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講 乾清宮門 三、重要信號

清朝的御門聽政,順治發其端,康熙定其制,雍、乾、嘉、道四朝恪遵祖制,沿襲不變。但清朝後期,御門聽政,走向衰落。

清帝勤政,清朝興盛。御乾清門聽政,以康熙帝為最勤。他說:「朕聽政三十餘年,已成常規,不日日御門理事,即覺不安,若隔三四日,恐漸致倦怠,不能始終如一矣。此乾清門乃在朕宮中,亦有何勞?……朕仍照常,每日聽政。」(《清聖祖實錄》卷一百六十一)如康熙帝所說:「親政六十餘年,夙夜勵精,始終惟一。」

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康熙帝諭大學士等說:「朕每日聽政,必於辰刻中御門,聞部院奏事大臣,每日於黎明時齊集午門外久候,方始入奏,迄奏畢,復各歸署理事,無乃過勞。朕觀大臣內有年及六旬者,亦有六旬以上者,此後於家中各進糜粥,按時來奏,亦不至遲誤。大臣節勞養體,亦可多為朕效力數年。」(《清聖祖實錄》卷一百六十一)有時皇上高興,在乾清門,賜滿漢大學士、尚書、侍郎御書扇各一(《居易續錄》),還賜大臣書畫、飲食、水果等(《尊聞堂集鈔》)。

一些老臣,每天上朝,實在辛苦。如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當朝大學士六人,其中武英殿大學士阿桂出差在甘州、東閣大學士三寶兼湖廣總督在任,其餘四人都是高齡:協辦大學士兼戶部尚書永貴76歲、協辦大學士兼吏部尚書蔡新75歲、東閣大學士兼暫管直隸總督英廉75歲、東閣大學士兼翰林院掌院學士嵇璜71歲,這時乾隆帝71歲,五人合計368歲,平均年齡73.6歲。(乾隆辛丑《御門》詩注)這是一個年齡老化的最高決策集團。

清帝懈政,清朝衰落。清朝衰落,江河日下。早在雍正三年(1725年),元旦清晨,鄂倫岱在乾清門院內掀衣便溺。這個鄂倫岱,為康熙帝孝懿皇后之兄、康熙帝的大舅子,雍正帝連帶其他罪名,將他發配到奉天(瀋陽)。這雖是件小事,卻是知秋的一片落葉。

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大學士高晉到京入覲,已命回兩江總督任上,但他從未親臨御門大典,懇請晚走一天,隨班觀瞻御門聽政典儀後再起程,獲允。(《乾隆戊戌御門》詩注)還有發生御門聽政遲到的現象。如大學士傅恆,一日御門,已經遲到,踉蹌而入。某侍衛笑道:「相公身肥,故爾喘吁。」乾隆帝曰:「豈惟身肥,心亦肥也!」傅恆脫帽叩首,心神不寧,數日難平。(《嘯亭雜錄》)這從側面說明,乾隆朝後期,大學士、兩江總督都沒有參加過御門聽政,有的大學士不能準時到會,可見乾隆朝的御門聽政,已經遠不如康熙朝時經常與整肅。

到嘉慶朝,嘉慶十八年(1813年)天理教民攻入紫禁城。事變平定後,嘉慶帝入宮。嘉慶帝御乾清門,王公大臣會集乾清門前,跪聽皇帝宣讀《罪己詔》。隨後,打開內外各城門,特賜將士食品。這時的御門聽政,遠沒有康熙時的宏大氣魄,成為皇帝行施小恩小惠的場所。

咸豐以後,逐漸懈怠。咸豐因「聖躬違和,此典久輟」。及同治親政,也沒有請行御門聽政之典。到清末,乾清門放置兩個木箱,其中收藏當年御門聽政的器物,鎖銹未開,五十年矣!

這幾個歷史小故事,反映清朝走向衰亡。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