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講 乾清三宴 三、嘉慶大宴

皇家宮廷宴會,雖經常舉行,卻重在過年。僅以嘉慶元年(1796年)清宮過年宴會為例,看看皇家的過年宴會。

嘉慶元年(1796年)正月初一,在太和殿舉行乾隆帝退位、嘉慶帝繼位的授受大典。從這一天開始,顒琰成為皇帝,乾隆帝成為太上皇。這時的皇曆,分內外兩種:宮內的為乾隆六十一年,社會的為嘉慶元年。乾隆帝雖然退位,卻還戀權。這從過年皇家宴會,可以看到一斑。

正月初一,新年伊始,除舊歲,迎新春,清帝的活動,從凌晨開始。以86歲耄耋老人乾隆帝為例:

子正(0時)剛過,起床。

丑初(1時)剛過,出吉祥門,到欽安殿祭拜,為的是祈求長壽。

丑正(2時),乘轎出乾清門,到奉先殿祭祀列祖。

寅初(3時)剛過,到御藥房藥王前磕頭,還是祈求長生。隨後回乾清宮,喝茶,吃煮餑餑(餃子)。

寅正(4時),乘大禮轎到堂子祭神祭天。這是滿洲的禮儀,漢官不參加。

卯初(5時),回乾清宮後,再乘轎到中正殿、建福宮、重華宮拜佛。

卯正(6時)剛過,乘轎到慈寧宮行慶賀禮。後回養心殿,稍事休息。

辰初(7時),乘轎到中和殿,受內大臣、侍衛,及內閣、禮部等官員拜賀。

辰正(8時),到太和殿參加授受大典,並接受百官朝拜,也就是「大團拜」。

巳正(10時),在乾清宮受皇后率妃嬪行慶賀禮。後受皇子、皇孫、皇曾孫、皇玄孫等慶賀。再到重華宮,受貴人、常在等賀禮。更衣後,皇帝同皇后、妃嬪等共進早膳。這時的乾隆太上皇,已是五世同堂的大家庭!

午初(11時),乘暖轎,出神武門,到大高玄殿(景山西)磕頭。後到西苑承光殿(今北海)碼頭,乘冰上拖床,到西碼頭,再到弘仁寺、闡福寺(北海西北岸)拜佛。然後到壽皇殿(今景山內)向先祖御容(畫像)瞻拜。

午正(12時),在乾清宮設大宴。在皇帝宴桌東西兩邊,有親王、郡王、皇子等多人陪宴。

未初(13時)剛過,太監傳擺熱宴,奏樂,演戲。戲演完了,開始傳宴。傳宴後,接著是酒席。開始送酒,又奏樂,皇子拿酒一杯,到皇帝寶座前,跪著進酒。皇帝嘗酒後,送陪宴者酒。酒後停止奏樂,進果茶。宴會到此完畢,然後奏樂,皇帝離開寶座,出乾清宮,步行回養心殿。

酉初(17時),送酒膳。酒膳完畢,皇帝休息。(方裕謹《清帝在正月初一這一天》)

過年的皇家宴會,幾乎天天都有。過了正月初一,其他各天,排列如下:

初二日,在乾清宮賜宗室王公等宴。

初四日,「千叟宴」外,還在重華宮,召大學士、內廷翰林等茶宴。

初五日,在紫光閣,賜蒙古王、貝勒、貝子、公、額駙、台吉等,朝鮮、安南(越南)、暹羅(泰國)、廓爾喀(今尼泊爾)正使等宴,並賞賚有差。

初十日,在圓明園山高水長殿,賜王公大臣,蒙古王、貝勒、貝子、公、額駙、台吉等及外藩各國使臣等百餘人宴。

十四日,在圓明園奉三無私殿,賜近支宗藩、皇子、皇孫、皇曾孫、皇玄孫等宴。同日,又在山高水長殿,賜王公大臣,蒙古王、貝勒、貝子、公、額駙、台吉及外藩使臣等食。

十五日,在圓明園正大光明殿,賜來朝賀元旦的外藩使臣等宴。

十六日,在圓明園正大光明殿,賜大學士、尚書等宴。同日,在正大光明殿,賜來朝賀元旦的外藩等宴。

皇家宮廷過年,宴會一個接著一個,樂舞一場連著一場。在歌舞昇平的後面,隱藏著嚴重而深刻的社會危機。

從歷史眼光看,「千叟宴」有積極與消極、正面與負面的歷史作用。

「千叟宴」的積極意義與正面作用在於:

其一,倡導「養老尊賢」的社會風尚。老者是寶貴的社會財富,老年知識分子更是寶貴的精神財富。尊敬老者,尊敬賢者,敬畏歷史知識,敬畏歷史經驗,應是文明社會的高尚道德。「千叟宴」對當時社會上存在的「兩不敬」——敬官不敬老,敬錢不敬賢,是一針抑製劑。

其二,對蒙古王公、回部伯克等聚會、覲見、宴請,顯示清朝皇威,有利於國家安定、民族凝聚。

其三,朝鮮、安南(越南)、暹羅(泰國)、廓爾喀(尼泊爾)等使臣與宴,賜給其國王仿宋版五經和筆、墨諸物,和諧睦鄰,鞏固邦交,擴大清朝在東亞諸國的友好往來與文化影響。

「千叟宴」的消極意義與負面作用在於:

康熙與乾隆兩朝四次舉辦「千叟宴」,歌頌昇平,宣揚皇威,自我陶醉,閉目塞聽,排場巨大,開支浩繁(如一次置辦鳩杖3000多根),盲目自誇,自娛自樂。

康熙帝和乾隆帝沒有研究國內社會矛盾,沒有了解西方社會發展,在八千人「千叟宴」的喜酒交觥(ɡōnɡ)中,西方在崛起,大清在沉落——白蓮教民變,烽火五省,英國大炮,叩打國門,大清皇帝,持泰保盈,不求進取,拒絕改革,江河日下,最終覆亡。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