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九章 決戰黃土地

華北精銳雄師挺進大西北。鉗馬打胡,西北我軍欲各個擊破。專打老冤家,彭德懷敢一口吃掉胡宗南5個軍。3個軍陷入包圍圈,胡宗南手下眾將竟無一人知曉。扶眉大捷,西北戰局的轉折之戰。馬家軍全線後撤,彭德懷決戰平涼計畫落空。

1949年夏季,隨著華北野戰軍十八、十九兩兵團跨過黃河,沉睡了億萬年的黃土高原,被催人奮進的進軍腳步聲震醒了,在隆隆的槍炮聲中顫動。

1949年夏,我第一野戰軍在彭德懷司令員兼政委指揮下,取得了陝中戰役粉碎胡馬聯合反撲西安企圖的勝利後,胡馬集團迫不得已,全線後撤,在關中地區擺成了一個「啞鈴」形陣式,企圖再與我軍一決高低。

「啞鈴」的南端是胡宗南集團主力和隴南兵團。位於扶風以南、渭河以北的隴海鐵路兩側為李振的十八兵團,該兵團以4個軍置於渭河以南的眉縣、啞柏鎮地區。隴南兵團王治岐軍緊靠十八兵團,位於武功至扶風一線。另外,在西安以南至寶雞對面的秦嶺北麓的要塞地區約有敵2 個軍防守。總兵力約7萬餘人,由第五兵團司令兼寶雞指揮所主任裴昌會統一指揮。

「啞鈴」北端是兩馬集團,在西安以北的分縣、長武地區是馬步芳的隴東兵團的八十二軍、一二九軍,由馬步芳之子馬繼援統領。

緊靠隴東兵團西側的是馬鴻逵援陝兵團的十一軍、一二八軍,由馬鴻逵之子統領。這兩股敵人雖然兇狠殘暴,未遭我軍致命的打擊,但其保存實力的思想嚴重,與南線的胡宗南集團同床異夢。

1949年7月6日,第一野戰軍在古城咸陽召開了前委會議。參加會議的有野戰軍、各兵團主要領導,還有各軍軍長、政委。

此時正值盛夏,熱浪滾滾,與會者身上都濕漉漉的。

在這次會議之前,彭德懷就多次和西柏坡交換過意見,決定進行扶(風)眉(縣)戰役,先把胡宗南的主力消滅掉。

會上,彭德懷不住地抹腦門上的汗。他分析道:「華北兩個兵團來到西北後,第一野戰軍兵力增加到12個軍35個師,共34萬人,與胡、馬三軍總兵力相比,數量差不多。而我軍兵力可集中使用,敵人分散在西北各地,集中於我軍下面的敵軍主力,只有15萬人。因此,我認為西北戰場決戰的條件已經成熟!」

彭德懷端起杯子,「咕咚咕咚」灌了幾口,繼續說:「我軍在西北戰場上只佔相對優勢,胡宗南雖然大勢已去,但仍要作困獸之鬥。而青、寧二馬還沒有遭到我沉重打擊,尤其是青馬戰鬥力還較強。因此,要把胡、馬兩個集團主力殲滅於一役是困難的,必須把他們分割開來,區別先後,集中力量,各個殲滅。」

話音一頓,彭德懷思考了一下,接著說:「雖然現在胡、馬擺開了聯合作戰的架式,但胡、馬之間,兩馬之間,長期以來存在著很深的矛盾,互存戒心,貌會神離,在聯合作戰中,都企圖保存自己,犧牲對方,有意拉開一定距離,有利就撈一把,不利時就跑,誰受攻擊誰倒霉,誰也不會拿自己的老本錢去援救對方。」

「那麼,」彭德懷加重了語氣,「是鉗馬打胡、先胡後馬,還是鉗胡打馬、先馬後胡呢?這是我們將要進行戰役的首要問題,它是能否正確選定戰役目標,使整個戰役順利發展的關鍵。」

事實上,是鉗馬打胡,還是鉗胡打馬,中央和彭德懷是有一些不同看法的。早在陝中戰役後,毛主席和彭德懷就開始考慮西北戰場我軍下步行動,多次互致電文協商。6月26日,毛主席致電彭總:馬匪各部業已準備向分、長(即分縣、長武)撤退,胡匪各部勢必同時向寶、鳳(即寶雞、鳳翔)撤退,決不會再前進了,也不會保守不退。在此情況下,你們應當集中王、周兩兵團(即王震一兵團、周士第十八兵團)全力及許兵團(即許光達二兵團)主力取迅速手段,包圍胡匪四五個軍,並以重兵繞至敵後,斷其退路,然後殲滅之。許兵團留下必要兵力監視兩馬,以待楊兵團(即楊得志十九兵團)趕到接替……

從電文看,毛主席當時主要考慮兩個問題:

其一,西北我軍自十八、十九兵團入陝後,兵力大增,達36萬人。而胡宗南集團與兩馬兵團在關中地區總兵力約15萬餘人。關中地區敵我兵力對比為1比2.4 ,我不佔絕對優勢。因此,不能分兵以對,而應集中力量各個殲滅胡、馬集團。在此殲敵方針下,我獲勝把握性更大。我若以四分之一兵力用於鉗制,以四分之三兵力用於攻擊,則打胡敵我兵力對比為1比5,打馬敵我兵對比為1比4。集中優勢兵力各個殲滅敵人,歷來是毛主席所強調的,在西北戰場上自然也不例外。

