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講 午門鳳翔 三、午門獻俘

獻俘禮儀,遠古就有。戰勝者舉行儀式,將俘虜殺死後祭神祀祖,載歌載舞,進行慶祝。後來經演變,到明清兩代,在較大規模戰爭取得勝利後,於午門舉行獻俘儀式。皇帝親御午門城樓,舉行大典,接受獻俘。清朝《國朝宮史》記載:「國家有所征討,凱旋獻俘,皇帝御午門受獻俘禮。」午門獻俘禮是隆重的國禮。

有明一代,皇帝親御午門參加獻俘禮,《明史》記載有4次,都是在萬曆年間。其中萬曆二十七年(1599年)的受倭俘,親臨現場的朱國楨在《涌幢小品·獻俘》里做了記錄。「倭俘」,就是在「抗倭援朝」戰爭中的日本俘虜。事情原委是這樣的:日本關白(首腦)豐臣秀吉謀占朝鮮,圖入侵中國,先發動侵朝戰爭。萬曆二十年(1592年),明朝應朝鮮求援發兵。第二年朝、明軍收復平壤,逼近漢城(今首爾)。日軍退據朝鮮南部,偽稱議和。1597年日本再集重兵,分水、陸兩路侵入朝鮮。次年朝、明軍反擊,連續奏捷。后豐臣秀吉死,日軍被迫撤出朝鮮。明軍俘獲倭兵,在午門前獻俘。萬曆二十七年(1599年)四月二十四日,明朝萬曆皇帝御午門城樓,舉行獻俘典禮。刑部尚書奏事完畢,最後說:「合赴市曹行刑,請旨。」皇帝親傳:「拿去!」午門前,空間大,人又多,城樓下的官員聽不清皇帝說什麼,怎麼辦?有一個很有意思且行之有效的辦法,就是皇帝左右的大臣二人,重複高喊:「拿去!」再左右四人高喊:「拿去!」這樣,一增為二,二增為四,四增為八,八增為十六,最後大漢將軍等三百六十人齊聲高喊:「拿去!」聲音之大,如轟雷矣。(見朱國楨《涌幢小品·獻俘》)

有清一代,頻繁用兵西北和西南,康、雍、乾三朝以至道光時期曾多次在午門舉行獻俘禮。午門獻俘禮前一天,俘虜脖子拴上白色繩子,先祭廟、社,就是祭太廟和社稷。在獻俘禮上,午門正樓正中設御座,檐下張黃蓋,鹵簿設於午門城樓下,兩邊排列,直到端門。其他的儀仗,排到天安門。在午門前,王公大臣、文武百官,隆重嚴肅,分班侍立。皇帝穿龍袍袞服,乘輿出內宮。起駕時,午門鳴鐘;到太和門時,鳴金鼓、奏鐃歌。皇帝到午門前,沿著馬道,御樓升座。在午門樓下,兵部官員率領將校,引戰俘下跪。兵部尚書報告:獻俘!鼓樂大作,禮炮轟鳴。諸官肅立,慶賀勝利。典禮官道:行禮!於是把俘虜牽過來,讓他跪伏在地。兵部官員上奏:「奉旨平定某地,所獲俘囚,謹獻闕下,請旨。」這時皇帝降旨,或將戰俘交給刑部,或將戰俘恩赦釋放。獻俘也不是都殺。如新疆準噶爾首領達瓦齊叛亂,乾隆二十年(1755年),清廷派軍征討,將達瓦齊擒獲。同年十月十八日,乾隆帝御午門城樓受俘。乾隆帝命將達瓦齊交理藩院,而不交刑部,理藩院官員叩跪領旨,沒殺達瓦齊,卻加以赦免。達瓦齊從長安右門出。(《清高宗實錄》卷四百九十九)獻俘大典禮畢,皇帝乘輿回宮。乾隆帝為平準告捷在國子監刻石紀念。後封達瓦齊為親王,賜第在西四寶禪寺街,還選郡王孫女給他為妻。達瓦齊身體極胖,面大如盤,腰腹十圍,命為御前侍衛。乾隆帝赦免達瓦齊,是為爭取支持力量,瓦解分裂勢力。他採取征撫並用政策,先後底定準噶爾和南疆,出現了統一新疆的大局面。

午門是歷史的見證:偉大統一的中華民族,是不會被征服的,也是不會被分裂的——中華民族會更加統一、更加強大、更加繁榮、更加昌盛。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