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講 永樂遷都 三、白日噩夢

燕王朱棣登極稱帝,不僅遭到建文儒生的抵制,而且遭到建文官員的反抗。這突出反映在永樂帝的一場白日噩夢裡。

永樂皇帝的白日噩夢是怎麼回事呢?

一天,永樂皇帝在南京皇宮迷迷糊糊地做了個白日夢,夢見一個叫景清的人手持寶劍,繞著皇帝寶座跑,想要追殺他。他趕快退避,退得愈快、追得愈快,退得越慢、追得越慢。景清,這個人是大有來頭的。

景清何許人也?本姓耿,訛姓景,陝西真寧(今甘肅省慶陽市正寧縣山河鎮寨子村)人,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一甲第二名進士(榜眼)。建文帝曾派北平參議景清,從南京到北平,察看燕王府的行動。燕王宴請景清,見他言論明爽,舉止清雅,心中大加讚賞。景清公事後返回南京。燕王朱棣攻佔南京,奪取皇位後,委任景清,官復原職。景清卻「身在曹營心在漢」,八月十五早朝時,懷揣利刃,違制獨穿緋(大紅色)衣上朝。待朱棣下朝出殿門時,景清突然犯駕,揮起利刃,刺向皇帝(一說被搜出),被御前侍衛擒拿。永樂帝責問,景清答:「欲為故主報仇耳!」且高聲謾罵。永樂帝命敲掉他的牙,景清邊被敲牙,邊破口大罵,口中鮮血噴向朱棣的龍袍。朱棣氣急敗壞,下令將景清剝皮,楦上草,戴枷鎖系在長安門。後朱棣御駕經過長安門,系索忽斷,「皮草景清」,趨前數步,狀如犯駕。永樂帝大驚,命焚燒之。隨後,永樂帝白天睡覺,夢見景清圍繞御座追殺他。驚醒之後,嚇出一身冷汗,命誅其族,籍沒其鄉。(《明史紀事本末》卷十八)像胡閏之獄,「所籍數百家,號冤聲徹天。」(《明史·陳瑛傳》卷三百八)永樂帝覺得在南京殺人多、陰氣重,實非久留之地。他不願再以南京為都城,決意遷到自己的「龍興之地」北平。

禮部尚書李至剛等,遵照永樂皇帝的旨意,在永樂元年(1403年)正月十三日,就明朝遷都一事上奏:北平為皇上龍興之地,請立北平為京都。永樂帝制曰:「可。」(《明太宗實錄》卷十六)明朝決定遷都北平。

然而,朱棣決定遷都北京,僅僅是因為白天夢見景清犯駕嗎?僅僅是因為在南京殺人過多,陰氣太重嗎?其實如此重大決策,必有更為複雜的考量:

第一,北京是「龍興之地」,根基穩固。永樂帝認為,北平風水好,成全了他的皇帝夢,而南京有鬼魂犯駕,風水對自己不利。朱棣在北平經營20多年,基礎深厚,而南京則遍布前朝遺民,人心不穩,所以,還是回大本營北平為好。

第二,北京是雄險之區,位置重要。北京「北枕居庸,西峙太行,東連山海,南俯中原。沃壤千里,山川形勝,足以控四夷、制天下,誠帝王萬世之都也」。(《明太宗實錄》卷一百八十)當時的故元勢力,「控弦之士,不下百萬」,嚴重威脅明朝北方安全。都城設在北京,「天子守國門」,利於北邊防務。

第三,北京是居中之地,交通便利。古代交通不便,四方入貢,道里均勻,為聯通九州八方,都城位置宜居天下之中。盛明疆土,北到黑龍江入海口和庫頁島(今薩哈林島),南達曾母暗沙,北京的地理位置,約略南北居中。那時候沒有汽車、飛機、高鐵,交通主要靠陸運和水運——京杭大運河貫通海河、黃河、淮河、長江、錢塘江五條大江河,北京則為這條大運河的起點。

