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講 文淵書閣 三、《四庫全書》

如今看到的北京故宮文淵閣,是清乾隆帝專為收藏《四庫全書》而建造的。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四庫全書》開館修纂。次年,乾隆帝命杭州織造去寧波著名的藏書樓——天一閣考察(我國有私家藏書傳統)。乾隆帝的旨意非常詳細,要求搞清天一閣的建造方法、材料、書架款式等,然後做成燙樣,標明尺寸後呈報。皇帝見圖,隨即拍板,就照天一閣式樣,在皇宮文華殿以北興建文淵閣。

藏書之地,最重防火。《周易》曰:「五位相得,而各有合。」「疏」引「正義」曰:「天一與地六,相得合為水。」(《周易正義·繫辭上》卷七)為了「生水」,閣名「天一」。天一閣為二層樓,樓下六間一字排開,樓上則將居中的三大間合一,暗合了「天一地六」的寓意。閣頂覆蓋黑瓦,樑柱用青、綠兩色水錦紋和水雲帶裝飾。閣前鑿了蓄水池,以備取水救火。書櫥大都放在樓上的大間中,一律不靠牆;房間也前後開窗,便於通風。文淵閣全面借鑒了天一閣的上述防火措施,又根據皇家書閣的特點,做了改進:一是改名。按照乾隆帝說法閣名「從水立義」,而命名為文淵閣。二是加層。文淵閣要存放《四庫全書》和《古今圖書集成》等,藏書量比天一閣大一倍還多,所以在上下兩層之間加造一層,形成了「明二暗三」的格局。外觀與天一閣類似,使用面積則大增。三是等級。按照皇家規制,將天一閣的硬山頂升格為歇山頂,又增加了游龍浮雕裝飾,閣頂覆蓋黑琉璃瓦綠剪邊。四是立碑。閣旁立《文淵閣記》碑並建盔頂碑亭。

文淵閣所藏《四庫全書》是紀昀等人為總纂官。

紀昀(1724—1805年),字曉嵐,直隸獻縣(今河北獻縣)人。乾隆間進士,點翰林,翰林院侍讀學士,為天子近臣。紀曉嵐因為跟親家說話不謹慎,泄機密,被奪職,遣戍烏魯木齊。重回翰林院後,被薦任《四庫全書》總纂官,又因兒子犯案,受到連累。幸虧皇帝寬免,紀曉嵐才得以繼續修書。《四庫全書》從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開始纂修,歷時15年,才告完成。修《四庫全書》成為紀曉嵐一生的轉折。此後他不僅官運亨通,做到協辦大學士、禮部尚書、左都御史,而且因為這部古代世界最大的叢書而揚名後世。(《清史稿·紀昀傳》卷三百二十)

《四庫全書》分經、史、子、集四部,據林天人先生統計,文淵閣本收書3471種,79018卷,裝幀成36381冊,匯納為6144函(各分卷冊函數不同)《四庫全書》各分的卷冊有差異,各種統計數字也有差異,共7億餘字。書冊封面為絹制,各部採用不同顏色。乾隆帝有詩云:「浩如慮其迷五色,挈領提綱分四季。經誠元矣標以青,史則亨哉赤之類,子肖秋收白也宜,集乃冬藏黑其位。」就是說經史子集四部分別對應春夏秋冬四季,將書衣分為四種顏色——經部綠色、史部紅色、子部藍色、集部灰色,作為全書綱領的《四庫全書總目》則為黃色。幾冊書成一函,裝入香楠木的匣子,襯以夾板,束之綢帶。關於木匣的來歷,還有個辛酸故事。

陸費墀(?—1790年),陸費(lùbì)為複姓,名墀(chí),浙江桐鄉人。他擔任《四庫全書》的總校官,可謂費力不討好。乾隆帝發現書中有差錯,就歸罪於他,罷了他的官,又罰他出錢做文瀾、文匯、文宗三閣藏書裝幀、書匣的費用。陸費墀不久死去,乾隆帝不依不饒,抄了他的家,只留了一千兩銀子做子女撫養費,其他財產一律用來做裝幀、書匣。受追責的還有陸錫熊。