其二,毛澤東主要是從戰略全局和西北戰局,提出了「牽馬打胡、先胡後馬」的作戰方針。這一方針基本立足點是:西北我軍全面進攻的重點是在西北而不是西南,首殲胡宗南主力於關中地區後,可以基本上消除胡宗南集團對我向西北爾後作戰的威脅。再以賀龍率十八兵團,尾追胡宗南集團殘部入川,會同二野將其殲滅在四川。西北我軍可以騰出手來,以3個兵團無所顧慮地向大西北進軍,徹底消滅兩馬集團和西北殘餘敵軍。至於胡宗南,雖系蔣介石嫡系主力,但已先後被我軍殲滅20萬人,戰鬥力大為削弱,不足以對我構成重大威脅,可以速戰速決。

彭德懷接到毛主席電報後,反覆權衡,考慮再三,於當日向軍委回電,就打擊目標問題提出了兩個建議:

1.如兩馬集結乾縣、永壽、分縣、常寧鎮地區,則以十九兵團鉗制寶雞、扶風、眉縣地區之敵,以第一、第二、第十九兵團聚殲兩馬主力。

2.如兩馬遠撤長武、平涼、則以十九兵團鉗制兩馬,集中第一、第二、第十八兵團圍殲胡宗南部及王治岐部,爾後乘勝南下漢中、廣元。

顯然,彭德懷是將以「鉗胡打馬、先馬後胡」作為第一方案的。作為我軍戰史上一位叱吒風雲的軍事家,他這麼認為自然也有他的考慮,這主要是從西北戰場實際情況為立足點的。

西北戰場的關鍵是兩馬集團,解決了兩馬集團,即可基本安定西北,加速解放大西北的進程。青、寧兩馬遠離自己老巢,人生地疏,供應線長,而我軍則背靠特產豐富、人口稠密的關中平原,在戰場條件上比讓兩馬逃回老巢再打更為有利。同時,兩馬素有不合,指揮上各成體系,有利於我各個擊破。

第二天,也就是6月27日,中央複電指出:如青、寧兩馬只作小的撤退,位於乾、永、常寧地區,而不是向長、涇、涼作大撤退則先打兩馬,後打胡、王計畫是正確的,但打兩馬比打胡、王費力,要準備付出數萬人的犧牲以期全殲兩馬或殲其主力,即可基本上解決西北問題。如兩馬作大的撤退,則以執行第二方案為好。

對彭總在第2方案中提出的南下漢中計畫,中央軍委電報中強調指出:「為使偽政府放心遷往重慶,而不是遷往台灣……,及使胡匪不致早日入川起見,你們暫擬不宜去占漢中,讓漢中留在胡匪手中幾個月較為有利。」

6月下旬,情況又發生變化,兩馬集團主力繼續後撤,已退入麟游山區,並且兵力分散。怎麼辦?是鉗馬打胡、先胡後馬,還是鉗胡打馬、先馬後胡,這一問題再次擺到彭總面前,這兩個方案,中央軍委都予以同意,最後決斷權現在就在西北我軍最高統帥彭德懷手裡。

彭德懷陷入沉思。

鉗胡打馬、先馬後胡會出現什麼情況呢?現在兩馬不斷後撤,將部隊拉開配置在寬大正面上,但為踐胡、馬之約,暫不會遠撤平涼。兩馬集團配置雖便於我軍穿插分割,各個殲滅,但也有不利一面:我若以3個兵團正面進攻,敵必節節抵抗,這種平推打法對我全殲速決兩馬集團極為不利,我若以兩翼迂迴包抄,因正面寬大運動距離遠,易被敵發現,也不易全殲速決。在這種情況下,如我軍追擊兩馬,胡宗南集團的行動有幾種可能:一是全力援馬,對我翼側、後方襲擊,與兩馬協同作戰;二是伺機進擾西安,企圖「圍魏救趙」;三是退據漢中,保存實力。這幾種可能無論出現那種,都對我下步作戰不利。如打馬不能全殲,再掉頭打胡,這時胡宗南集團更不敢與我決戰。我軍南下追擊,會使兩馬獲得喘息機會再次進擾陝中。加上打馬比打胡費力,我十八、十九兵團倉猝應戰強敵,準備不足,是兵家大忌。

反覆權衡,彭德懷自己推翻了自己的第一方案。他知道胡宗南錯誤斷定我軍難以一口吃掉他5個軍,將5個軍夾渭河成集團配置,這種部署有致命弱點,那就是沒有戰役預備隊。留在秦嶺和寶雞的少數兵力只能起堅守作用,如扶眉之敵被我包圍,敵無兵可援。而且胡宗南以3個軍在渭河以北,2個軍在渭河以南,而其又無大型渡河設備,遭我軍攻擊時,南北隔河之敵無法相互支援;其次,雖然胡、馬聯合作戰,可南北策應,然而胡、馬之間間隙很大,我軍可以從容從其接合部迂迴胡宗南集團側後,切斷敵人退路;第三,陝中戰役中,兩馬集團遭我打擊,埋怨胡宗南行動遲緩,不作配合。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