第四,北京是帝王之都,積澱豐厚。北京自遼南京、金中都,到元大都,作為帝都,已綿延400多年。北京歷史文化積澱豐厚,有大氣象,有帝王氣。

所以,永樂帝遷都北京,從當時或從後來看,都是正確、重大的決策。

從決意遷都北平,到正式定都北京,經過了18年。這是一個很長的過程:永樂元年(1403年),朱棣下詔以北平為北京;永樂四年(1406年)閏七月,朱棣詔建北京宮殿;永樂七年(1409年)以後,朱棣多次北巡,長期住在北京,而以太子朱高熾在南京監國。永樂十八年(1420年),北京宮殿建成。爾後,朱棣下詔:明年正月初一日,以北京為京師,正式遷都北京,舉行慶賀大典。

定都,對於一個政權、一個君王來說,是一件頭等大事。當年明太祖朱元璋成了氣候,要建立都城,在鳳陽、金陵(今南京)、開封、洛陽、西安、北平(今北京)之間猶豫不決。一天,他讓群臣寫詩表示自己的意見。儒士鄧伯言獻詩說:「鰲足立四極,鐘山一蟠龍。」(《七修類稿》卷十二)這詩契合了朱元璋定都金陵的意向。朱元璋在金鑾殿上拍案高聲朗讀這首詩,鄧伯言誤認為皇帝震怒,自己小命完了,當堂嚇得昏死,被抬出東華門時才蘇醒過來。

遷都,也同樣是驚心動魄的。歷來遷都,都極艱難,前朝經驗,歷歷在目。北魏孝文帝以爭戰為名,脅迫貴族從大同遷都洛陽;金海陵王也是毀掉上京(今哈爾濱市阿城區),逼迫貴族遷到中都(今北京);努爾哈赤從遼陽遷都瀋陽,八大貝勒反對,他獨自行動,諸貝勒們看老爺子走了,也只好跟著走。永樂遷都,既有雄才遠略的一面,也有被逼無奈的一面。直到明朝覆亡,黃宗羲等仍在議論,如果都城還在金陵,明朝就可能擺脫覆亡的命運。如果不是遷都北京,「天子守國門」,恐怕早在英宗朝「土木之變」時,明朝可能已丟掉北方的半壁江山。當然歷史是不能假設的。

從永樂十九年(1421年)正月初一開始,北京繼元大都之後,再次成為中國的政治中心。北京在元、明、清三代,是全中國的政治中心,而今又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首都。

永樂皇帝是一位雄才大略的君主。為什麼這樣說?他對中國歷史的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

第一,維護國家統一,鞏固北方邊境。

第二,派遣鄭和下西洋,完成人類航海史上的壯舉。

第三,編修《永樂大典》,為中華文化史上的盛事。

第四,營建都城北京,為人類增添了一份世界文化遺產。

朱棣和他的皇父朱元璋一樣,雖都有歷史大功績,但也有歷史大罪過——他們都漠視生命,特別是漠視士人生命,對於異己者,濫施淫威,殘暴屠殺。

我們在電視熒屏上,常能看到雄偉壯麗的紫禁城,看到巍峨壯觀的故宮三大殿,看到三大殿中建築等級最高、體量最大的太和殿(奉天殿)。我們把時間往前推590年。在大明永樂十九年(1421年)正月初一這一天,在北京,在中國,在亞洲,在世界,發生了一個歷史性的大事件:永樂皇帝身著龍袍,端坐在奉天殿(太和殿)的寶座上,接受百官朝賀,慶祝新年的到來,也慶祝新落成的皇宮——紫禁城宮殿正式啟用。奉天殿(太和殿)前,香煙繚繞,鞭鳴樂奏,文武百官,山呼萬歲。禮畢,舉行盛大宴會,招待文武百官及朝貢使臣。

從這一天開始,北京正式升格為明朝的都城,南京則成為陪都!

從這一天開始,大明皇宮正式登上歷史文化的舞台!

總之,永樂帝遷都北京,是驚天動地的壯舉,更是影響千秋的決策!

永樂帝詔建的北京城和北京皇宮,先定下一條中軸線。這條中軸線及坐落在中軸線上的皇宮,居於「天下之中」,有些什麼故事呢?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