后傳》才只有941個字。又如康熙帝的妃子,有的只有六個字記載:「陳氏,子一,常寧。」還有四個半字的記載:「張氏,女一。」那「半」個字是怎麼回事呢?因為連著記載四個沒有名號的生女兒的,這些女兒「皆殤」,都早死,四個人僅用兩個字,平均每人半個字,所以每人「四個半字」。妃嬪如果沒有生育子女,又沒有特殊事迹的,則一字不記。《明史·后妃傳》說:只記載位居正號的后妃,或有特殊事情發生過的妃嬪,否則不記。

制定宮規,嚴格管理。清朝制定《欽定宮中現行則例》,長達828頁。后妃管理基本上是「四定」:這就是定編製、定級別、定待遇、定規矩。

其一,定編製。明朝后妃不定編,但清朝定編。清朝康熙以後,後宮典制大備。規定皇后一人,皇貴妃一人,貴妃二人,妃四人,嬪六人,貴人、常在、答應、學生無定數,分居東西六宮。(《清史稿·后妃傳》卷二百十四)。當時叫做名分,其實嬪以下的等級名分,並不嚴格,也有變化。清朝后妃最多的是康熙帝和乾隆帝。康熙帝有記載的41人,乾隆帝有記載的29人。最少的是光緒帝,只有一後(葉赫那拉氏)、二妃(瑾妃和珍妃)。東西六宮中每一座宮院,有一個正位,或皇后,或皇貴妃,或貴妃等。其他妃、嬪、貴人、常在等按照等級,分住東西配殿等房間。皇帝一般是不到六宮就寢的。被侍寢的妃嬪,要到皇帝的寢宮,如乾清宮東暖閣、養心殿後寢殿等,侍寢後回到自己原住的宮院。

其二,定級別。明朝的后妃,分十四等級:皇后、皇貴妃、貴妃、嬪、才人、婕妤、昭儀、美人、昭容、選侍、淑女等名分或等級,但各朝有變化,不是一成不變。

六宮配置,主要一是人,二是物。先說人,後說物。

妃嬪的服侍人員,主要是太監和宮女。太監,每宮配置首領太監二名(八品侍監),每月銀四兩,米四斛,公費銀七錢三分三厘;太監十二名,每月銀二兩,米一斛半,公費銀六錢六分六厘。他們的職責是「本宮陳設、洒掃、承應傳取、坐更等事」。(《國朝宮史》卷二十一)其太監和宮女的配置,參見下表:

其三,定待遇。后妃待遇,有嚴格的等級。她們吃飯、穿衣、喝茶、零用等開銷,都是按級別實行供給制。自皇后至答應,她們的工資稱為「宮分」,級別差異,非常之大。我以皇后和常在為例做個介紹。

皇后宮分:

每年:銀l000兩,大卷江綢2匹,妝緞4匹,倭緞4匹,閃緞3匹,金字緞2匹,雲緞7匹,衣素緞4匹,藍素緞2匹,帽緞2匹,楊緞6匹,宮綢2匹,紗8匹,里紗8匹,綾8匹,紡絲12匹,杭細8匹,綿綢8匹,高麗布10匹,三線布5匹,毛青布40匹,粗布5匹,金線20綹,絨10斤,棉花線6斤,棉花40斤,里貂皮40張,烏拉貂皮50張。

每日:盤肉用豬肉166斤,羊肉1盤,小牲口2隻,新粳米1升8合,黃老米1升3合5勺,高麗江米1升5合,粳米面1斤8兩,白面7斤8兩。麥子粉8兩,豌豆菜3合,白糖1斤,盆糖4兩,蜂蜜4兩,核桃仁2兩,松仁1錢,枸杞2兩,晒乾棗5兩,豬肉9斤,豬油1斤,香油1斤6兩,雞蛋10個,麵筋12兩,豆腐1斤8兩,粉鍋渣1斤,甜醬1斤6兩5錢,青醬1兩,醋2兩5錢,鮮菜15斤,茄子20個,王瓜20條,三兩重白蠟1支,一兩五錢重白蠟4支,一兩五錢重黃蠟4支,一兩五錢重羊油蠟10支,羊油更蠟1支(夏例5兩,冬例10兩),紅籮炭夏例10斤、冬例20斤,黑炭夏例50斤、冬例60斤。明代宮中有管理用柴炭的機構,地址在皇城西安門外迤北的紅籮廠。宮中所用的紅籮炭,由易州(今河北易縣)一帶山中砍伐硬木燒成,先運到紅籮廠,按尺寸鋸截,每根長約一尺,圓徑二三寸不等,編小圓紅荊條筐盛之,故名「紅籮炭」。按規定數發到宮中各處。紅籮炭如經伏雨淋濕,著火氣太熾,多能使人眩暈、昏迷發嘔,嬰幼皇子皇女或中此毒而夭折。這可能是一氧化碳中毒,古人不明其中道理。

