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講 中和方殿 二、多元功能

中和殿正中設地屏寶座,寶座也設在子午線即中軸線上。中和殿在不同時期,不同場合,有著多元的使用功能,相當於多功能廳。

第一,休息廳。就是皇帝的「休息室」。明清兩朝,太和殿舉行各種大典之前,皇帝先在中和殿小憩,並接受執事官員的朝拜。這裡也就是皇帝舉行大典前的「休息室」,如同大禮堂、大會堂旁的休息室、貴賓室。凡遇正旦(過年)、萬壽(皇帝生日)、冬至三大節日,皇帝先到中和殿升座,到了正點的時刻,皇帝由中和殿出來,到太和殿接受朝賀。

在文革期間,有一個方案,就是要把中和殿改為「人民休息室」,拆除殿中寶座,擺放長條桌子,安放10把椅子,桌上擺報紙、雜誌等。實際上人民不可能在中和殿休息。不久風向突變,「方案」隨之流產。(劉北汜《故宮滄桑》)

第二,宴會廳。據《愨(què)書》記載:明崇禎十四年(1641年),崇禎帝御中極殿(中和殿),召對大臣,賜坐宴飲。這次宴會,太監布席,與宴者十三人,每人一桌,飲酒用金蓮花杯。杯高大如瓶,口圓四寸,下有三小蒂承之,旁有荷柄。每桌三十餘件餐具。前各擺設兩個花瓶,瓶中插蓮花。光祿寺(負責宴會)官員八人行酒。又如順治四年(1647年)正月,順治帝御中和殿,賜蒙古杜棱郡王楮魯木宴。順治八年(1651年)八月,順治帝御中和殿,接見平西王吳三桂,並賜宴。(《清世祖實錄》卷五十九)順治帝常在此殿舉行宴會。

第三,議事廳。崇禎帝有時在中極殿(中和殿)舉行重要會議。崇禎十一年(1638年)三月初二日,召吏部尚書等議事,當議到兵餉、民食時,戶部尚書程國祥言:「京師賃房月租及天下會館租,歲可得五十萬。」還要搜刮民脂民膏。工部右侍郎蔡國用言:「崇文、宣武街石,除中道外,可培修外城。」(《明崇禎實錄》卷十一)把崇文門和宣武門馬路上的鋪路石,除當中一條外,全都挖出,修補外城。對於這個餿主意,有識之士,笑其無能。到崇禎十七年(1644年)三月初二日,崇禎帝在中極殿(中和殿)召集文武大臣會議時局應對的「方略」。這時,距明朝覆亡只有半個月,與會大臣三十餘人,他們的態度十分悲哀:「三十餘人皆漫應支吾,無他語。」(《明崇禎實錄》卷十七)明朝滅亡,已成定局。

第四,典儀廳。凡遇皇帝親祭,如祭天壇、地壇、先農壇、太廟等,皇帝於前一日在中和殿閱視祝文(祝禱的文稿);祭先農壇、舉行親耕儀式前,要在此查驗種地的種子和農具;如皇太后上徽號、冊立皇太子、冊立皇后等,皇帝在此閱視冊文。《實錄》、《玉牒》告成禮,恭進中和殿,呈皇上御覽,同時要舉行隆重的存放儀式。(《宸垣識略》)

在這裡我特別講一下《玉牒》。《玉牒》就是皇帝的家譜。明朝《玉牒》,沒有存下。清朝《玉牒》,保存完整。

《玉牒》的纂修,清朝定製:皇族出生人口,按滿洲八旗的組織,每年按戶口登記,造黃冊、紅冊,匯總編入《玉牒》。每隔十年,修一次《玉牒》。「存者朱書,歿者墨書」,就是活著的用紅筆書寫,死了的用黑筆書寫,以帝係為統,以長幼為序,由宗人府(管理清皇室的機構)的宗令、宗正任總裁(總主編),匯總纂修《玉牒》。

《玉牒》里分黃冊和紅冊,就是分宗室和覺羅:宗室是清太祖努爾哈赤父親塔克世以下直系,覺羅是努爾哈赤祖父覺昌安以下直系,二者是有區別的——宗室佩黃帶子,覺羅佩紅帶子,就是腰上系黃色或紅色帶子,以示區別。宗室、覺羅的私生子女怎麼辦?《欽定宗人府則例》規定:也分別給帶子,但要降格——宗室之子給以紅帶子,覺羅之子給以紫帶子,他們犯罪,也要降格——犯案照旗人治罪,但不銷除旗籍。

新修《玉牒》呈送皇帝御覽後,於皇史宬、宗人府、盛京崇謨閣各存一份。

《玉牒》為手寫本,黃綾封面,裝訂成冊。然後裝箱,再存入櫃。修成的《玉牒》,送到中和殿,呈皇上御覽。如康熙十九年(1680年)三月十三日,康熙帝御中和殿,宗人府、內閣、禮部等官,恭進《玉牒》,總裁纂修官員行禮。

