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講 康熙書房 三、書房之外

南書房的翰林,功夫既在書房內,又在書房外。他們走出南書房之後,有的做尚書、侍郎,有的做大學士、軍機大臣,有的風清氣正、耿介終生,也有的貪污納賄、行為齷齪,更有的身後受辱,梟首銼屍。下舉兩例,略作介紹。

沈德潛(1673—1769年),今江蘇蘇州人。乾隆四年(1739年)成進士,已六十七歲。庶吉士散館時,已七十歲!一天傍晚,乾隆帝巡視,問誰是沈德潛?他自稱為「江南老名士」,授為編修。七十一歲,命在上書房行走,官禮部侍郎。後德潛因病乞休,命以原銜食俸,仍在上書房行走。乾隆十四年(1749年),再請歸里,命原品休致,仍令校刊《御制詩集》。讓他如有著作,寄京呈覽,並賜給人蔘,賜詩送行。德潛歸鄉,進所著《歸愚集》,乾隆帝親為作序,稱其詩與王士禎相伯仲。後幾次來京,其中一次是:德潛年八十時來京,賜額「鶴性松身」,並賞賚藏佛、冠服。入朝賜杖。乾隆帝命集文武大臣七十以上者為九老,沈德潛為致仕九老之首。命游香山,並在內府掛沈德潛的畫像。

欲無止境,常有兇險。沈德潛奏進編纂的《國朝詩別裁集》,請乾隆帝作序。乾隆帝發現詩集的首篇為錢謙益的詩,還有錢名世的詩。錢謙益是明朝人,又為清朝做官。乾隆帝因諭兩條:一是「謙益其詩自在,聽之可也,但選以冠本朝諸人則不可」;二是「錢名世者,皇考所謂『名教罪人』,更不宜入選。」但乾隆帝並未與他過不去,只命內廷翰林重新校定該詩集。後乾隆帝幾次南巡,沈德潛等迎駕常州,加太子太傅,賜其孫維熙舉人。卒年九十七。贈太子太師,祀賢良祠,謚文愨,又御制詩為悼挽。不久,有人訐舉人徐述夔《一柱樓集》中有悖逆文字。經查集前有沈德潛為徐述夔作的傳,稱其品行文章皆可為法。沈德潛死後被扯入「《一柱樓詩》案」之中。

「《一柱樓詩》案」是怎麼回事呢?其作者徐述夔,江蘇東台人,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九月事發,成為當時一大文字獄。徐述夔,舉人,教書鄉里。出了一本書,名《一柱樓詩》。沈德潛在書前寫了《徐述夔傳》。這本小書,刻板印刷,數量很少,影響不大。他死後十多年,因子孫的一場糾紛而案發。徐孫與生員蔡嘉樹為爭產事成訟,蔡氏將《一柱樓詩》、書版、沈德潛在書前的《徐述夔傳》等一併告到縣衙。江蘇學政劉墉將其呈送乾隆皇帝。經過調查,主要罪名是:(1)居家授徒,以「身體髮膚受之父母」給學生取名「徐首發」,乾隆帝認為有「詆毀本朝剃髮之制」;(2)詩中有「明朝期振翮(hé),一舉去清都」之句,乾隆帝認為有欲「去清復明」之罪;(3)「大明天子重相見,且把壺兒擱半邊」,乾隆帝認為有「反清復明」之意。經過乾隆帝二十餘道「諭旨」,最後定案:抄家,掘墳,剖棺,梟首,「將該犯徐述夔之屍,梟去首級,凌遲銼碎,撒棄曠野」,並將其首級,懸示於東台縣城。(《清高宗實錄》卷一千七十一)將徐述夔之子、孫,學生徐首發等處以死刑,作跋的毛澄「杖一百、流三千里」。結果,兩人戮屍、六人處死、一人流放,一人徒刑,一人戍軍台。乾隆帝命奪沈德潛贈官,罷祠削謚,仆其墓碑。(《清史稿·沈德潛傳》卷三百五)

乾隆帝曾說:「朕於德潛,以詩始,以詩終。」但事實上,未與詩終。若一旦惹惱皇帝,就一切不管不顧。

劉綸,江蘇武進人。少年俊穎,六歲能文,長於古文辭。乾隆元年(1736年),以生員舉博學鴻詞,考第一,授編修。後直南書房,又命在軍機處行走,授文淵閣大學士,兼工部尚書。劉綸,至親至孝,親喪三年不喝酒、不吃肉。直軍機處十年,與大學士劉統勛同輔政,有「南劉東劉」之稱。器度端凝,出入殿門,進止有度。早年買宅數間,後做軍機大臣、大學士、工部尚書二十餘年,沒有增加半間房屋。衣履垢敝,不做新服,但上朝必著盛裝,為什麼呢?他說:「不敢褻朝章也!」一天,侍郎王昶在嚴冬黑夜,有急奏草稿,半夜到劉綸相府。綸起燃燭,操筆點定。天奇寒,呼家人備酒肉,但廚櫃空空,僅得十幾枚棗下酒。史官贊道:「其清儉類此!」

難行能行,難忍能忍。這是歷史上取得突出成就者的共同經驗。

總之,清朝的南書房,自康熙十六年(1677年)建立,到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撤銷,存在222年。在康雍乾時期,是南書房的興盛時期,越到後來,越加衰落。

康熙書房提供了一條經驗:學習聰明者的聰明,會更聰明;吸納智慧者的智慧,會更智慧——修養自強不息的精神,陶冶厚德載物的品格。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