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講 乾清三宴 一、康熙大宴

敬老是中華民族優良的傳統。在生產力非常低下,人們沒有剩餘食物養活多餘人口時,養老成為家庭、部族、社會的負擔。傳說有「六十花甲子」的現象:在遠古時候,老人到六十歲,兒子在山裡挖個窯洞,把老人送到裡面住,隔三差五,前去送飯。洞里油燈,油盡燈滅,停送飯食,老人餓死。我們不必考據這個傳說的真實性,但反映歷史上曾出現過因生產力低下而不講尊老的習俗。隨著社會的發展,物質財富的增多,尊敬老人,尊重經驗,成為一種社會道德風尚。社會愈發展,就會愈敬老。尊敬長者就是尊重知識、尊重經驗、尊重智慧、尊重生命。這是我國優良的歷史傳統。

其實,康熙「千叟宴」之前,已經舉辦過千人以上宮廷大宴。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三月十八日,是康熙帝60歲生日。在清代,當朝皇帝誕生的日子,既是萬壽節,又是國慶節。人生六十年,是花甲之年。在古代,「人生七十古來稀」,所以六十歲被認為是人生的一個重大節日。這個節日,玄燁作為個人,是家庭的節日,作為當今皇上,則是國家的節日。為此,舉辦隆重的萬壽慶典、盛大的千人盛宴。慶典和盛宴在暢春園(今北大西門附近)舉行。自大內到西直門,再到暢春園,沿途所經,約三十里,搭建彩棚,設置經壇,舉行慶典,官員士庶,男女老幼,熙來攘往。禮部規定:官員著正裝(禮服)一個月(常例最多七天)。康熙帝布告天下耆老,年65歲以上者,官民不論,均可按時趕到京城參加暢春園的盛宴。宴會分作三天三場舉行:

第一場,康熙帝在暢春園正門前首宴漢族大臣、官員及士庶年90歲以上者33人、80歲至90歲者538人、70歲至80歲者1823人、65歲至70歲者1846人,共計4240人。皇子、皇孫、宗室子孫年紀在10歲以上、20歲以下的,出來為老人們執爵敬酒、分發食品,攙扶80歲以上老人到康熙帝面前親視飲酒,以示恩寵,並賞給外省老人銀兩不等。

第二場,在暢春園正門前,設酒筵招待八旗大臣、官兵及閑散人年90歲以上者7人、80歲至90歲者192人、70歲至80歲者1394人、65歲至70歲者1012人,共2605人,禮遇同前。

第三場,在暢春園皇太后宮門前,宴請八旗滿洲、蒙古、漢軍70歲以上的婦人,其中90歲以上者就席宮門內、80歲以上者就席丹墀下,其餘都在宮門外。漢人大臣妻子年老者也到宮內賜坐。皇太后親賜茶果酒食,令皇子、皇孫等以次頒賜,還賞給彩緞金銀等。(《清聖祖實錄》卷二五四)這是歷史上的空前之舉。

以上參加宴會的滿漢耆老多達6845人,加上人數不詳的八旗老婦,還有攙扶老人的家屬等,總數當近8000人。在王原祁等作畫的《萬壽盛典圖》中描繪了這場宴會的盛況。

《古今圖書集成》纂修者陳夢雷也參與了這場「千叟宴」,並賦詩:「承恩五十有三年,曠典虞庠近御宴。萬卷書成傳盛世,嵩呼聖壽永同天。」

這次大宴群老,雖有「千叟宴」之實,卻無「千叟宴」之名。從什麼時候開始有「千叟宴」之名呢?

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千叟宴」,是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正月,康熙帝在乾清宮前庭院,舉行宮廷空前盛大的「千叟宴」。因人數太多,宴會分兩場舉行:

第一場,初二日,八旗滿洲、蒙古、漢軍文武大臣官員,在職的、離退休的、退斥的,年六十五以上者,共680人,在乾清宮前宴會。還有諸王、貝勒、貝子、公及閑散宗室等持爵勸飲,分賜食品。

第二場,初五日,漢文武大臣官員,在職的、退離休的、退斥的,年六十五以上者,共340人,在乾清宮前宴會。(《清聖祖實錄》卷二百九十六)

以上兩場共有1020人參加這次盛宴。康熙帝賦七言律詩一首,命與宴滿漢大臣官員作詩相和,以詩紀盛,題名為《千叟宴詩》。因此,這次歷史盛宴就叫作「千叟宴」。這首御制《千叟宴詩》是:

百里山川積素妍,古稀白髮會瓊筵。

還須尚齒勿尊爵,且向長眉拜瑞年。

莫訝君臣同健壯,願偕億兆共昌延。

萬機惟我無休暇,七十衰齡未歇肩。

上詩中的「積素」,意為積雪;「須尚齒勿尊爵」,意為以年齒而不以官爵為序;「訝」,意為或迎(如迎訝)或驚(如驚訝),這裡應為後者。

康熙帝說:「覽自秦漢以下,稱帝者一百九十有三,享祚綿長,無如朕之久者。」(《清聖祖實錄》卷二百五十四)自秦漢以來,只有康熙帝臨朝六十一年。康熙帝是自秦始皇以來的2132年皇朝史上,在位時間最長、中原地區四十年沒有戰爭的中華唯一之君主。這當然值得隆重舉行「千叟宴」來慶賀了。

康熙帝舉行的「千叟宴」,其用意在:「帝王之治天下,發政施仁,未嘗不以養老尊賢為首務。近來士大夫,只論居官之賢否(pǐ),而移風易俗之實政、入孝出弟(tì)之本心,未暇講究。」(《清聖祖實錄》卷二百五十四)康熙帝藉此,希望諸位老者,回到家鄉,曉諭鄰里:敬老尊賢,講求孝悌,重視禮儀,移風易俗。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