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講 宮前氣象 三、正陽之門

大明門以南,就是內城正門——正陽門(初稱麗正門,俗稱前門)。永樂建北京時,正陽門就是京城的南大門。為了防禦蒙古入犯,正陽門修築了包括城樓、瓮城和箭樓在內的完整防禦體系。正陽門樓和箭樓,八國聯軍入侵北京時遭毀壞。有文記載:慈禧太后和光緒皇帝自西安返回北京時,在城台上扎彩牌樓以壯觀瞻。爾後進行重建改建,帶有西洋建築色彩。正陽門城樓居北,城台與承天門一樣高大,城樓兩層,整座城樓高達42米,是北京城門之最,守城者因此佔有居高臨下的優勢。城台南北上沿各有1.2米高的女牆,用來掩護守城士兵。城台正中只開一個門,門內還有千斤閘,從外部難以攻入。城樓高兩層,面寬七間,進深三間;樓頂為重檐歇山頂,灰瓦綠琉璃剪邊。正陽門箭樓居南,是明朝正統年間增建的。箭樓城台比城樓略矮,同樣只開一個門,而且門有兩重:前為千斤閘(今仍能看到閘板遺迹),上下開閉;後為鐵葉大門,左右對開。箭樓本身是一座磚砌的堡壘,上下共分四層,東、南、西三面開射窗,正面有52個,側面各有21個,射窗共有94個。城樓和箭樓之間由瓮城連通。敵兵一旦攻破箭樓門洞,守軍就可以關閉箭樓和城樓的大門,使敵兵進退不能,如同掉入瓮中;然後居高臨下,從四面八方合擊被圍之敵,是謂「瓮中捉鱉」。

總之,正陽門的設計,處處從軍事防禦著眼。正陽門的命運,也總是與兵事息息相連。這裡主要講明朝崇禎年間,李建泰在正陽門出征的史事。

李建泰,山西曲沃人,官至東閣大學士。崇禎十七年(1644年)正月,李自成軍隊進逼山西。崇禎帝臨朝嘆息說:「朕非亡國之君,事事皆亡國之象。祖宗櫛(zhì)風沐雨之天下,一朝失之,何面目見於地下!朕願督師親決一戰,身死沙場無所恨,但死不瞑目耳!」(《明史·李建泰傳》卷二百五十三)說完痛哭起來。李建泰見狀慨然說:「臣家曲沃,願意用家產充當軍餉,不用官家發錢,請求帶兵西征!」崇禎帝轉悲為喜,給李建泰陞官,讓他兼督師,賜給尚方寶劍,准許便宜行事,還按照他的意思派去了下屬。

同月二十六日,在正陽門舉行遣將禮,就是出征餞行儀式。快到正午,崇禎帝登上正陽門城樓。衛士東西對列,從午門一直排到正陽門外,雖十分壯觀,但虛張聲勢。皇帝賜宴餞行,親貴和文武大臣都要侍坐,鴻臚寺派人贊禮,御史負責糾儀,大漢將軍侍衛,可謂隆重之至。崇禎帝親自用金酒壺給李建泰倒了三杯酒,還賜他手敕,上書「代朕親征」。太監為他披紅簪花。宴畢,出征,崇禎帝目送很久才返駕回宮。大明朝的國運,崇禎帝的希望,都寄托在李建泰的一軍之上。

可是,李建泰出師不利,才走了幾里地,所坐的轎子忽然轎桿折斷,眾人都覺得這是不祥之兆。是日大風揚沙,占卜的卦辭說「不利行師」。這是怎樣一支「王師」呢?雖然李建泰調來了得意的下屬,甚至西洋人湯若望都隨軍出征,負責火攻水戰,但行軍到京南涿州,即逃散三千多人。不久「兵食並絀,所攜止五百人」。時李建泰軍驚聞老家曲沃陷落,家中資財散失一空,預期的糧餉打了水漂。他一急就病了,行動頓時慢下來,每天不過走三十里,手下士兵也紛紛逃散。走到廣宗,守城知縣一連三天不準李建泰入城,並問李建泰——

問:大軍不向敵,為何要進城?

