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講 中和方殿 三、中和理念

中和殿建成於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初始的殿名,依照南京宮殿的名稱,叫華蓋殿。

這裡,我介紹一下故宮三大殿名稱的變化。故宮三大殿,初始名為奉天殿、華蓋殿、謹身殿。前面講到明永樂十九年(1421年)四月初八日,一場大雷火,三大殿被焚。明正統六年(1441年)三大殿重修告成,從焚毀到建成,歷時20年。明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又被焚毀。新建三大殿的殿名該叫什麼?兩種意見:一是照舊,因舊殿名是明太祖定的,明成祖沿襲的;二是改名,因「上天垂示至今已兩矣」。(《明世宗實錄》卷五百十二)三大殿先後兩次被雷火焚毀,這是嘉靖帝堅持更改殿名的主要原因。因此,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九月初一日,將重修後的三大殿依次改名為皇極殿、中極殿、建極殿。現中和殿天花板內構件上仍遺留有明代「中極殿」墨跡。

清順治元年(1644年),清皇室入主紫禁城。順治二年(1645年)五月再修三大殿,依次改殿名為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清世祖實錄》卷二十八)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再修,乾隆三十年(1765年)重修。直至清亡,沒再改名。

故宮三大殿的殿名,明初奉天殿突出「天」,嘉靖改名皇極殿突出「極」,清改名太和殿突出「和」。從突出天神,到突出皇威,再到突出國和,反映時代在發展,社會在前進,理念在進步。

這裡我特別說一下中和殿的殿名變化及其理念。它先為華蓋殿,又為中極殿,後為中和殿,三易其名,很有哲理。怎樣看待它名稱的衍變呢?從中又可以汲取哪些智慧呢?

先說華蓋殿。華蓋殿名稱,是有講究的。「華蓋」二字的含義:「華」就是華麗;「蓋」就是遮蓋——用大白話來說,就是華麗的傘蓋。當今用傘,或為避雨雪,或為遮陽光。老百姓家的傘,再好看也沒有特殊的名字,但皇家的傘,就要有一個高雅的名稱,就是華蓋。按照傘的形狀,或華蓋的形狀,建造的宮殿,就叫做華蓋殿。

「華蓋」二字,還有典故。崔豹《古今注·輿服》記載:「華蓋,黃帝所作也,與蚩尤戰於涿鹿之野,常有五色雲氣,金枝玉葉,止於帝上,有花葩之象,故因而作華蓋也。」本來為遮陽、擋雨的傘,到了黃帝那裡,就變成了「五色彩雲」的華蓋。

「華蓋」還被賦予星座的玄彩。《晉書·天文志上》記載:「大帝上九星曰華蓋,所以覆蔽大帝之座也。」《宋史·天文志》說:「華蓋七星,杠九星如蓋,有柄下垂,以覆大帝之座也。」一把雨傘或陽傘,又同天上的星座聯繫到一起。皇帝出行時車上的傘,不僅是「五色彩雲」,而且是天上星座,叫作華蓋。因此,皇帝出巡,前導舉著圓形大傘,已經不是為遮陽,也不是為擋雨,而變成一種禮儀。

「華蓋」本是擋雨遮陽的人間傘,卻染上祥雲、星座的神秘色彩,所以用「華蓋」來命名皇宮的宮殿,既形狀相似,又莊重華貴,既上達天庭,又下接皇權,於是把皇宮外朝三大殿中間的一座殿堂,命名為「華蓋殿」。

次說中極殿。明嘉靖朝定中極殿名稱,也是有講究的。它位於皇極殿與建極殿之間,也就是居於「皇極」與「建極」的兩「極」之中,處於「中極」的地位,所以名叫「中極殿」。

再說中和殿。清順治朝定中和殿的名稱,更是有講究的。「中和」理念源自儒家經典《禮記·中庸》:「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意思是說:喜怒哀樂在沒有發泄時,叫做「中」;在發出來後都能恰到好處,叫做「和」。所以,「中」是天下重大的根本,「和」是天下通達的大道。能夠保持住中和,天地就能各安其位,萬物就能適時生長。中和殿在太和殿與保和殿中間,借用這個典故,表示中和理念,體現中和智慧。

其實,「中」的理念,不僅在《禮記·中庸》,而且在其他儒家經典中,也有這種理念。如《尚書·大禹謨》說:「人心惟微,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這裡的「允執厥中」,我認為是突出「中」。孔子在《論語》中,也貫穿「中」的理念。如《論語·堯曰》說:「允執其中。」我認為,孔子也強調「中」。《周易》的一個要點是中——求中,得中,言中,行中。

所以,「中」,是中國傳統思想的精華。中,就是說話、行動,做人、做事,要執中,要適當,不偏激,不極端。

「和」,是中國傳統思想的又一個重要理念。《論語·學而》說「禮之用,和為貴」,也是強調「和」。

清順治朝將皇宮三大殿的皇極殿、中極殿、建極殿,依次改名為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就連太和殿庭院的側門——左順門後改為會極門,清改為協和門,右順門後改為歸極門,清改為熙和門,這樣太和、中和、保和三殿的殿名,太和、協和、熙和三門的門名,都突出「和」字,體現中華傳統文化的精髓。「和」字為重,「和」者為尚,具體說來,就是大賢大智者所概括的「六和」——自己和悅,人我和敬,家庭和睦,自然和順,社會和諧,世界和平。

總之,「中和」的理念,是中華傳統文化的精粹。我們參觀故宮,透過中和殿,既能看到中華文化的外在風采,又能體悟中華文化的內在精髓。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