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講 太和大殿 三、四次重建

三大殿被焚,自然要重建。重大重建,主要有四:

第一次:三大殿重建工程是極為浩大的。明永樂朝三大殿被焚毀後,到明正統六年(1441年)九月,才重修告成。歷經永樂、洪熙、宣德、正統四朝,整20年。

第二次:嘉靖時三大殿再遭雷火後,到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九月,重修三大殿告成。嘉靖年間,「南倭北虜」,修築外城,又「營建三殿,歲無虛日」。

第三次:萬曆二十五年(1597年)三大殿又遭雷火焚毀,天啟七年(1627年)八月,三大殿再修告成。這中間隔了30年。

明末李自成佔領北京,撤退前在紫禁城放火。這一燒,害得順治帝只能在皇極門(太和門)舉行登極大典。太和殿最後一次徹底修好,就要到康熙朝了。

第四次:清康熙十八年(1679年)太和殿又遭火災。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二月,重修太和殿告成。今人看到的太和殿大體上是康熙朝重修的面貌。

太和殿是中國古代建築技術和藝術的集大成者,也凝聚了無數能工巧匠的心血。我以前曾介紹過「樣式雷」,就是負責設計宮廷建築的雷氏家族,他們是康熙朝重修太和殿的總工程師。這裡再介紹一位工程師——梁九。明朝末年,京城宮殿由一位叫馮巧的負責監造。他到崇禎時已經老了,梁九就想在他門下拜師學藝。一晃幾年,馮巧就是不傳藝,而梁九服侍左右,不懈怠,更恭敬。有一天,梁九單獨一人在服侍師傅,馮巧嘆口氣說:「你真是可教之才啊!」便把所有的本領都傳授給梁九。馮巧死後,梁九到工部註冊,代替了馮巧管營造工程之事。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重建太和殿時,梁九親手用木頭做了宮殿模型,「以寸准尺,以尺准丈」(《清史稿·梁九傳》卷五百五),模型雖小,但很精確,匠人們以這個模型為根據來施工,從不會出錯。

梁九的故事,只是當年興修三大殿工程技術人員的縮影。據《明英宗實錄》記載,正統五年(1440年)建奉天、華蓋、謹身三殿,乾清、坤寧二宮,徵發現役工匠、操練官軍七萬人之多。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三殿火災,僅清理火場就用了三萬名軍工。不但費工,而且費錢。全國鬧得「山林空竭,所在災傷」。修好之後,又燒毀了。萬曆帝想要再修,結果花錢更多:「三殿工興,采楠杉諸木於湖廣、四川、貴州,費銀九百三十餘萬兩,征諸民間,較嘉靖年費更倍。」(《明史·食貨志》卷八十二)天啟年間修成三大殿時卻說「共用銀五百九十五萬七千五百十九兩餘」,這點錢連買木頭都不夠,顯然大大縮水了。

皇家興建宮殿,全國百姓遭殃。一些諍臣,冒死諫阻。嘉靖時的工部員外郎劉魁,江西泰和人,先叫家裡買好棺材,然後上奏疏:「一役之費,動至億萬。土木衣文綉,匠作班朱紫,道流所居擬於宮禁。國用已耗,民力已竭,而復為此不經無益之事,非所以示天下後世!」(《明史·劉魁傳》卷二百零九)結果觸怒了嘉靖帝,劉魁遭廷杖,又被下詔獄。同獄三位難友,不許家中送飯,「三人屢瀕死,講誦不輟」。相比之下,清朝的江皋,當官做事就有技巧得多。

江皋,安徽桐城人,康熙時在廣西柳州當知府。恰逢太和殿興工,朝廷派使者來柳州採辦大木,老百姓都很驚恐。老者們說:明朝修宮殿時就來這兒找大木,為此死者不勝其數,屍體橫卧山谷。江皋同情,想出計策。使者到了,他讓百姓帶路,自己騎馬和使者一起去找大木。只見一棵大樹挺立在絕壁上,下面就是深谷。江皋下馬,拉著使者爬山,越走山崖越陡,連側身都沒法下腳。使者咋舌說:「這可采不了!」回去奏明皇帝,把採辦的事免了。

王騭(zhì),山東福山(今煙台市福山區)人,是我的煙台老鄉。官至閩浙總督、戶部尚書。康熙平三藩時,王騭為四川松威道,負責督運軍糧。「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清史稿》說王騭一行「覆舟墜馬,屢經險阻,師賴以濟」。康熙重修太和殿時,命令到四川找楠木。在四川當過父母官的王騭,覲見皇帝,懇切陳詞。大意是說:「四川大多地方是崇山峻岭,只有成都一帶有些平地。大木生長地方,是高山深谷、人跡罕至,砍伐很不方便,這才能留下來。民夫進山采木,要攀著藤條、貼著山崖才能走,這就夠難的了,而采完了的大木還要從山裡運到江邊,路途有百八十里,其間深澗急灘,溪流紆折,要花上幾個月時間才能運達。運木頭要掌握節令,水運必須等到夏秋水大時進行,陸運則要到春冬水小時進行,不是說沿著一條路走幾天就到了,難著呢!」這就把采木的艱險講得很實在了。王騭接著說:「四川連遭戰禍,幾百里地都荒無人煙。臣當年運糧行間,滿目瘡痍。好不容易平定了,可以休養生息,可是全省到現在也不過有一萬八千多丁而已,還比不上其他省一個縣的丁多。從這麼點人里抽調五千人入山采木,需要的衣服、糧食、器具成百上千,民夫要從千百里外趕來,耕作之事都荒廢了,國家上哪兒徵稅去?」一番話情真意切,康熙皇帝被說服了,下旨說:「四川屢經兵火,困苦已極,采木累民。塞外松木,取充殿材,足支數百年,何必楠木?令免採運。」(《清史稿·王騭傳》卷二百七十四)

康熙帝年輕時比較開明,他不僅諭准了王騭的奏請,而且批准了湖北巡撫石琳的奏議,放寬了在湖北采木的期限。前面說過,萬曆時為了重修三大殿,采木的地方有湖廣、四川、雲貴。康熙一朝,石琳任職湖北,江皋任職廣西,王騭任職四川,都能為本地老百姓說話,減輕百姓疾苦。《清史稿》一個沒忘,把他們體恤民間疾苦的德政記載下來,至今值得稱道。

據《明史》記載,奉天(太和)殿與建極(保和)殿的龍吻都遭過雷擊,反倒是中和殿體量小,沒裝龍吻,也沒被雷擊中過。不光如此,宮裡供奉祖先的奉先殿、宮外天壇的大祀(祈年)殿,都裝了龍吻,在明代也都被雷擊過。於是有人問:同樣是三大殿,同樣是木結構,為什麼在清朝很少遭雷火焚毀呢?

有學者認為,清朝給三大殿頂的龍吻安裝鐵鏈,實際上起到了避雷針的作用。這是智者為避雷想出的妙招,還是為加固龍吻而得到的「意外所獲」?這是一個歷史之謎,留待建築和避雷專家去解開吧!

太和殿四經火焚,四次重建,鳳凰涅槃,烈火再生。近六百年,巋然猶存,成為中國驕傲、世界文化遺產。中華象徵,太和大殿,四海友朋,莫不仰贊!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