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講 乾清宮門 一、重要決策

乾清門在清代兼為處理政務的場所,特別是康熙朝的「御門聽政」主要在這裡。乾清門給歷史留下最深刻的記憶是「御門聽政」。許多重要決策是在乾清門「御門聽政」時做出的。康熙大帝的勤政,五十五年,寒暑無間,堅持不懈,一以貫之,難能可貴,值得史鑒。

乾清門坐北朝南,東西五間,三陛三出(三道、三層台級),各九級(蹬)。長八丈二尺,寬連廊共四丈三尺,山柱高三丈一尺,單層屋檐,歇山頂,黃琉璃瓦。圍飾以石欄杆,前列兩尊金獅。

乾清門外東西兩側各有一排低矮狹窄的房屋:東側南向有房屋十二間,主要是六部九卿——吏、戶、禮、兵、刑、工部和都察院、理藩院、通政司等臨時辦公的場所;西側南向也有房屋十二間,主要是軍機處及其他相關機構的場所。乾清門南向兩側的機構,是隨著乾清門功能變化而變化的。明初在奉天門(太和門)御門聽政,那些相應的內閣機構,分布在奉天門(太和門)外兩側。清朝——特別是順、康、雍、乾等朝,主要在乾清門御門聽政,所以相應的內閣機構隨之分布在乾清門的兩側。

御門聽政是明清皇帝處理軍政要務的一種重要會議形式。所謂「御門聽政」,通俗地說,就是皇帝辦公會議。御門聽政,常在早上舉行,所以又稱早朝。皇帝在太和殿舉行的朝會,叫作大朝;在乾清門等處舉行的日常朝會,叫作常朝。明朝皇帝御門聽政,早期在奉天門(皇極門),文武官員每天拂曉到奉天門早朝,皇帝接受朝拜,處理政事。清初御門聽政在乾清門。如皇帝在皇宮外活動,那就隨皇帝行宮所在地而規定處理政務的場所。

清朝初期御門聽政的場所,為什麼由太和門改到乾清門呢?有學者認為,太和門在皇宮最南端,皇帝住在乾清宮,每天早上要從後宮乘輿,經過大半個皇宮,路程遠,費時間,動靜大,不方便。皇帝在乾清門聽政,出了乾清宮,沒有幾步,很快就到,便捷得多。雖說乾清門不如太和門氣派,但它接近後宮,比較實際,效率也高,體現了康熙帝不擺排場、講求實效的作風。

清朝御門聽政,從順治朝開始,到康熙朝,逐漸制度化、規範化。在乾清門的門道設「黼扆」(fǔyǐ),就是圍帳;帳前設御座(寶座),座前設御案,案上放置奏疏或奏摺,供大臣跪奏時用。乾隆五年(1740年)命設氈墊,這是乾清門設氈墊的開端。(《養吉齋叢錄》)

清朝御門聽政時間,夏、秋為辰初(早七時),冬、春為辰正(早八時)。北京冬天很冷,早晨更冷,雖設圍帳,也要取暖,御座前設兩個銅火盆。乾清門是開敞的,雖有火盆,還是很冷。這種取暖同現代暖氣或空調相比,可要寒冷多了!

御門聽政時參加的官員,有大學士、六部九卿——六部尚書加左都御使、理藩院尚書、通政使,內閣學士,翰林院侍讀、侍講,日講起居注官、各部相關官員等,一般十多人。

御門聽政儀式,與會官員,先在午門外會合,傳旨宣召,魚貫而入,到乾清門,分列東西,按級序立,記注官等就位侍立。部院奏事官員,捧疏者到正中,靠近黃案前跪,奏事畢,起立,退回原班。吏部引見各部院屬官畢,退下。記注官立御榻之右。每奏一事,皇帝降旨,大學士、學士承旨完畢,起立。皇帝還宮,皆退朝。(《大清會典》)設滿、漢科道官各一員侍班,糾參失儀官員,遲到官員要受申斥或處分。

會議文件——奏疏或奏摺,一式兩份,一份呈上御案,一份由內閣學士捧本在御前背誦,如果記憶不熟或滿語生疏,會受到斥責或處分。每本奏完,皇帝用滿語或漢語降旨。一段時間,文件批寫,都在乾清門。在諸學士執筆批寫中,以折爾肯的書寫為最快。諸臣一二張沒寫完,折爾肯已寫完五張。他的草書更快,時人皆稱他為「文壇飛將」。散會後,文件交內閣,遵旨繕寫處理。副本交內閣或軍機處存檔,成為軍機處錄副,這就是我們現在能看到的內閣或軍機處的檔案。

清帝御門聽政,議決重大治策。

先說治河決策。據《郎潛紀聞》記載:御門聽政時,皇帝與大臣商討治河方略。巡撫張伯行熟諳水性,面奏河務。康熙帝反問,張伯行從衣袖裡取出地圖,一面比畫,一面答辯。大臣牛鈕當即斥責張伯行狂妄。康熙帝說:「畢竟是他留心,即書本亦是他看過,爾等誰留心者?」張伯行留心河務,不僅實地考察,還查閱書上記載,你們誰這樣留心過?諸位大臣,閉口不言。

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十一月,康熙帝命江、浙兩省在京官員,及大學士、六部九卿等官,都聚齊到乾清門外,宣諭道:朕每至一方,必取一方之土,以試驗之。今歲南巡江浙,見兩省農田,全資灌溉,命兩省督、撫,將各地宜建閘蓄水之處,通行確察,明晰具奏。以朕度之,建閘費用,不過四五十萬兩,且南方地畝,見有定數,而戶口漸增,偶遇歲歉,艱食可虞,若發帑建閘,使貧民得資傭工,度日糊口,也是善策。(《清聖祖實錄》卷二百三十一)這說明:其一,重視水利;其二,未雨綢繆;其三,以工代賑;其四,國庫出錢。

次說版圖大事。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五月初一,康熙帝御乾清門,派內大臣索額圖、佟國維、馬喇等一行,出使俄羅斯國。命選精騎萬餘人扈行,私從仆馬,數字過萬,旌旗綿延,三十餘里。(《出塞紀略》)行前,康熙帝指示索額圖等,大意是:俄羅斯侵佔我邊境,交戰在黑龍江、松花江、呼瑪爾江等處,佔據我屬尼布楚(今涅爾琴斯克)、雅克薩(今阿爾巴津)地方,收納我逃人根特木爾等。為反擊侵入,我兵築黑龍江城(今漠河黑龍江北岸),兩次進剿雅克薩,攻圍其城。這就是同俄羅斯關係的原委。黑龍江地方,最為重要。嫩江而下為松花江,松花江而下為黑龍江,還有恆滾、牛滿、精奇里等江,都匯流入黑龍江,直達于海。康熙帝指出:

環江左右,均系我屬鄂羅春、奇勒爾、畢喇爾等人民,及赫哲、飛牙喀所居之地。若不盡取之,邊民終不獲安。朕以為尼布潮、雅克薩、黑龍江上下,及通此江之一河一溪,皆我所屬之地,不可少棄之於鄂羅斯。我之逃人根特木爾等三佐領,及續逃一二人,悉應向彼索還。如鄂羅斯遵諭而行,即歸彼逃人,及我大兵所俘獲招撫者。與之畫定疆界,准其通使貿易。否則爾等即還,不便更與彼議和矣。(《清聖祖實錄》卷一百三十五)

當天,索額圖等起行。但因噶爾丹叛亂,召索額圖一行回京。局勢稍定後,再派索額圖等出使,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與俄國簽訂《中俄尼布楚條約》,劃定中俄東北部邊界。

議政事之外,還議決人事。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