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講 武英修書 一、武英過客

武英殿的主要建築,前為武英門,門內是武英殿庭院。院內主體建築平面呈「工」字形——武英殿居中,坐北朝南,面闊五間,進深三間;武英殿後為敬思殿,也面闊五間,進深三間;武英殿與敬思殿都是黃琉璃瓦歇山頂,兩殿之間的走廊(穿廊),也封閉起來,叫作廊屋。武英殿前的兩廂為配殿,東為凝道殿,西為煥章殿,各五間。武英殿東北為恆壽齋,西北為浴德堂。

武英殿「尚武」,但真正上演「武事」,是在明清易代之際。從崇禎元年(1628年),到順治七年(1650年),在這二十二年間,中國政治、軍事的三股主要力量——明朝、大順、清朝,三位主角——朱由檢、李自成、多爾袞,爭逐天下,一決雌雄,而交替進行表演,他們都在三十多歲的英年離世,武英殿成為這場軍事與政治較量的歷史舞台。

一說朱由檢(1611—1644年)。崇禎八年(1635年)十月,明崇禎帝朱由檢做出一個不尋常的決定:他從乾清宮搬到武英殿居住,下令減少膳食,撤去音樂,除非典禮,只穿青衣,直到天下太平之日為止。崇禎帝為什麼有此不凡之舉呢?原來,崇禎年間內憂外患迭起,到這年正月,朱姓皇帝老家鳳陽竟然被農民軍攻破,鳳陽祖陵的明樓、隆恩殿遭到焚毀,守軍也被消滅。(《明史·庄烈帝本紀》卷二十三)祖宗受了驚嚇,崇禎帝一心想要做中興之主的美夢破滅,此時他該有多麼羞愧,又多麼焦慮!於是,崇禎帝下詔罪己。他講了三個意思:

第一,祖陵被焚,責任在誰?崇禎帝在短短三百來字的詔書里,三次批評臣下:一會兒說自己「倚任非人」,一會兒說「諸臣失算」,最後還要文武百官「省察往過」。說來說去,只有臣錯,沒有君錯;名為「罪己」,實為「罪臣」。

第二,祖陵被焚,如何對策?崇禎帝受了大刺激,「痛心切齒」,下了決心:調集援兵,發給薪餉,挽救江山,在此一舉。

第三,祖陵被焚,怎樣修省?崇禎帝決定避居武英殿,「以示與我行間文武士卒甘苦相同之意」。(《明懷宗實錄》卷八)

後來的事大家都知道了:大明的軍隊並沒有蕩平農民軍,皇帝自己也再沒有看到「太平之日」,他的避居表演也就草草收場。直到臨死,崇禎帝說「諸臣誤朕」!——還在怪臣子,還是不認錯。朱由檢這個皇帝,不是不思進取,更不是頑劣不堪。然而,他空有中興的雄心,卻沒有容人的雅量,更沒有自省的精神。所以,大明朝葬送在他手裡,雖有值得同情的一面,卻有歷史必然的一面。

二說李自成(1606—1645年)。明崇禎十七年(1644年)三月,李自成進駐紫禁城,以武英殿為處理軍政要務之所。二十九日,李自成山海關兵敗回京後,在武英殿匆忙登極稱帝,坐上皇帝寶座,接受官員朝拜。登極儀式結束,李自成便下令將大量木材、硫黃等運入皇宮,當夜二更,放火燒宮,炮擊殿宇,又燒九門城樓,但武英殿未被殃及。李自成登極後,倉皇敗走,最終覆亡。

三說多爾袞(1612—1650年)。順治元年(1644年)五月二日,清攝政睿親王多爾袞率清軍進入北京朝陽門,乘輦入武英殿,升座,故明眾官俱拜伏呼萬歲。(《清世祖實錄》卷五)因當時宮殿被焚,順治帝進京初期的一段時間,武英殿便成了他們叔侄二人舉行朝會大典,以及處理政務的殿堂。多爾袞登臨武英殿,開始七年的攝政王生活。李自成與多爾袞,都登臨武英殿,一敗一勝,原因何在?

第一,對待文化政策不同。李自成對待歷史文化遺產,下令:「焚燒!」故明皇宮,既是明帝的,也是人民的,焚毀文化遺產,天地鬼神不容!多爾袞呢?他的胞兄阿濟格主張:燒毀宮殿,屠殺官民,搶掠財物,東歸瀋陽。多爾袞堅持遷都北京,保護故明皇宮。此前大一統王朝:周滅商,都咸陽;漢滅秦,都長安;唐滅隋,都長安;元滅宋,都大都;明滅元,都金陵(後遷北京)——對待前朝宮殿,或焚,或拆,或遷,或棄。多爾袞對故明宮殿的保護和利用,使明清故宮延續五百多年,當今成為世界文化遺產。

第二,對待前朝態度不同。多爾袞下令安撫百姓,將士夜宿城上,禁止進入民宅。有兵卒殺了百姓家的狗,還射傷犬主,多爾袞下令將肇事者斬首示眾。又下令為崇禎帝發喪三日,以帝禮安葬。宣布安定社會措施:「官仍其職,民復其業。」(《國朝耆獻類征·多爾袞傳》)

第三,對待士人胸懷不同。李自成對故明官員、士人,缺乏寬大胸懷,實行殘酷拷掠,鬧得人心惶遽。多爾袞接納大學士范文程奏言:「治天下在得民心,士為秀民。士心得,則民心得矣。」(《清史稿·范文程傳》卷二百三十二)就是說:士心得,則天下得;士心失,則天下失。民心士心得失,關係王朝興亡。

朱由檢、李自成、多爾袞三位叱吒時代風雲的人物,都在武英殿留下歷史痕迹,也都是武英殿的匆匆過客。武英殿既有「武英」的記憶,更有「文華」的歷史。方苞仕途沉浮與在武英殿修書,算是一個歷史見證。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