陸錫熊(1734—1792年),上海人,為《四庫全書》總纂官,也沒能逃脫處罰:乾隆帝讓陸錫熊和紀曉嵐一起出錢,承擔請人補正繕寫的開支,後讓他去奉天(今瀋陽)文溯閣校書。陸錫熊在奉天病死,既沒有回京,也沒有回籍,落得個悲劇結局。

《四庫全書》修成,又經過兩次補遺,到嘉慶九年(1804年)才最後告竣,長達33年。全書沒有刊印,只繕寫了七部,後來命運多舛。第一批四部:大內文淵閣本,現藏於台北故宮博物院,已經影印出版;圓明園文源閣本,英法聯軍、八國聯軍入侵時被焚;瀋陽文溯閣本,後移藏於甘肅省圖書館,現建新館專藏;避暑山莊文津閣本,現移藏於國家圖書館,也已影印出版。以上四閣都在北方,習稱「北四閣」。乾隆帝以江浙文風較盛,為便於士子就近閱讀,命再抄三部:一部藏揚州大觀堂的文匯閣,太平天國時毀於火,現正復建文匯閣;一部藏鎮江金山寺的文宗閣(又作「淙」),也在太平天國時毀於火,現閣已復建完工;另一部藏杭州文瀾閣,還是在太平天國時部分遭毀,但知縣丁丙等捐籌款補抄,基本補上。以上三閣,都在南方,習稱「南三閣」。底本則存翰林院(有學者認為沒有此書),供士子閱讀。

還有兩部書,我簡要介紹。一是《四庫全書薈要》,收書464種,約佔全書的三分之一。在修《四庫全書》時,從中擷取精華,繕為《薈要》。按照《全書》式樣,繕寫二部:一部貯藏於長春園味腴書室,咸豐十年(1860年)英法聯軍侵入北京時被焚毀;另一貯藏於皇宮御花園摛(chī)藻堂,今藏台北故宮博物院。二是《四庫全書總目》,又稱《四庫全書總目提要》,紀曉嵐等主編,200卷。在纂修《四庫全書》時,對抄寫入《四庫全書》的書和僅存名目的書,分別撰寫內容提要,彙編成書。收入《四庫全書》中的3461種、79309卷,存目書6793種、93551卷。(《四庫全書總目·出版說明》)這部《四庫全書總目》,是讀書人案頭必備的書目工具書。

文才自古多磨難。明清三部大書《永樂大典》、《古今圖書集成》和《四庫全書》的六位總纂官和總校官,各有各的悲劇。《永樂大典》的解縉,身陷囹圄,悲慘下獄,慘被凍死。《古今圖書集成》的陳夢雷,耦枷發配,客死塞外;才子胤祉,被囚景山,憤郁而死。《四庫全書》的紀曉嵐,罷官戴罪,流放西域;陸費墀,罷官憂死,抄家補賠;陸錫熊,罰錢補正,流死瀋陽。分開來看,是個人的悲哀;合起來看,是社會的悲劇。然而,沒有八年鄉居「杜門纂述」,或沒有後來的解縉;沒有關外十七年為奴,或沒有後來的陳夢雷;沒有兩年零八個月烏魯木齊遣戍,亦或沒有後來的紀曉嵐。所以,事有兩端,話說兩面:文才自古多磨難,磨難之中出文才。《永樂大典》總纂解縉、《古今圖書集成》總纂陳夢雷和《四庫全書》總纂紀曉嵐都是明證。

在肯定《永樂大典》、《古今圖書集成》和《四庫全書》彙集、整理、編纂中華文化遺產正麵價值的同時,也要同西方略作對比。特別是乾隆帝組織編修國家巨大文化工程——《四庫全書》,既看到其在中華文明史上的貢獻,也要看到其影響中國歷史的進程。這時,法國正在編修《百科全書》。狄德羅、伏爾泰、盧梭等一批進步思想家,人稱「百科全書派」。他們傳播啟蒙思想,反對封建專制,批評經院哲學,形成社會進步動力,為法國大革命做了思想、輿情與理論的準備。而「四庫全書派」集中當時知識精英,埋首故紙堆,抄寫古文獻,扼殺了他們的聰明和智慧,磨滅了他們的批判與創新精神。結果,中國與西方各自走上不同道路,這很值得人們深思。文淵閣則成為這一歷史的見證。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