《玉牒》告成的進呈和御覽禮儀,非常隆重,等級分明。先由禮部、鴻臚寺官員,按《玉牒》卷數,在中和殿設案,工部官員在「玉牒館」設彩亭。舉行典禮這一天,天剛亮,王公聚集在太和門外,文武各官齊集在午門外,都穿朝服,文東武西,序立等候。總裁、王公、大學士、尚書暨纂修官等,會集在「玉牒館」,恭奉新《玉牒》的正本和副本,放在預設的彩亭里,並行三跪九叩禮,然後由鑾儀衛官員抬著彩亭前行。前面擺列儀仗、黃蓋,吹奏樂器。總裁以下官員,騎馬在後面跟從。由大清門行進,到天安門外,各官下馬;至午門外,諸王公下馬。在午門外齊集的百官跪著迎接《玉牒》。到太和門外,齊集的王公們跪著迎接《玉牒》。彩亭過去,才站起來。到太和殿階下,彩亭止住。纂修官恭奉《玉牒》,由當中台階升入太和殿中門,總裁以下官由東階升入太和殿左門,進到中和殿,陳列《玉牒》於案上。總裁率領提調、纂修官等,在丹陛東側,行三跪九叩禮。然後,總裁到案前,恭敬地展開《玉牒》。這時,禮部堂官奏請,皇帝穿禮服,乘輿出寢宮,到保和殿後降輿,到中和殿,在案左,面西站立。禮部尚書奏請皇上閱覽《玉牒》,皇帝由左案到中案,面向北,翻閱《玉牒》。看後,禮成,還宮。總裁率提調、纂修官恭奉《玉牒》,交給內監,放在彩亭里。鑾儀衛官校,抬著彩亭,前列御仗、黃蓋、鼓樂,由太和門、協和門、東華門中門出紫禁城,恭送《玉牒》到皇史宬尊藏。齊集的王公在太和門外,文武各官在協和門外,跪送《玉牒》,敬送的禮儀和初迎的禮儀一樣。

《玉牒》在皇史宬(ɡ)、宗人府、盛京(瀋陽)崇謨閣各珍藏一部。《玉牒》的開本,有大小之分。大《玉牒》,藏在皇史宬,有一年我在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閱覽過。大《玉牒》長90厘米,寬50厘米,厚98厘米(近1米),約重1000斤,從皇史宬由八個大漢抬上大卡車,運送到第一歷史檔案館閱覽室。這是我看過最大、最重的一部書。現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保存《玉牒》從順治十七年(1660年)到1921年(內署宣統十三年),共修28次,凡2600餘冊。

在這裡我順便介紹儲藏《玉牒》的皇史宬。皇史宬是明清皇家檔案館。位於南池子南口路東,明嘉靖十五年(1536年)建成,主殿坐北朝南,建築面積約3400平方米。整座大殿為拱券式無梁石建築,全部用石雕砌,沒有一根木料。南北牆各厚6.4米,東西牆各厚3.45米。殿內大廳,無梁無柱,門窗、梁坊和斗拱等均為仿木石料,叫作「石室」;裡面排列152個外包銅皮雕龍的樟木櫃,叫作「金櫃」。具有「四防」——防火、防潮、防蟲、防霉的功能。四季晝夜,室內溫度,變化不大,相對恆定。建築精良,構思奇巧,石質建材,防火性好,是一座科學性、實用性、藝術性兼具的建築文物。存放「聖訓」、「實錄」和「玉牒」等文獻檔案。

此外,中和殿前東西兩廡和殿後東西兩廡,丹楹相接,成為倉庫。這些倉庫也有故事。雍正帝曾在此秉燭到深夜,硃批奏摺,已刊刻者僅占其總數的十分之三四,其他沒批的奏摺堆積如山,收藏在保和殿東西廡中。(昭槤《嘯亭雜錄》)又如,鄂爾泰任雲貴總督時,備受雍正帝賞識,其奏摺有密諭商議軍機大事的,有密奏大臣人品優劣的,共6大冊,120餘篇,牽涉223人之多,當時並未刊發,資料珍貴,足以資治,保存在保和殿的東西兩廡。雍正帝剛上台,就下令收繳回宮,密封保存。乾隆帝經過閱查後,認為有些「絕不可示人者」,怎麼辦呢?乾隆帝的辦法是:或加以刪改,或「即焚其稿」。後經粗略統計,經雍正帝、乾隆帝已批或未批的奏摺保存下來的有8000餘件。

宮禁也有鬆懈之時,如雍正時,恭親王常寧之子對青額,在侍衛班中,飲酒沉醉,竟在中和殿石階上溲溺(撒尿)。光緒時,禮部筆帖式定昌和軍機處辦事員錢朝選,違制由保和殿後右門行走,都分別受到議處。

中和殿留給後人的,不僅是建築藝術,更重要的是中和智慧。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