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講 午門鳳翔 一、午門雄姿

午門,坐北朝南,左右城牆向前伸出,平面呈「凹」字形。在高台之上,建有五座門樓——中為正樓,九間,重檐;東西各聳立闕閣兩座,相互對應。正樓如鳳身,闕閣如鳳翅,像鳳凰展翅,雄姿壯麗,所以又叫五鳳樓。

午門的功能是多元的,譬如:

(1)出入午門共有五個門洞,正面開有三個門洞。正面當中的正門,只有皇帝才能出入。皇后在大婚入宮時可以走一次。殿試考中鼎甲的狀元、榜眼、探花三人,出來時也可以走一次。其他如親王、宰相,妃嬪、公主,皇子、皇孫,達官、顯宦,都沒有這種待遇,只能走兩個側門。其他文武官員,只能走兩掖門——兩掖門開於兩側的基座,從正面看不見,但從背面可以看見。就是說,故宮午門的門洞,正面看是三個,背面看是五個。大家參觀故宮時,可以從正面和背面注意觀察一下。午門兩側掖門,平時不開,只有在大朝的日子才開——文官走東掖門、武官走西掖門。

(2)政務明朝參加御門聽政的官員,每日五更前在午門前集合,其他官員每月逢五日在午門前坐班;午門前、端門北的兩側朝房,有六部、六科官員在裡面辦公或值班。明代皇帝處罰大臣的「廷杖」多在午門前進行。

(3)禮儀朝廷重大賀禮,官員們要在午門望闕朝拜。遇皇帝舉行朝會或大祀,以及元旦(春節)、冬至、萬壽(皇帝生日)、大婚等重大節日,都要在午門陳設鹵簿儀仗。清代規定每年十月朔日(初一),在午門舉行頒發曆書儀式,稱為「頒朔禮」;明清兩代重大戰爭告捷,在午門舉行「獻俘禮」。

(4)外事朝鮮、安南(越南)、暹羅(泰國)、琉球等使臣進貢,禮品由禮部官員在午門前呈送給皇帝;皇帝給使臣的賞賜,也在午門前領受。事畢,使臣們還可以觀瞻午門,以領略皇朝的天威。

(5)防禦門,本來就有防禦的功能。午門除一般防禦功能之外,還有防禦水患的作用,如嘉靖三十三年(1554年)六月、萬曆三十五年(1607年)閏六月,北京大雨水,午門前水深一尺多,於是關上午門,防止積水漫入宮中。

(6)其他午門城樓兼做倉庫,如清代用於儲藏《滿文大藏經》的木刻經板等。臨時活動,如清初湯若望與楊光先就天文曆法爭持不下,詔令二人在午門前進行日影觀測,由大學士、尚書等驗看。午門前有時還是重要的皇家和民間的節慶娛樂場所。這裡講兩個故事。

第一個是元宵節的故事。永樂年間,明成祖朱棣下令在午門外扎「鰲山萬歲燈」,與民同樂。鰲,是傳說中海里的大龜,或大鱉。李白《猛虎行》詩曰:「巨鰲未斬海水動,魚龍奔走安得寧。」鰲山燈,古代元宵節一種巨大的燈景,就是把彩燈堆疊成一座山,像傳說中巨鰲的形狀,所以叫鰲山燈。《水滸傳》第三十三回:「且說這清風寨鎮上,居民商量放燈一事,準備慶賞元宵。科斂錢物,去土地大王廟前扎縛起一座小鰲山,上面結綵懸花,張掛五七百碗花燈。」這就是施耐庵對鰲山燈的形象描繪。永樂時的「鰲山萬歲燈」,就是將成千上萬盞彩燈,堆疊成山形,高十餘層,形狀像鰲山,用紅、黃、藍、白、綠、紫、青等各種彩色,結紮成燈,五彩繽紛,萬眾觀看,眼花繚亂。

除鰲山燈之外,還有音樂歌舞。午門前,數百伶官奏樂,百藝群工演出,氣氛熱烈,喧鬧異常。到二更時,永樂帝乘坐小轎,由乾清宮出來,到午門觀鰲山燈,皇后、妃嬪、太監及大臣們隨後,這時笙歌高奏,伎舞翩躚,燈火通明,花炮齊放,觀燈活動達到高潮。爾後,皇帝回宮,市民百姓,猶如潮水,四面八方,擁向午門,觀看鰲山燈火,共度元宵佳節。

據《皇明通紀》記載:「永樂十年(1412年)正月元宵,上賜百官宴,聽臣民赴午門外,觀鰲山三日。自是歲以為常。」就是說,從永樂十年開始,京城居民,元宵佳節,到午門前,觀看燈火,連續三天。當然,這裡說的午門,應當是明南京宮城的午門,但北京宮城建成啟用後,這一宮俗得到延續。然而到了清朝,老百姓是不能到午門觀燈的。燈節是北京城一年中的熱鬧節日,市民百姓,架松棚,綴彩縵,懸彩燈,放爆竹,放燈十晝夜。如今北京東城區「燈市口」,是市民買燈、觀燈的場所。燈市口的地名,就是由元宵節的燈市而來。

第二個是端午節的故事。端午節在午門也有活動。明朝人陸容記載:端午日,皇帝在午門外宴請百官,御賜食物粽子等糕點,還象徵性地賜兩杯酒。吃完粽子、喝完酒之後,品級低的官員退出,級別較高的文武大臣要陪駕去萬歲山(俗稱煤山)即景山,觀看武臣射柳。觀完射柳,皇帝還要陪母后到西苑(今中南海、北海),遊覽內湖,觀看龍船,燃放爆竹。(《菽園雜記》卷一)後來皇帝下令禁放花炮。正德帝開始罷百官端午宴會。嘉靖後期起,端午節的午門賜宴,就被取消了。

上面講了午門前的歡樂故事,下面講午門前的廷杖悲劇。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