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講 內閣大堂 二、陳氏父子

陳以勤(1511—1586年),四川南充人。嘉靖二十年(1541年)進士,選庶吉士,授翰林院檢討。嘉靖帝有八子,先後有七位皇子都早死,就剩下裕王載垕(hòu),就是後來的隆慶帝。嘉靖帝的長子,生下立為太子,但兩月病死。又立四歲的皇二子為太子,十歲又死。這時大臣請立第三子載垕為太子。嘉靖帝說:前兩立太子,都立後而死,推一推再議。爾後,皇四子、皇五子、皇六子、皇七子、皇八子都先後死去,只有皇三子存活。皇三子載垕,被封為裕王。裕王的老師為陳以勤。後任裕王載垕的講官。當時東宮位號未定,皇儲爭奪激烈。嘉靖帝父子關係,長期淡薄,裕王載垕經年不得見皇父一面。裕王的俸祿,不能按時發放,連續三年,不給發放。裕王也不敢申請,王邸生活,極為窘迫。怎麼辦呢?裕王身邊的官員,花費千金,賄賂宰相嚴嵩的兒子嚴世蕃。世蕃見錢高興,囑咐戶部官員,補發三年欠俸。《明史·食貨志六》載親王每年俸祿:「米五萬石,鈔二萬五千貫,錦四十匹,紵絲三百匹,紗、羅各百匹,絹五百匹,冬夏布各千匹,綿二千兩,鹽二百引,茶千斤,皆歲支。馬料草,月支五十匹。」陳以勤遷修撰(從六品),進洗馬(從五品)。這個「洗馬」,不是給御馬洗澡,而是管太子事務的官員。做什麼呢?《明史》說:「洗馬掌經史子集、制典、圖書刊輯之事。」(《明史·職官志》卷七十三)

嘉靖帝死,30歲的裕王即位,這就是明穆宗隆慶帝(萬曆帝之父)。陳以勤自以潛邸舊臣,條上謹始十事,詔嘉其忠愍。隆慶元年(1567年)春,陳以勤為禮部尚書兼文淵閣大學士,後改武英殿大學士,參與機務。隆慶帝既怠政又怠學,很少御門聽政,也很少聽老師講課。太監、妃嬪、宮女、佞臣圍在皇帝左右,但陳以勤堅持請皇帝勵精修政,學習經典。

裕王做皇太子時的講官如陳以勤、殷士儋、高拱、趙貞吉、張居正,後來都成為大學士,參與機務。

當時內閣高拱和徐階不和,明爭暗鬥。朝中大臣,各有依附,互相攻擊,但陳以勤中庸不阿,也無私人。後徐階下野,趙貞吉入閣,高拱與趙貞吉又掐。待張居正入閣,內閣鬥爭更為複雜。陳以勤見事不能為,便引疾求罷。隆慶帝念老師之恩,給他太子太師、吏部尚書銜回鄉。二年後,高拱被逐下台,感嘆地說:「南充,哲人也。」就是說陳以勤有先見,高明啊!以勤鄉居十年,七十大壽,皇帝頒銀幣祝賀,又過六年病死。陳以勤究竟是位老師,是位書生,而不是政客,不是佞臣,知進知退,晚節清譽。《明史》贊道:「陳以勤誠心輔導,獻納良多。後賢濟美,繼登相位。」又說:「天之報之,何其厚哉。」(《明史》卷一百九十三)他的兒子陳於陛繼父為相,故事更為精彩。

陳於陛(1543—1596年),隆慶二年(1568年)進士,選庶吉士,授編修。萬曆初,參預修嘉靖帝的《明世宗實錄》和隆慶帝的《明穆宗實錄》,任日講官,後升為翰林院掌院學士,領詹事府事,教習庶吉士。奏言早立太子,又請早朝勤政,皆不報。後進禮部尚書,仍領詹事府事。陳於陛少從父以勤學習前朝歷史,熟悉朝廷掌故,上《恭請聖明敕儒臣開書局纂輯本朝正史以垂萬世疏》,長三千餘言:「我朝史籍,只有列聖實錄,但正史闕焉。朝野所撰次,可備採擇者無慮數百種。倘不及時網羅,歲月浸邈,卷帙散脫,耆舊漸凋,事迹罕據。欲成信史,將不可得。惟陛下立下明詔,設局編輯,使一代經制典章,犁然可考,鴻謨偉烈,光炳天壤,豈非萬世不朽盛事哉!」詔從之。後兼東閣大學士,入參機務。疏陳親大臣、錄遺賢、獎外吏、核邊餉、儲將才、擇邊吏六事。末言:「以肅皇帝(嘉靖帝)之精明,而末年貪黜成風,封疆多事,則倦勤故也。今至尊端拱,百職不修,不亟圖更始,後將安極!」萬曆帝優詔答之,但不能採用。帝以軍政失察,斥南北兩都言官30餘人。於陛與同官申救至再,又單獨疏請寬宥,都不被採納。乾清、坤寧兩宮火災,請萬曆帝接見大臣,也不報。請辭職,也不許。後改文淵閣大學士。時內閣四人,趙志皋、張位、沈一貫和陳於陛,都是同年生,遇事協調,不相齟齬。但萬曆帝拒諫更甚,上下阻隔。於陛憂形於色,以不能補救,在直廬望著日影嘆息。《明史·陳於陛傳》記載:「終明世,父子為宰輔者,惟南充陳氏。」

歷史巧合,無獨有偶。在明朝直隸曲周縣(今河北省曲周縣),也有一位進士叫陳於陛,相傳因與張居正政見不合,受到排擠,一度棄官,回家務農,布衣草履,下田耕作。兩袖清風,一塵不染,身後家中僅有紋銀八兩,受親友資助,才草草埋葬。

陳以勤、陳於陛父子為帝師,父子為宰輔,父子都清廉,父子都善終,這在明朝官場上是罕見的。相反,首輔楊廷和與他的狀元兒子楊慎,其經歷與結局,與陳以勤、陳於陛父子是不同的。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