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章 風雨雄師

大同、集寧,煮熟的鴨子飛了,主帥聶榮臻痛感我軍經驗不足。蔣介石政治上略施小計,一向頗有主見的傅作義立刻拔寨增援。驕狂的南京報紙、電台發表致毛澤東公開信,公然挑戰!毛澤東要求華北我軍打大的殲滅戰。正太破擊出奇聞,華北我軍打閻錫山卻打出了日本兵。曲終人未散,正太大捷實現華北我軍大轉折。

如同中國人民解放軍其它幾支英勇的部隊一樣,華北野戰軍也是在解放戰爭的隆隆炮火中成長、壯大起來的。從抗日戰場走上解放戰爭的疆場,他們也經歷過戰爭的波折坎坷,品嘗過戰鬥失利的苦澀。

重慶的談判桌上,毛澤東面對蔣介石,坦然承認:「現在打,我們打不過你們,但我們可以用對付日本人的辦法對付你們。」

戰爭,畢竟是雙方實力的較量。直言不諱的毛澤東,似乎比恃強驕縱的蔣介石看得更遠,更充滿自信,但毛澤東清楚,戰爭初期部分戰場部分戰鬥的失利在所難免。

軍史記載著,解放戰爭的第一仗,首先在華北打響。這一仗是由賀龍任司令員的晉綏軍區和聶榮臻任司令員兼政委的晉察冀軍區聯合作戰的。遺憾的是,華北我軍的一員名將、門出黃埔軍校的徐向前當時正生病住院,沒能參加對這一仗的指揮。

戰爭史上,第一仗歷來難打。但聶榮臻和賀龍指揮的晉察冀軍區和晉綏軍區聯合作戰的第一仗並不難。1946年7月上旬至8月中旬,我軍果斷地發起晉北戰役首戰告捷,華北我軍一戰殲敵8000多人,把戰略要地大同之敵孤立起來了。晉北高原,聶榮臻並未滿足己到手的勝利。根據中央軍委的指示,他又提出了發起大同、集寧戰役的設想。

8月2日,晉察冀軍區和晉綏軍區在山西陽高舉行聯席作戰會議。聶榮臻司令員從河北張家口趕到山西陽高,出席這次聯合作戰會議。劉瀾濤、楊成武、陳正湘、鄭維山、胡耀邦等當時我軍在華北的軍政首長也出席了會議。

大同是我國著名的煤都,平綏、同蒲兩鐵路的交匯點,城西北山嶽拔起,蜿蜒至城東,山嶽像一把圈椅似的把大同拱衛起來。城東有一條護城河,四季流水不斷。從軍事上說,大同易守難攻,歷來為兵家必爭之地。國民黨軍把大同當作「鞏固華北、屏障綏寧,呼應熱察、支撐太原」的戰略要地。

作戰會上,一聽說要舉行大同、集寧戰役,與會眾將熱情很高,你一言我一語地議論起來。

「敵人在大同經營多年,工事複雜堅固,城垣和周圍的據點都築有明暗堡壘,戰役發起前,一定要把敵人的工事搞清楚。」

「別看大同及其外圍有近2000敵人,都是些七拼八湊的部隊,成分複雜,戰鬥力不強,我們不能把它想像得那麼難啃。」

「兩個軍區聯合作戰,關鍵是要配合好。」

會議展開了充分的討論。但從眾將的發言中也能明顯地感到有些戰將的輕敵。最後,主持會議的聶榮臻司令員站起來說:「這次作戰,根據中央軍委的指示,還是由晉綏軍區張宗遜副司令員和晉察冀野戰軍羅瑞卿副政委組成大同前線指揮部,統一指揮兩個軍區的主力部隊和地方部隊。現在已有6個旅的兵力和一些地方部隊集結完畢,我們準備用10天左右的時間殲滅大同外圍的敵人,完成攻城準備,爾後用半個月至20天的時間攻下大同。」

聶榮臻還特彆強調:「大同這個城市,閻錫山和傅作義都很重視。中央軍委特意來電指出,攻打大同必須精心計畫,充分準備,同時要注意傅作義部隊的增援。」

陽高會議後,大同前線指揮部正式成立。由張宗遜任司令員,羅瑞卿任政治委員,統一指揮晉察冀軍區和晉綏軍區的主力及地方部隊各一部共30個團的兵力,奪取大同。會後,聶榮臻打馬返回張家口。

7月31日,進攻大同的外圍戰鬥打響了。

第一階段戰事還算順利。經過5天激戰,我軍殲敵2000多人,肅清了外圍,這是一個很好的開端。勝利面前,有的部隊甚至提出「進大同,吃月餅」的口號,準備攻城。但關鍵時刻,蔣介石耍了一個小小的花招,使力量對比的天平發生了重大變化。

南京。蔣介石捨不得大同這個戰略要點。我軍圍攻大同時,蔣介石多次催促傅作義發兵增援,傅作義卻遲遲不動。大同是閻錫山管轄的地域,傅作義豈肯為圓滑的「閻老西」做嫁衣。一名幕僚見蔣介石為此苦惱,就獻計說:「總裁,傅作義並非不肯用兵,而是不想同閻錫山打交道。如果把屬於閻錫山第二戰區的大同劃歸博作義的第十二戰區管轄,傅作義就不會不調兵了。」

