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講 永樂遷都 一、燕王裝瘋

大明永樂十九年(1421年)正月初一,永樂皇帝身著龍袍,端坐在奉天殿(太和殿)的寶座上,接受百官朝賀,慶祝新年的到來,也慶祝新落成的皇宮——紫禁城宮殿正式啟用。從這一天開始,北京正式升格為明朝的都城,南京則成為陪都。從這一天開始,大明皇宮正式登上歷史文化的舞台!

永樂帝遷都北京,是驚天動地的壯舉,更是影響千秋的決策。

北京明清故宮,是中華文明的精粹,是人類文明的瑰寶,是現存最大的宮殿建築群,也是世界著名的文化遺產。

儒家經典《大學》說:「物有本末,事有終始。」要了解「大故宮」,先要從了解「永樂遷都」開始,而要了解「永樂遷都」,就要從「燕王裝瘋」說起。

堂堂燕王,為何裝瘋?事出有因,一一細講。

朱元璋起兵,推翻元朝,建立明朝,定都金陵(今南京),國號大明,年號洪武。同年,改大都為北平,取意北方平定、和平。金朝建都北京,稱中都,為北京正式建都的開始。元朝時北京稱為元大都。明初定都南京,大都改為北平。永樂元年(1403年),朱棣改北平為北京,此為北京這一地名的開始。民國時,北京曾改名為北平。1949年,北平又改稱北京,並沿用至今。他為江山永固,採取了一項「強枝幹、固根本」之策,就是分封子侄為王,分駐要地,加強地方,鞏固中央。朱元璋有26個兒子,除長子朱標留在南京,第9子朱杞和第26子朱楠早死外,其餘23個兒子都封為藩王,分駐各地。這裡特別要說的是燕王朱棣。

朱棣(1360—1424年)是明太祖朱元璋第4子,朱元璋稱帝時朱棣才8歲。他11歲被封為燕王,17歲娶開國元勛、大將軍徐達的長女徐氏為王妃,21歲帶領護衛軍官兵5770人離開南京,就藩北平。燕王府在故元大都皇太子居住的隆福宮,位置在今中南海。23歲時父皇選派高僧道衍(姚廣孝)和尚為燕王隨侍。

老子說:「福兮,禍之所伏。」風雲突變,禍臨王府。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朱元璋死。這時皇太子朱標已先死,朱標之子朱允炆(wén)以皇太孫嗣繼皇位,改年號為建文,史稱建文帝。朱允炆繼承皇位時22歲(時燕王朱棣39歲)。他生長在皇宮,少年聰穎,會念書,懂禮儀,很聽話,是個乖孩子,但他缺少社會經驗,更缺乏政治謀略。建文帝感覺到:威望不高,皇位不穩,擔心叔王權勢過大,威脅皇權,於是聽信兵部尚書齊泰、大臣黃子澄的話,削奪藩王,強化皇權。從哪兒動手呢?俗話說:「吃柿子先揀軟的捏。」他先懲治五王——以兵襲開封,將周王廢為庶人;轉過手來,又廢岷王;湘王膽小,「闔室自焚」;齊王被削,成為平民;代王被囚,高牆圈禁。對燕王朱棣,他也有所試探。本來,燕王府邸在元朝舊宮,規模自然比別的王府大,如今建文帝卻翻起老賬,指責燕王府邸「越分」。朱棣上書辯解說:「《祖訓錄·營繕》條雲,明言燕因元舊,非臣敢僭越也。」燕王朱棣打出皇父的「祖訓」,來回答皇侄建文帝的指責,算是躲過一劫,但他仍感覺到了政治風浪的險惡。為穩住朝廷,再圖良策,他心生一計——裝瘋!

