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講 文華經筵 一、殿區格局

文華殿建築群坐落在紫禁城東南部,是一座紅牆環繞的院落。向東,從東華門進出皇宮;向西,從協和門(左順門、會極門)進出太和門前廣場及三大殿庭院。在皇宮建築布局上,文華殿和武英殿同屬外朝,是三大殿的左輔右弼,又是內廷東路與西路的前衛。在建築體制上,太和、中和、保和三大殿為主,文華與武英二殿為客,所以文華殿的規制比較低:殿頂形式是單檐歇山;只有配殿,沒有廡廊;三大殿座高8.13米、三層,而文華殿台基僅高1.6米、一層。

文華殿的主要建築,前為文華門,門內是文華殿庭院。院內主體建築平面呈「工」字形——文華殿居中,坐北朝南,面闊五間,進深三間;文華殿後為主敬殿,也面闊五間,進深三間;文華殿與主敬殿之間的走廊(穿廊),封閉起來,既像廊又像屋,所以叫廊屋。文華殿前的兩廂為配殿,東為本仁殿,西為集義殿,各五間。院外東面是祭祀的殿堂——傳心殿。

雖然從建築上看,文華殿只是三大殿的陪襯,但因為三大殿多次遭到焚毀,重修過程又極其漫長,所以從功能上講,文華殿反而比三大殿實用得多。永樂帝正式啟用三大殿後才三個月,三大殿就被雷火燒掉,文華殿便成為皇帝日常理政的便殿。之後,文華殿主要供太子使用,殿頂也鋪設太子用的綠色琉璃瓦。太子起初在東宮讀書,年紀大點之後,就出閣到文華殿,由專門的講官教育。所以,「文華殿大學士」這個職務,最早其實是授予太子老師的,後來才逐步演變為內閣重臣。明代天順、成化兩朝,太子踐祚之前,先攝事於文華殿,也就是以文華殿當辦公室。天順朝的太子朱見深(成化帝)、成化朝的太子朱佑樘(弘治帝),即位時都18歲了。他們在即位前先實習政務,不僅必要,而且可行。可是此後,弘治朝的太子朱厚照(正德帝),即位時僅15歲,年齡太小,沒法提前攝事,文華殿也就有些閑置了。嘉靖帝把文華殿改回皇帝的便殿,殿頂也改鋪皇帝用的黃琉璃瓦。

清初諸帝吸取明代帝王怠惰棄學的教訓,對經筵比較重視。明末李自成佔北京時,把文華殿焚毀。順治帝曾下詔,讓工部儘快重建文華殿,當時財政困難,工程只能暫緩,直到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才開工,三年後修成。這就是今天看到的文華殿。

文華殿東側,有一個院落,就是傳心殿。前有景行門,東西牆有角門,西角門與文華殿相通。傳心殿里供奉皇師(伏羲、神農、軒轅),帝師(堯、舜),王師(禹、湯、文、武),還有周公、孔子等。院內有大庖井,水味獨甘,做祭祀用。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建,表明滿洲森林文化與中原農耕文化的融合。

明清兩代,文華殿最重要的功能,是充當皇帝經筵的殿堂。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