蔣介石聽了,臉上不為所動,心裡卻暗暗叫好。他立刻簽發一道命令,大戰之中的關鍵時刻把大同劃歸傅作義管轄。

蔣介石這一手立竿見影。傅作義接到命令,馬上命令自己賴於起家的王牌嫡系部隊三十五軍3萬多人分南、中、北三路傾巢東犯,經過集寧南援大同。面對突變的形勢,羅瑞卿、張宗遜等大同前指將領根據敵情變化,決定先消滅增援的敵人,然後攻取大同。

9月7日,敵人從卓資向集寧進犯,我軍以3個旅守城,主力部隊5個旅集結在集寧以南,擬乘敵人進攻集寧時突擊其側背。但是,由於我軍偵察不細,通訊聯絡不順暢,沒發現敵暫編第一一七師、第十七師、新編第三十一師從鐵路北面秘密東進,在集寧西北集結。當發現這股敵人時,指揮部急忙把主力部隊的5個旅調往集寧,決心首先消滅敵增援部隊,然後轉移兵力攻取大同。

塞外9月,夜晚已經結冰了。華北我軍身穿單衣的戰士們不畏風寒,從四面八方奔往集寧。10日,敵人秘密東進的3個師在空軍的配合下,從西北兩面向集寧外圍我軍發起攻擊,雖然一度攻佔我卧龍山、南營房等地,但隨著我軍及時地調整部署,這股敵人最終陷入我四面包圍之中。經過一天兩夜激戰,敵被殲5000多人,西退的道路被切斷,電台被我軍炮火打壞,陷入了走投無路、呼救無門的絕境。

戰機悄然降臨。這種導致全局勝負的戰機十分寶貴卻也稍縱即逝。這時候,如果我軍一鼓作氣,不但能全殲這股敵人,集寧也能順利攻克。但是,初上解放戰場的我軍似乎還缺乏大規模整體作戰的經驗。關鍵時刻,我軍大同前指沒有完全掌握集寧敵人的情況。一天沒有組織連續進攻,卻轉兵西進,去圍殲來援的敵第一零一師。這就給敵新編第三十一師、暫編第十六師及第一一七師殘部以喘息和整頓的機會。

12日,援敵在空軍配合下攻入集寧城內,我軍就難以殲滅集寧之敵了。

面對形勢,我軍前線指揮員冷靜決定,13日晚撤出集寧。

到手的勝利失之交臂,令人十分遺憾。聶榮臻聞此消息,痛感我軍經驗不足,良久不語。

集寧一戰失利,大同也不宜再攻了。

大同、集寧一戰,對晉察冀和晉綏軍區都帶有初戰的性質。在一個半月的轉戰中,我軍殲敵1.2萬人,但未能達到攻城、打援的預定目的。

大同、集寧戰役,華北我軍雖未能達到預定目的,但算不上失敗。可此戰卻促成了南京國民黨的一場鬧劇。也許是為了鼓勁打氣,也許是為了向世界證明些什麼,南京的國民黨報紙、電台對這次戰鬥大肆渲染,甚至不可一世地發表了致毛澤東的公開信。信中稱:「被包圍被擊潰被消滅的不是國軍,而是你們自誇的所謂參加『二萬五千里長征』的賀龍所部、聶榮臻所部……的全部主力。」

戰後,國民黨第十二戰區司令長官傅作義客觀地說:「集寧會戰,按當時的情形,我們是相當的危險,很有失敗的可能。最後能得到勝利,我認為是一個僥倖。……第一零一師參加戰鬥之後,共產黨犯了一個錯誤,就是在12日晚上,他沒有去攻擊新編第三十一師,而去全力打第一零一師,這是共產黨失敗的原因。如果那天晚上,去攻新編第三十一師,我們的情況就相當危險了。」

晉察冀軍區的指戰員從敵人的廣播中聽到這封信時,人人怒火中燒,憤慨之極!

戰後不久,朱德總司令拿著這封信對一位部隊領導同志說:「向連以上幹部宣讀,這叫激將法。人家罵我們經過二萬五千里長征也不過如此。」這封信後來在《解放日報》上登出來了,許多同志看了這封信,激憤地流下了眼淚。吃一塹氏一智。

聶榮臻在晉察冀中央局幹部大會上總結這次戰鬥時,一方面看到了戰鬥失利以後的不利局面,認為「必須在戰略上重新部署,集結兵力,尋求機動,找機會打敵人,才能改變對我不利的形勢」:「西線戰役沒有取得決定性勝利,今後當檢討其經驗教訓。還要估計到我們的困難也可能增大,要準備克服困難,戰勝敵人」。另一方面也要求大家樹立必勝的信念,「我們絕不要悲觀,也不可驕傲。有些同志滿腔希望打下大同,大同沒有拿下就有些失望。但必須認識形勢發展的曲折性,就是解放了大同也還可能撤出。這次沒打好,取得了經驗教訓,今後就會打好。對於有些因為目前形勢引起的波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