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講 太和之門 二、于謙定亂

明正統十四年(1449年)是多災多難的一年。一是火災,南京謹身殿等火災;二是水災,黃河改道,淹沒田地,運道梗阻;三是人禍,明英宗皇帝被俘。我們單說發生在奉天門(皇極門、太和門)到午門間的一起重大歷史事件。

這年八月,北方蒙古瓦剌部首領也先率軍,進到今河北宣化地區。軍情緊急,事態嚴重。大太監王振慫恿英宗皇帝朱祁鎮親征。這位英宗正統皇帝,自幼不愛詩書,喜歡騎馬遊獵。當時,正統帝才二十三歲,既不懂軍事,又年輕好勝,迷信自己,於是決定親征。大臣叩諫,不聽;勸做準備,也不聽。正統帝沒有充分準備,沒有周密計畫,沒有作戰方略,也沒有前敵偵察,更沒有後勤保障,卻親率五十萬大軍,懵懵懂懂地行進到土木堡(今河北省懷來縣境)。連日風雨,人情洶洶,官兵斷糧,秩序混亂。大太監王振沒有文化,不懂軍事,驕橫跋扈,訓斥大臣。戶部尚書王佐被罰整天跪在草地上,兵部尚書鄺埜(yě)乘馬墜地差點兒摔死。這場軍事大遊戲的結局是:明軍騾馬損失20餘萬頭(匹),官兵「死者數十萬」。(《明史·英宗前紀》卷十)明軍大敗,皇帝被俘。敗報在半夜三更傳到皇宮,後宮大哭,朝野大驚。

明廷在社稷危殆之際,皇太后立正統帝兩歲的兒子見深為皇太子,皇弟郕王朱祁鈺輔政,召集百官聚會。郕王在午門臨朝視事,大臣們彈劾王振,認為皇帝被俘,是太監王振誤國。郕王沒有主意,讓大臣們出去待命。結果大臣們都伏地痛哭,時王振已在亂軍中被殺,就請求族誅王振。有個叫馬順的太監,是王振黨羽,擔任錦衣衛指揮。他不斷地大聲呵斥眾臣退下,惹惱了朝廷眾官。官員王竑振臂而起,揪住馬順的頭髮喝道:「若曹奸黨,罪當誅,今尚敢爾!」邊罵邊追,上前「嚙其面」——咬他,群臣也一擁而上。有的官員脫下馬順的靴子,捶擊毆打,追到奉天門庭院東側的左順門(協和門)一帶,將馬順打死。朝班大亂,群臣聚哭,呼號之聲,震動殿堂。郕王被這陣勢嚇住,起身想走。王竑率領群臣緊跟著郕王不放,說:「太監毛貴、王長也是王振一黨,請求將他們法辦!」郕王命交出二人,結果大臣們又把這兩個人揍死了,並將其屍體拖到東安門。史書記載說「血漬廷陛」。朝班大亂之時,兵部侍郎于謙力挽狂瀾。

于謙(1398—1457年),浙江錢塘(今杭州)人,永樂進士。他在眾官混亂之際,挺身而出,排開眾人,上前拉住郕王衣服,並曉之以利害。於是郕王宣諭:「馬順等人論罪該死,打人之事不再追究!」這才把群臣情緒安定下來。在這場亂局中,「謙袍袖為之盡裂」,就是朝袍和衣袖都被撕破。于謙還曾力斥侍講徐珵(有貞)遷都南京的主張,說:「言南遷者,可斬也。京師天下根本,一動則大事去矣,獨不見宋南渡事乎!」(《明史·于謙傳》卷一百七十)這場鬥爭,王竑率先發難,于謙處置得當,都立下不朽功勛。當天退朝後,吏部尚書王直拉住于謙的手,感慨地說:「朝廷正藉公耳!今日雖百王直,何能為!」就是說,國家真是全仰仗您了!今天就算有一百個王直,又能有什麼作為啊!這代表了朝廷上下的共識,而于謙也毅然肩負起江山社稷安危的重擔。此後,郕王在奉天門(太和門)東側的左順門(協和門)御朝辦事,並即皇帝位。朝廷抄王振的家,抄得金銀六十餘庫,玉上百盤,高六七尺的大珊瑚二十餘株,其他珍玩,無以計數。

這裡插敘于謙的故事。在正統年間,于謙任山西、河南巡撫。他在任上興利除弊,賑貧濟困,心繫百姓,為民求福。但當時官場賄賂成風,特別是大太監王振公然索賄。于謙作《入京詩》道:「手帕蔴姑及線香,本資民用反為殃。清風兩袖朝天去,免得閭閻話短長。」拒不與貪官同流合污。他剛正不屈,被王振捏造罪名,定為論死(死緩)。山西、河南民眾上千人請願,頌揚于謙的功德。王振被迫釋放于謙。後來於謙調到北京,任兵部侍郎,升為兵部尚書。于謙在奉天門前定亂安邦,並統率軍民取得了北京保衛戰的勝利,成為臨危定亂的棟樑之臣,也成為馳名四方的中華英傑。

在奉天門前歷史鬧劇中,臭名昭著的大太監,王振是一個,劉瑾也是一個。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