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篇 勁旅威名天下知:四野各縱隊(軍)寫真 第十二章 蛟龍出世便興風

——東野七縱、八縱、九縱、十縱(第四十四、四十五、四十六、四十七軍)

七縱:鄧華帶出的主力軍。八縱:黃永勝遼西三戰三捷,深得林彪信任。九縱:詹才芳愈戰愈勇,為遼瀋戰役劃句號。十縱:梁興初黑山惡戰「王牌軍」。

1947年春季之後,東北我軍逐漸轉入戰略反攻。夏季攻勢後,為適應大規模作戰的需要,繼組建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第六縱隊之後,東北民主聯軍於8月份又組建了第二批野戰縱隊——第七、第八、第九、第十縱隊。

這四個縱隊,後來依次發展成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四十四、第四十五、第四十六、第四十七軍。

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四十四軍的前身是東北野戰軍第七縱隊。第七縱組建得較晚,是1947年8月,由遼吉軍區地方部隊升編為主力部隊的。司令員鄧華,政治委員陶鑄。

1945年10月下旬,林彪、蕭勁光、江華、鄧華、李天佑等高級黨政領導人,奉中央之命轉赴東北。林彪被任命為東北人民自治軍司令員,鄧華出任遼寧省保安副司令兼瀋陽市衛戍司令。

12月,鄧華、陶鑄帶遼寧保安司令部部分人員組建遼西軍區,鄧、陶分任司令員和政委。然而鄧華出關時並未帶一兵一卒。於是,中共中央東北局和東北人民自治軍指示鄧華:以若干老部隊為基礎,迅速組建保安部隊和衛戍部隊。

鄧華很快就組建起了保安旅第一旅。旅長馬仁興,政治委員鄧東哲。下轄四個團,第一、第二團分別由冀熱遼軍區第十五團和第十六團改編成;第三、第四團則由晉綏軍區直屬第三十二團擴編而成。又將由關內幾個解放區進入遼寧北部和吉林西部等地區的部分部隊,擴編為地方武裝團隊。這些旅、團在西滿軍區領導下,開闢遼北、吉西根據地,建立人民政權。鄧華深知大戰在即,狠抓部隊整訓,隨時準備投入對國民黨軍的作戰。

1946年6月,遼西軍區接受吉江軍區一部分,改稱遼吉軍區,鄧華任司令員。1947年1月,遼吉軍區地方團隊又組建成立了保安第二旅。隨後,鄧華指揮保一旅、保二旅及騎兵支隊、沈北支隊等部,冒著零下30度的嚴寒,連續進行了四次較大的攻堅戰和阻擊戰。其中開魯攻堅戰,殲敵一個團;通遼攻堅戰,殲敵兩個營。三個月總計殲敵4600餘人。

1947年4月,遼吉軍區保安第一、第二旅和西滿軍區獨立師。依次改稱西滿軍區獨立第一、第二、第三師,統歸鄧華指揮,因此亦稱鄧華縱隊。縱隊政治委員由陶鑄兼任,副政治委員為吳富善,參謀長為高體乾,政治部主任為袁昇平。遼吉縱隊雖然仍屬遼吉軍區建制,但在作戰時隨時聽從東北民主聯軍總部調遣,因此已經具有野戰軍的性質。5月中旬至6月初,遼吉縱隊三個獨立師在東北夏季攻勢中,先後攻克玻璃山、雙山、榆樹台等地,總計殲敵三個營及一個團直屬隊。

1947年6月中旬,遼吉縱隊奉命參加第一次四平攻堅戰。而在此之前,遼吉縱隊的前身部隊已經先後參加過解放四平、四平保衛戰,此次已是三戰四平了。在這次四平攻堅戰中,遼吉縱隊與第一縱隊的一師、二師從西南實施主要突破,一縱三師從東面作輔助攻擊,六縱十七師則作為預備隊配置在四平東南。

當時,東總估計四平守敵只有不到1.8萬人左右。鄧華雖然只是一支參戰部隊的指揮員,但他對於四平作戰的全局,卻作了認真地考慮。他通過抓俘虜、潛入敵區偵察等手段多方獲取情報,並對其加以分析、綜合和計算後,認為敵守軍在3萬人以上。為此,他自己單獨署名向東野總部提出了,加強攻堅兵力確保攻堅作戰的勝利的建議。

但是東野總部卻未採納,直到戰鬥打成膠著狀態時,才將打援的六縱十六師和十八師調來,接替嚴重減員的一縱第一師和第二師的戰線。之後,東總又將遼吉縱隊的兩個師和六縱十六師南移,以增加打援力量,使得攻城兵力愈顯不足。

四平攻堅戰打得異常殘酷和慘烈。19日,在戰鬥最激烈時,鄧華不顧第一師師長馬仁興和政委鄧東哲的勸說,親臨該師戰鬥前沿氣象台陣地指揮戰鬥。氣象台位於市內中央公園以西、中正路以北,不遠處就是敵核心守備區——陳明仁第七十一軍軍部大樓。