答:軍隊沒糧食,進城要糧銀!

問:城裡沒有糧銀!

答:如不開門,我要攻城!

李建泰惱羞成怒,下令官兵攻城。城攻破後,殺死鄉紳,鞭笞知縣。堂堂宰輔重臣兼督師的李建泰,出京第一仗,竟然攻打自家縣城,竟然屠殺天朝庶民,竟然鞭笞自家知縣,完全違背出師初衷!

後來,李建泰率軍到了保定府,殘兵不過數百,請求入城。守城的同知邵宗元等不答應,李建泰就拿出頒賜的印信給他看。邵宗元說:「你獲得過天子的厚恩,皇上曾經親自登上正陽門,賜給你上方劍,還給你倒酒,跟你餞別。如今你不代皇上西征,卻要叩關避賊嗎?」一番話刺到了李建泰痛處,他大聲斥責邵宗元,還舉起尚方寶劍威脅他。堂堂尚方寶劍,出鞘頭一遭,竟指忠臣良將!幸好城上有人認識李建泰,這才放他進來,否則李建泰怕重演攻打廣宗的鬧劇。

不久保定城破,有人說李建泰拔劍自刎未遂被俘,有人說他主動出降,總之明朝大學士兼督師,一轉眼成了李闖王的人。是為李建泰第一叛——大明。後來,李自成敗走,李建泰搖身一變,成了大清朝的內翰林弘文院大學士。是為李建泰第二叛——大順。三年後,李建泰因「受贓」罷官回家。後在故明大同總兵姜瓖降清又叛清時,李建泰在家鄉曲沃與他遙相呼應。是為李建泰第三叛——大清。順治七年(1650年)李建泰兵敗被擒。這次清廷沒有寬容李建泰,而下令把李建泰殺掉。(《清世祖實錄》卷四十七)

崇禎帝生前未曾想到:他在正陽門城樓上為大學士李建泰的「三賜」——其一,賜書「代朕親征」,寄以重託,李建泰卻攻打自家城池、鞭撻自家臣民;其二,金壺賜酒,親為餞行,李建泰卻違背初衷,投降求生;其三,賜尚方寶劍,鼓勵殺敵,李建泰卻做了清朝的大學士!崇禎帝夢想的是,扶大廈之將傾,救江山於危殆;沒有想到的是,李建泰演出了一幕幕鬧劇,奏出了一曲曲哀歌。正陽門城樓上,歷史煙雲,已經消散。李建泰的「三叛」為後人所鑒戒。

總之,明清故宮之前,通過承天門(天安門)、大明門(大清門)和正陽門(前門),可以看出宮城的大氣象、大格局。北京確實是龍興之地、雄險之地、居中之地和帝王之都,確實有一條中軸線即子午線貫穿宮城、皇城、內城和外城。中軸線上宮城「前有三凸、後有三靠」,貫穿「中正安和」的理念,體現了中華傳統文化之魂。

人們登上宮城正門——午門,向南瞻望,端門展端正,天安門尚安泰,大明門崇國統,正陽門揚正氣;向北瞻望,太和門開太平,乾清門守清正,玄武門重武備,北安門要安定——中軸線即子午線上這九座大門,功能重要,意義非凡,格局恢弘,氣貫乾坤,我稱之為「天子九門」。「天子九門」,午門居中——午門發生過哪些歷史故事呢?

午門是歷史的見證:中國正直的士大夫有一股高尚精神,就是正氣,就是孟子所說的「浩然之氣」!這種浩然正氣,就是:堅持正心,敢於直諫,不怕廷杖;堅持正言,敢說真話,不怕羞辱;堅持正義,敢做實事,不怕邪惡;堅持正氣,敢犯天顏,不怕皇威——錚錚風骨,磊磊赤膽,三上奏疏,三遭廷杖,斯人雖死,正氣長存,正如文天祥所言:「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