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講 太和大典 三、殿試賜宴

前面說舉薦,現在說考試。

從康熙十七年(1678年)正月下詔舉薦起,一年之間,北京「群賢畢至,少長咸集」。對於來京的名士,康熙帝想得很周到。他下令戶部每月發放太倉大米,把這些人才供養起來,度過天寒日短的冬季再說。等到康熙十八年(1679年)三月初一,正是北京陽春三月的和暖季節,清代第一次,也是最為盛大的一次博學鴻儒科考試,在太和殿和體仁閣隆重舉行。

康熙朝的博學鴻儒科考試,究竟在哪裡舉行?有說在太和殿,也有說在體仁閣。《清史稿·彭孫遹(yù)傳》記載:召試太和殿,賜宴體仁閣。當時參加考試的尤侗也記作:「太和殿御試,賜飯體仁閣下。」這是一手材料,應當較為可信。清末的掌故書《瞑庵二識》里則說是先到太和殿行禮,然後去體仁閣答卷和賜宴,可資佐證。所以《清史稿》的兩個說法都對:太和殿是舉行禮儀地方,抬高考試地位;體仁閣則是答卷和賜宴的地方——太和殿和殿前左翼的體仁閣都是博學鴻儒科考試的場所。

康熙朝博學鴻儒科,參加考試者143人。體仁閣華麗宏敞,高大寬闊,遮擋風沙,準備充分。考場條件,有桌子可憑寫,有椅子可坐著,還為考生提供筆墨等。考場氛圍,特地撤去護軍監場,消除考生緊張情緒,使其「吟詠自適」。考試題目有兩道:一道是賦——《璇璣玉衡賦》;一道是詩,《省耕詩》,五言二十韻。考試時限,也很靈活,答完即可出考場,答卷慢的發給蠟燭,最遲可以夜裡再交卷。(王應奎《柳南隨筆》)可想而知,各地士子考生經歷如此厚待,怕要終身感戴皇恩不盡。

考生飯食,考試時的伙食和宴會,都由康熙帝買單。

據考生施閏章回憶,到了中午,聽到宣示:「館選廷試,例不給饌。嘉爾等學行名儒,優以曠典。」(施閏章《愚山先生詩集》)就是皇帝要破格賜宴了。據另一位考生毛奇齡回憶,當時在體仁閣設宴,考生四人一桌,共五十桌,都賜座位。光祿寺負責準備飯食——先上兩道茶和四道時鮮果品;再上十二道菜,都用精緻的大碗盛放;主食有四種:饅首、卷子、紅綾餅、粉湯(麵條),都是麵食。大概考慮到考生以南方人居多,又上「白米飯各一大盂」。(毛奇齡《制科雜錄》)這讓南方考生尤其受用,不僅浙江蕭山來的毛奇齡念念不忘,安徽宣城人施閏章也特地寫道:「治南饌,張椅坐,蓋前所未有也!」就是說給桌子椅子,吃南方口味的飯菜,這還是頭一回發生。據說這餐御賜宴會,價值四百兩銀子。飯吃完了,又賜茶,然後繼續答題。

博學鴻儒考試結果,考取一等第一名的是彭孫遹,一等20人,二等30人,共50人。都授為翰林官,到史館纂修《明史》。按實際參加考試者計算,考取率約為35.6%。

尤侗有詩寫康熙博學弘儒科云:

聖主垂衣雅好文,征書早染御爐熏。

九天龍鳳飛千尺,萬國鵷鸞集幾群。

彩筆擬從前席獻,鉶羹先向大庖分。

自憐風雨蓬茅下,白首重瞻五色雲。

蒙天子特招,見達官顯貴,著錦繡文章,吃珍饈御宴——就算白了頭髮,在風雨中蝸居茅草屋,還神往那紫禁城上的五色祥雲呢!康熙帝借開博學鴻儒科籠絡士心的目的,算是圓滿達到了。

清代博學鴻儒科,康熙舉辦過一次;博學鴻詞科,乾隆舉辦過一次。士子能趕上一回是很不容易的,但有位朱彝尊,浙江秀水(今嘉興)人,自己考上了康熙朝的博學鴻儒科,他的孫子朱稻孫又考上了乾隆朝的博學鴻詞科,祖孫入選,世所僅見,有清似只此一例,傳為文壇佳話。

康熙帝在太和殿及殿前庭院東側的體仁閣,親自舉辦考試、披覽試卷,選拔博學鴻儒,更為明清兩代六百年歷史所僅見,堪稱文壇盛事。

在太和殿舉行的博學鴻儒科,其「和」字理念,對於消弭滿漢文化衝突、協和滿漢民族關係,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治天下在得民心,士為秀民,士心得則民心得矣!」(《清史列傳·范文程傳》卷五)康熙帝明白這句話的分量。他的博學鴻儒,旨在爭取士心。康熙帝之所以成為千年一帝,比較重視民心,尤其重視士心,爭取名士之心,是一歷史經驗。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