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講 武英修書 三、武英避難

陳鵬年(1663—1723年),湖南湘潭人。康熙三十年(1691年)中進士,出任浙江西安(今浙江衢州境內)知縣。陳鵬年在任上,清理豪強霸佔田地,平反徐氏冤死十年錯案。他下令禁止溺死女嬰,當地民眾被感化,將本想扔掉的女嬰留下撫養,都改姓陳。後陳鵬年調任山東,親自分發賑濟糧食,嚴控借賑肥私官員,「全活數萬人」。康熙帝南巡迴鑾,在山東濟寧船上召見他,賜予御書。不久,陳鵬年升任江寧(今南京)府知府。陳鵬年一生中,曾三次蒙受大難,三次到武英殿修書。

一蒙難一修書。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康熙帝第五次南巡。江南江西總督阿山召集屬下,商量加征地丁銀,作為皇帝巡幸的接待費。陳鵬年身為下級,竭力反對,事情告吹。阿山和陳鵬年結下疙瘩,又讓陳鵬年去主管建造行宮。阿山的侍從向陳鵬年索賄,都被頂了回去,於是嫉恨陳鵬年的人就開始傳閑話。康熙帝要到京口(今江蘇鎮江)檢閱水師,阿山成心刁難陳鵬年,命令他在江上壘石鋪路,限期一天完工。江流湍急,施工困難。眾人擔心完不成任務,人心惶遽。陳鵬年親自率百姓運輸土石,到黎明時,工程告竣。阿山還不罷休,又上奏摺,參劾陳鵬年貪污殘暴,將他關押在江寧監獄。阿山必欲置陳鵬年於死地,又加上「大不敬」的罪名。陳鵬年在任江寧知府時,下令封閉妓院,並將其改為講堂,懸榜曰「天語丁寧」,每月宣講聖諭。這本是好事,但被阿山指為褻瀆聖諭,論罪當斬。消息一出,江寧百姓,呼號罷市,千餘士子,舉幡叩閽(告御狀),江寧織造曹寅也叩頭為陳鵬年祈情。康熙帝經過調查,命陳鵬年罷官免死,征入武英殿修書。是為陳鵬年第一次入武英殿修書。

陳鵬年逃過一劫,蒙恩免死,感激涕零,對修書事,格外用心。他曾有《初伏直武英殿》詩,其小序云:「奉命直武英殿,日在涼堂廣廈之間,帶星而入,昏黑而返。」起早貪黑,辛勞修書。

二蒙難二修書。陳鵬年在武英殿修書,一干就是三年。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陳鵬年再次被起用,出任蘇州知府,後任江蘇布政使。他一如從前,改革風俗,清理積案。當地發生饑荒和瘟疫,《清史稿·陳鵬年傳》說他親自「周曆村墟,詢民疾苦,請賑貸,全活甚眾」。他獲得巡撫張伯行的器重:「事無鉅細,倚以裁決。」不料就此捲入總督和巡撫矛盾旋渦之中,再遭厄運。清制:各省設巡撫,一省或數省設總督;總督和巡撫往往同城,發生很多摩擦。當時的兩江總督噶禮,不僅和巡撫張伯行矛盾很深,而且因陳鵬年「素伉直,忤噶禮」,也和陳鵬年矛盾很深。噶禮找茬彈劾陳鵬年,不僅要奪他的官,而且要將他遣戍黑龍江。翌年,危難之時,又是康熙帝下旨寬宥,讓陳鵬年回京到武英殿修書。是為陳鵬年第二次入武英殿修書。

三蒙難三修書。噶禮仍窮追不捨,又上書康熙帝,舉報陳鵬年寫「反詩」。康熙帝把詩發給閣臣傳閱,說:「朕閱其詩,並無干礙。朕纂輯群書甚多,詩中所用典故,朕皆知之……今與爾等公看,可知朕心之公矣!」還下諭:「噶禮曾奏陳鵬年詩語悖謬。宵人伎倆,大率如此。朕豈受若輩欺耶?」為陳鵬年主持了公道。後世有人稱讚康熙帝此舉「如神之哲,洞察隱微,可為萬世法」。這自然有些過譽,但康熙帝的博覽群書、明察秋毫,的確讓陳鵬年又躲過一次生死劫難。武英殿的「涼堂廣廈」,也再次成為陳鵬年仕途受挫時的避難所。是為陳鵬年第三次入武英殿修書。

俗話說: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噶禮,滿洲正紅旗人,其先祖為清開國五大臣之一的何和禮,其母為康熙帝幼年的乳母。噶禮依恃祖上的功勞和母親的恩遇,狂貪暴虐,惡貫滿盈。後噶禮的母親向康熙帝叩閽,說噶禮在食物中下毒藥圖謀弒母。康熙帝命刑部調查,刑部核實,擬噶禮當極刑,諭令噶禮自盡。