梅蘭芳先生有一出著名的京劇《宇宙鋒》。這齣戲說的是秦趙高已嫁女兒艷容,二世胡亥欲納為嬪妃,趙高也獻女逢迎。一邊是君命,一邊是父命,趙艷容急中生智,金殿裝瘋,逃過一劫。這齣戲又叫「金殿裝瘋」。燕王演出的舞台不在金殿,而在王府,簡直就是一出「王府裝瘋」的政治滑稽劇。事情是這樣的:朝廷從南京派官,前來北平察看燕王朱棣的動靜。一到燕王府,接待的不再是從前那位堂堂威武的燕王,而是一個瘋瘋癲癲的狂人朱棣。北平三伏,揮汗如雨,可是燕王身上穿著破棉襖,圍著火爐,蓬頭散發,哆里哆嗦,嘴裡大喊:「冷啊,冷啊!」他理智紊亂,滿口胡言。使者一見,扭頭就走,回南京報告說:燕王瘋了,不足為患!但有的大臣不信,認為朱棣是裝瘋。於是朝廷派官到燕王處再探。這次,燕王乾脆把戲演到了廳堂之外,在大街上呼喊亂走,搶奪酒食,狂言亂語,躺在泥地,滿臉污垢。使臣回到南京報告說:燕王真的是瘋了!這下朝廷不再懷疑,暫時對燕王放鬆了警惕。透過燕王的「王府裝瘋」,可以看出朱棣是一位胸藏大智慧、大謀略的政治家,可謂能屈能伸、大智若愚。相比之下,年輕氣盛的建文帝卻根本不是這位皇叔燕王朱棣的政治對手。

朝廷使臣走後,朱棣回到王府,找來道衍,共同謀劃。

道衍(1335—1418年),俗名姚廣孝,江蘇長洲(今蘇州市相城區陽澄湖鎮)人。他14歲出家,修禪理,悟性高,通儒道,諳韜略,習兵法,工詩畫,受朱元璋指派,侍隨燕王朱棣。燕王同道衍共同謀劃舉兵大事,但事關天機,屬絕對機密,需要彼此試探,以明隱秘心意。《長安客話》記載了一個故事:一天特冷,道衍陪燕王吃飯。酒席之間,二人對話——

朱棣說:「天寒地凍,水無一點不成氷!」

道衍答:「國亂民愁,王不出頭誰作主!」

朱棣話的字面意思是:雖然天寒地凍,但是「水」字缺一「點」,就不成「氷」(冰)字——「氷」與「兵」諧音,言外之意,就是「起兵如何」?

道衍話的字面意思是:國家混亂、庶民愁苦,此時「王」字的一豎若不出頭(加一點),怎麼能成為「主」字呢!這分明是鼓勵燕王朱棣起兵「出頭」,做天下之「主」。

對坐飲茶,經過試探,兩人所想,暗自合掌。於是,秘室策劃,剋期起兵。燕王起兵之時,狂風暴雨,房瓦墜地。朱棣大驚,臉色驟變。道衍說:大吉祥啊!飛龍在天,從以風雨;灰瓦墜地,將換黃瓦。(《明史·姚廣孝傳》卷一百四十五)燕王轉驚為喜,師向南京,征戰四年,奪取帝位。這裡插敘道衍後來的故事。論功行賞,重獎道衍:賜蓄髮,道衍堅辭,是為一;賜府第,道衍堅辭,是為二;賜土地,道衍堅辭,是為三;賜美女,道衍堅辭,是為四;賜金銀,道衍堅辭,是為五;賜高官,道衍堅辭,是為六;賜厚祿,道衍堅辭,是為七;賜爵位,道衍堅辭,是為八。道衍和尚八拒永樂皇帝的賞賜,只請求到大慶壽寺(在今西長安街路北,後稱雙塔寺)青燈一盞,念經修行。道衍上朝時穿官服,退朝後披袈裟。道衍和尚文足以安邦,武足以定國,他的確高明:奪天下時獨居首功,治天下時全身而退,知進知退,知行知止,胸懷大格局,心藏大智慧!

回過頭來,還說朱棣。朱棣挑戰皇位,事關江山社稷,更要爭取民心。他借用漢朝「清君側、誅晁錯」的歷史經驗,打出「靖難」的旗號,就是宣稱國家有難,奸臣齊泰、黃子澄之流當道,所以要帶兵來拯救國難、靖安社稷。建文元年(1399年),燕王朱棣在北平起兵,時年40歲。靖難之役,血戰四年,慘烈非常。最後,朱棣率軍攻入南京,以武力從侄子手中奪取皇位,成為大明朝的第三任皇帝。據《明實錄》載,建文帝於城破後自焚而死,一說由地道出逃,出家為僧,還有說流亡海外,成為歷史疑案。

朱棣坐上皇位,要把這個特大喜訊昭告天下。但是,事物有陽,必定有陰。順利的事情,總有不順利的一面。永樂帝滿心高興,卻惹來一場「血色詔書」風波。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