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9講 保和宮殿 一、保和規制

在外朝三大殿中,保和殿面積,次於太和殿,大於中和殿。前面講過,太和殿為十一開間、進深五間,保和殿則面闊九間、進深五間,恰合「九五之尊」的吉祥數。保和殿通高29.50米,比太和殿矮5米多,建築面積1240平方米,略多於太和殿的一半。殿里地面也鋪設金磚。金磚產自蘇州一帶。當年永樂建紫禁城時燒金磚的御窯之一,在今蘇州市相城區陸慕鎮御窯村,御窯遺址,至今猶存,其燒造技藝世代傳承,已被列為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

太和殿的屋頂為重檐廡殿頂,規制最高;保和殿則採用重檐歇山頂,規制僅次於重檐廡殿頂。在常見的廡殿頂、歇山頂、硬山頂等之中,廡殿頂前面講過,這裡介紹硬山頂和歇山頂。舊式瓦房多為硬山頂,就是兩側山牆是垂直的。歇山頂呢?歇山頂的特點是:分上下兩部分——上半部分類似硬山頂(是垂直的),下部分是斜面的。歇山頂的屋脊上半部分中有橫脊,橫脊兩端各輻射出兩條側脊;橫脊前後為斜面,同一邊的兩條側脊則夾出立面。四條側脊下端各輻射出一條斜下的短屋脊(學名叫做「戧脊」),形成前後左右四個斜面,構成歇山頂的下半部分。這樣,歇山頂一共有九條屋脊、四個斜面和兩個立面;如果增加一重屋檐,就又增加四條屋脊、四個斜面。屋檐、斜面、立面和屋脊的繁複組合,既有實用目的,也有藝術風采,更彰顯皇家建築的氣勢和華貴。天安門、端門等也是重檐歇山殿頂。保和殿的檐角同樣裝飾小獸,但只有九個,比太和殿少一個——「行什」,不過已經比其他宮殿都要多了。

保和殿的名稱,與太和殿、中和殿不一樣,先後有五次重大變化。

第一,謹身殿。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初建成時,仿照南京宮殿名稱,取名謹身殿。「謹身」二字,可能來源於《孝經·庶人》:「謹身節用。」意思是謹慎心身,節用愛民。

第二,建極殿。明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重建三大殿後,改謹身殿名為建極殿。「建極」二字,來源於《尚書》。《尚書·洪範》:「皇極,皇建其有極。」取其「建」與「極」兩個字,意思是帝王建立治國的準則。

第三,保和殿。清順治二年(1645年),改建極殿為保和殿。「保和殿」源於《易·乾·彖(tuàn)辭》:「保合大和乃利貞。」這裡的「保合」,「合」與「和」通,借用其意,又與「太和」、「中和」相應,就改名為「保和殿」。意思是保持和諧,長治久安。

保和殿第四個名稱是位育宮,第五個名稱是清寧宮,為什麼?後面講。

保和殿幾經大修,殿後的大石雕,卻仍為明永樂建紫禁城宮殿時的原物,只是在乾隆年間鑿去大約0.4米厚的舊有花紋,重新雕刻流雲立龍圖案。這件十分珍貴的文物,當中刻著九條蟠龍,四周為纏枝蓮花紋,下部為海水江崖,中間為流雲,氣勢磅礴。石長16.75米,寬3.07米,厚1.7米,重200噸,為宮中石雕之最,俗稱大石雕。

經過測算,大石雕毛坯重量約為300噸。石料采自今北京房山大石窩。這裡距紫禁城約一百多里,既沒有起重吊車,也沒有運輸機械,巨石是怎樣運到這裡的?有學者研究,這塊巨石,在紫禁城三大殿建成之前運到,就地雕刻,安裝到位。運輸方法:在寒冷冬季,於運道路旁,每隔一里,打一眼井,汲水潑路,結成冰道;工匠民夫們,利用冰船,驅使大批騾馬拉拽,使石料在冰道上滑移,緩慢行進,運到工地。《清聖祖實錄》記載,康熙帝聽故明太監講故事:保和殿初建時,採買搬運巨石到京,不能運入午門,運石太監參奏此石不肯入午門,便命太監將石捆綁,打六十御棍。當然打御棍巨石也不能進午門,還是靠智慧才運來的。

這塊大石雕為什麼沒有用在太和殿的正面呢?有一種看法是:由於石坯在「三大殿」建成之前,已運至靠近保和殿後的位置,雕成後因難於運輸,特別是難以通過門闕,只得就近安裝在保和殿後正中的御路上。

這事可以討論。三大殿御路上的石雕,最重要的有兩塊:一塊在太和殿前,另一塊在保和殿後。按常理說,太和殿前石雕比保和殿後石雕更重要、更顯眼。但是,這塊最大的石雕,為什麼沒有安放在太和殿前,而安放在保和殿後呢?

如果這塊大石雕,是為了給皇帝看的,安放在什麼位置,其效果最佳呢?皇帝居住在乾清宮,御政在保和殿、中和殿、太和殿,大石雕恰在皇帝御政(上班)必經的御路之上。皇帝每次從乾清宮出來,出了乾清門,這塊大石雕立即映入眼帘。大石雕的寬度,恰是御轎的寬度,兩旁是抬轎太監行走的小台階。皇帝乘坐御轎,在大石雕上經過,何等氣勢,何等莊嚴!

而太和殿前石雕,雖然在御路上,但皇帝很少走,也很難看得見。因此,從乾清宮到乾清門,到保和殿,這段御路不長,卻是中軸線上最奢華的一段。乾隆帝格外重視這塊大石雕,並重新雕刻這塊大石雕,可從一個側面證明這一點。乾隆重刻大石雕工程,清宮檔案記載:保和殿後檐下層起墊御路石一塊,長五丈三尺七寸,寬一丈,厚六尺五寸。露明長五丈一尺八寸,寬九尺五寸。上面鑿去舊有花紋,厚一尺二寸,改做兩邊踏垛石二十八塊。重做陽紋立龍、番草、海水江崖。這項工程的花費呢?清宮檔案《奏銷冊》記載,這次工程共用了石匠一萬四千四百八十工半,搭材匠(即起重工)一萬二千三百六十五工半,壯夫三萬五千六百十八名,總計至少用了六萬二千四百六十四工。如按六個月工期計算,該工程每日施工的工匠達三百餘人。(楊乃濟《保和殿後大石雕》)

保和殿後大石雕,是紫禁城遊客必看的一個景觀。

保和殿的一大特點是「亦宮亦殿」。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