康熙六十年(1721年),黃河決口。康熙帝想起了當年賑災的陳鵬年,第三次起用他,讓他去治河,不久任河道總督。他忙得沒時間回府,「止宿河堧(ruán),寢食俱廢」(《清史稿·陳鵬年傳》卷二百七十七),就是夜宿河堤旁空地,廢寢忘食,日晒水浸,潔己奉公,疲病交加。雍正元年(1723年),陳鵬年病逝於治河工地,年六十。雍正帝下諭說:「鵬年積勞成疾,沒於公所。聞其家有八旬老母,室如懸罄。此真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之臣。」陳鵬年官到總督(正部),積勞成疾,累死之後,家貧如洗,四壁空空,就像倒懸的罄一樣。陳鵬年身後謚「恪勤」,可謂恰如其分——恪盡職守、勤勉任事。他的兩個兒子樹芝、樹萱,也在武英殿校對書籍。

方苞和陳鵬年,是武英殿修書官員的代表。當時,皇帝挑選全國最有學問的大量官員參加修纂工作,選定的工匠也是百里挑一的。清代康雍乾時期武英殿編修與刻印的圖書,用歐陽詢、趙孟頫字體,可謂是書寫精秀,刻字精良,校勘精細,紙墨精粹,印刷精湛,裝潢精美,流傳四海,嘉惠士林。康雍乾時期武英殿圖書刻本,張秀民《中國印刷史》讚譽為「盡善盡美,跨越兩宋」,版本學上稱之為「殿本」。

康熙朝開始用銅活字,以《古今圖書集成》為代表;乾隆朝又用木活字,稱為「聚珍版」,武英殿聚珍版因此得名。「聚珍版」共刻成大小棗木活字253500枚,先後印成「武英殿聚珍版書」134種,2389卷,是歷史上規模最大的一次木活字印書(翁連溪《清代宮廷刻書》),成為古籍中的精品。先後出版《十三經註疏》、《二十一史》等,後用套色印《御制避暑山莊三十六景詩》、《圓明園四十景詩》等,有雙色、三色、四色、五色套印,還有大的輿圖。如《淵鑒類函》、《康熙字典》、《佩文韻府》、《十三經註疏》、《二十一史》,以及《南巡盛典》、《皇輿全覽圖》等圖版20餘萬塊,都至今保存完好。尤其是《滿文大藏經》,因其經頁邊欄飾以龍紋而稱《龍藏》,計108函(夾),699部,2466卷,印製精良,裝潢精美。其經版保存完好,現藏故宮博物院。還有《萬壽盛典初集》,記錄康熙六旬生日的文獻。清王掞(shàn)監修,王原祁、王奕清等奉敕撰,120卷,版畫插圖148頁。內容構圖嚴謹,人物密緻,景物繁複,是一幅長約60米的空前版畫巨制。其稿本初由宋駿業所創,繼由冷枚、王原祁等重加修潤完成,著名刻工朱圭將其全部刻成版畫,刻印極為精麗。故宮博物院藏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武英殿刊本。光緒朝引進鉛活字,取代銅活字與木活字,沿用了一個世紀。

武英殿的刻書,幾乎囊括了清代歷朝聖訓、方咯、御制詩文集及歷朝奏議等,內容遍及經、史、子、集,總計633種,53221冊,於文化傳承,其功績大焉。

「殿本」圖書雖流芳百世,曾經儲藏在武英殿的兩套活字——古代最大規模的銅活字和木活字,卻遭遇悲慘。康熙、雍正年間編印的《古今圖書集成》,共刻20餘萬個銅活字。時間一長,監守自盜,管事者怕東窗事發,借口乾隆初年「京師錢貴」,經報准後,將這些銅字全部化為銅錢。乾隆年間,曾任四庫全書副總裁的金簡,組織工匠刻出25萬餘木活字,主持印行「武英殿聚珍版叢書」。這批舉世無雙的木活字也貯藏於武英殿,其下場比銅活字更讓人扼腕驚嘆:晚清值班衛士把這些木活字當劈柴燒火取暖了。

宮廷武英殿印書處表明:盛世制銅活字,衰世則化銅活字為制錢;盛世制木活字,衰世則化木活字為劈柴——國盛則文盛,國衰則文衰!

武英殿和文淵閣在明清兩代,特別在清代,既是中華各族傳統文化之收集、整理、校勘、編輯、出版、珍藏的歷史見證,也是專制君主扼殺大批知識精英之學術批判精神和思想創新精神的歷史見證。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