由於已經連續五六個通宵未能合眼,鄧華此時雙眼通紅,聲音嘶啞,他向馬仁興斬釘截鐵地命令道:「不惜一切代價,也要拿下軍部大樓!」

敵軍部大樓雖被我拿下,最後陳明仁也被我包圍在市東北油化廠,並已準備好了手槍隨時準備自殺,但可惜到最後,由於我軍攻城兵力不足,在國民黨軍十個正規師的增援下,不得不撤出四平。眼看到手的勝利也被迫放棄了。

這就是著名的第一次四平攻堅戰。此役,獨立第一師師長馬仁興也不幸犧牲。我軍總傷亡至少1.3萬餘人。四平攻堅失利,是東北解放戰爭中少有的挫折。但這個挫折並非不可避免的。80年代,當時的遼吉縱隊參謀長、後任軍事科學院副院長的高體乾,曾撰文專論四平攻堅戰失利的原因。他指出,一是輕敵,二是未能集中兵力,最後寫道:「如果當時按照鄧華同志的意見辦,把第六縱隊調來,用三個縱隊從南面和西北及東面同時攻擊,迅速全面殲滅四平之敵是有把握的。」

1947年8月,遼吉縱隊在吉林雙遼縣奉命改編為東北民主聯軍第七縱隊,正式上升為主力部隊。鄧華任司令員,陶鑄兼任政治委員,賀晉年任副司令員,吳富善任副政治委員,高體乾任參謀長,袁昇平任政治部主任。第一、第二、第三三個獨立師,依次改稱為該縱第十九、第二十、第二十一師。全縱隊2.1萬餘人。

9月27日,東北民主聯軍總部命令鄧華率領七縱,挺進到新民——黑山和巨流河——新立屯一線,擔負破壞北寧鐵路和阻止國民黨新六軍北返的任務。任務是明確的,鄧華堅決執行,但又不是機械地執行。

他在縱隊黨委會上提出:「我們到新民以西去執行破路並截擊新六軍北返任務,必須越過法庫、彰武。如果一旦與敵『五大王牌』之一的新六軍打起來,戰鬥必然是非常激烈的。到時法庫、彰武之敵再從背後打過來,我們就將三面受敵。退一步講,即使這兩處敵人不敢出來,對我們的後方補給線也會構成極大的威脅。所以,為了掌握戰場主動權,我認為應當考慮首先把法庫、彰武拿下來。以徹底解除後顧之憂。」

參謀長高體乾和政治部主任袁昇平完全同意鄧華的意見。但縱隊副司令員賀晉年和副政委吳富善卻有顧慮:一是擔心法庫能否確保拿下;二是總部沒有下達攻佔法庫、彰武的任務,若一旦因打此二敵延誤了阻擊新六軍的任務,豈不要犯下拒不執行命令的錯誤。

鄧華卻非常自信地解釋道:「林總我知道,只要打了勝仗就行了。再執行命令,打不了勝仗也不行。」

統一認識後,鄧華決定對法庫採取奔襲的辦法,以奇制勝。第二十一師在第三軍分區獨立團的配屬下,一晝夜強行軍180里,於10月1日拂曉前突然包圍了法庫。尚未起床的守軍猝不及防,戰鬥不到一個小時便告結束。法庫守軍第一七七師全部被殲,敵我傷亡比例還不到11比1。果然,林彪不僅沒批評,反而當即簽發了嘉獎令,表彰七縱機動靈活,迅速奪取法庫,全殲守敵的勝利。

打下法庫後,鄧華髮現新六軍仍毫無沿北寧線北返跡象,遂又當即決定以第十九、第二十一師進一步擴大戰果,同時作好一旦發現新六軍北返予以阻擊的準備。

10月7日,第十九師又攻下彰武,殲滅敵暫編第五十七師第一九六團千餘人。緊接著,第二十一師在第十九師一個團的配屬下,又採取強行軍奔襲手法,於10月10日再下新立屯,全殲守敵暫編第五十七師師部及兩個團,共計3500餘人,與此同時,執行破路任務的第二十師,也於10月10日解放了黑山。

自10月1日至10日,七縱在鄧華的指揮下,長驅六七百里,橫掃大半個遼西,攻佔四城,殲敵近8000人。而敵我傷亡比例僅為20比1。仗打得主動,也打得漂亮!林彪再次簽署嘉獎令,表彰了第七縱隊積極求戰、主動出擊的果敢精神。

此刻,鄧華只盼著能夠再與號稱國民黨「王牌軍」的新六軍交交手,通過硬仗惡仗鍛煉部隊,打出七縱的威名。但新六軍卻始終沒有出動。於是,等得不耐煩的鄧華再次揮出了兩支利劍,直取著名煤城——阜新市。

10月17日,第十九師一舉攻克阜新,並殲敵暫編第五十一師1300餘人;第二十一師則於同日拿下阜新東北的新丘,殲敵暫編第五十一師師部和一個團全部。

17天連打六仗,而且都是命令以外的「順手牽羊」,但仗仗皆勝,收復六座城池,殲敵三個暫編師!

鄧華的作風,七縱的戰鬥力,由此可見一斑。

1948年1月,七縱改稱為東北人民解放軍第七縱隊。3月中旬,解放四平戰役打響。七縱再次參戰並取得重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