常在宮分:

每年:銀50兩,大卷八絲緞l匹,大卷五絲緞l匹,雲緞l匹,衣素緞l匹,藍素緞1匹,春綢l匹,宮綢1匹,紗1匹,綾1匹,紡絲2匹,棉花3斤。

每月:小牲口5隻,羊肉15盤。

每日:豬肉5斤,陳粳米1升2合,白面2斤,白糖2兩,香油3兩5錢,豆腐1斤8兩,粉鍋渣8兩,甜醬6兩,醋2兩,鮮菜6斤,茄子6個,王瓜5條,一兩五錢重黃蠟2支,一兩五錢重羊油蠟1支,黑炭夏例10斤、冬例20斤。

可以看出,后妃各個級別之間待遇差別很大,這就促使后妃們拚命爭寵,因為只有皇帝才可以提拔自己,才可以讓自己懷孕、生龍育鳳。

待遇的差別不僅是宮分上的差距,而且配給各級別的生活用品(稱為鋪宮)、車輿、服飾等也都有很大差別。以皇后和常在的鋪宮為例:

皇后鋪宮:

玉杯金台盤1份,金執壺2把,金方1件,金盤I5件,金碟6件,金碗5件,金茶盅蓋1個,嵌松石金匙1件,金匙2件,金三鑲牙箸1雙,金雲包角桌2張,銀方1件,銀折盂l件,銀盤30件,銀碟10件,銀碗10件,銀茶盅蓋8個,銀匙10件,銀三鑲牙箸8雙,銀茶壺3把,銀背壺13把,銀銚2個,銀火壺3把,銀鍋2口,銀罐2個,銀杓3把,銅象鼻提爐1對,銅八卦爐2個,銅手爐2個,銅瓦高燈4個,銅遮燈l對,銅蠟簽14個,銅剪炷罐6份,銅簽盤5個,銅舀2把,銅簸箕1個,錫盆10個,錫奠池2個,錫茶碗蓋5個,錫茶壺30把,錫背壺4把,錫火壺2把,錫坐壺8把,錫里冰箱2個,錫屜鈷2個,鐵八卦爐1個,鐵火爐5個,鐵火罩4個,鐵坐更燈4個,鐵火鑷2把,黃瓷盤220件,各色瓷盤80件,黃瓷碟40件,各色瓷碟50件,黃瓷碗100件,各色瓷碗50件,黃瓷盅300件,各色瓷盅70件,各色瓷杯100件,各色瓷渣斗4件,洋漆矮桌2張,各色漆盒26副,各色漆茶盤I5件,各色漆皮盤25個,戳燈20個,香幾燈10個,羊角手把燈4把。

常在鋪宮:

銅蠟簽1個,銅剪炷罐1份,銅簽盤1件,銅舀1把,錫茶碗蓋1個,錫茶壺2把,錫銚1個,錫痰罐1個,鍍銀鐵雲包角桌1張,亮鐵鑷1把,五彩紅龍瓷盤2件,各色瓷盤8件,五彩紅龍瓷碟2件,各色瓷碟4件,五彩紅龍瓷碗4件,各色瓷碗10件,五彩紅龍瓷盅2件,各色瓷盅6件,漆茶盤1件,羊角手把燈1把。

即使是待遇最低的答應,也是衣食無憂。但是,她們的錢是不夠用的。比如,過年節、過生日等要給太后、皇后送禮,要給太監、宮女賞錢,這些錢從哪裡來?一是依靠平日積攢的私房錢(小金庫);二是靠皇帝按例恩賞;三是靠家裡的接濟;四是靠自己女紅創收(通過太監賣出去);五是皇帝賞錢,如侍寢時皇帝高興給賞銀(小費)等。

其四,定規矩。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