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篇 勁旅威名天下知:四野各縱隊(軍)寫真 第八章 強將手下無弱兵

——東野二縱(第三十九軍)

徐海東帶出來的老紅軍。黃克誠培育的新四軍勁旅。三下江南,鍾偉膽大包天指揮林彪。打天津率先攻擊。抗美援朝,打爛美軍「開國第一師」。

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三十九軍原是東北野戰軍主力之一的第二縱隊。二縱的前身是由蘇北進入東北的新四軍第三師。如果再往前追溯,新四軍三師又是由中國工農紅軍十五軍團的主力部隊發展而來的。

紅十五軍團是由來自鄂豫皖的紅二十五軍長徵到達陝北後,與當地的紅二十六、紅二十七軍合編組成的。

徐海東是鄂豫皖紅軍的創始人之一。窯工出身的徐海東,一向以驍勇善戰而著稱。

1933年5月在圍困七里坪的戰鬥中,身為紅二十五軍副軍長兼七十四師師長的徐海東,聽說敵兩個師夾擊過來,便命令身邊的兩個團從側翼包抄。他自己隨手脫下軍裝,只穿一條短褲頭,手執一把大刀,帶領軍直屬隊從正面迎敵衝殺上去,直衝得敵人落荒而逃,還抓回來近500多俘虜。

他先後經歷過百餘次戰鬥,僅在鄂豫皖的十年中就負傷八次,身上留有十幾處傷痕。其中一次戰鬥中,一顆子彈從他左眼下射進腦袋,又從頸後穿出。但他大難不死,並且因此而更有了名氣。

徐海東平時由於身體不好常常躺倒,但打起仗來卻虎虎有生氣。指戰員們親昵地稱他為「徐老虎」、「中國的夏伯陽」。他不僅在鄂豫皖蘇區出了名,就連中央蘇區的領導人也知道鄂豫皖有一個「徐老虎」。毛澤東稱讚他是「紅軍的領袖」、「群眾的領袖」和「對中國革命有大功的人」。

不久,徐海東出任紅二十五軍軍長。後與程子華、吳煥先一起,率領紅二十五軍突圍長徵到達陝北,與陝北紅軍勝利會師。紅二十五軍是全國紅軍戰略大轉移中第一支到達陝北的隊伍,為後續到達的紅一、二、四方面軍會師陝北奠定了基礎。

紅二十五軍與陝北紅軍會師後,合編為中國工農紅軍第十五軍團。徐海東任軍團長,程子華任軍團政委,劉志丹任副軍團長。紅二十五軍和紅二十六、二十七軍分別改編為紅十五軍團第七十五、第七十八、第八十一師。

隨後,徐海東等率領十五軍團投入到陝北蘇區第三次反「圍剿」作戰之中,先後成功地組織了嶗山戰役和榆林橋戰役,殲敵5000餘人,為迎接黨中央和中央紅軍的到來和紮根陝北,作出了重要貢獻。

俗話說:兵熊熊一個,將熊熊一窩。就是說,有什麼樣的指揮員就帶出什麼樣的部隊。像徐海東這樣的紅軍勇將所帶出來的部隊,自然是一支能征善戰的虎軍。

1935年10月,在黨中央、毛主席的率領下單獨北上的紅一、三軍團(此時已改稱陝甘支隊)到達陝北,與紅十五軍團勝利會師。中央軍委決定恢複紅一方面軍番號,新組建的紅一方面軍下轄紅一軍團和紅十五軍團。紅十五軍團的三個師改稱第七十三、第七十五、第七十八師,在方面軍司令員彭德懷的統一指揮下,徐海東又率紅十五軍團參加了被稱作「奠基禮」的直羅鎮戰役。

1937年8月25日,紅十五軍團在陝北三原縣橋底鎮改編為國民革命軍八路軍一一五師第三四四旅,旅長徐海東,政治委員兼政治部主任黃克誠。

原第七十三師改為六八七團,七十五師改為六八八團,七十八師改為六八九團。改編後的三四四旅乘火車北上,參加了一一五師的平型關戰鬥,並取得了震驚中外的平型關大捷。

平型關戰鬥後,六八七和六八九兩個團即轉戰於晉、冀、魯、豫邊區。殲滅大量日偽軍,並且迅速地擴大了隊伍。至1939年9月,三四四旅擴編為八路軍第二縱隊。司令員左權(後為楊得志),政治委員黃克誠。下轄三四四旅、新編第一旅、新編第二旅、新編第三旅。

1940年5月,奉中央軍委和八路軍總部的命令,黃克誠率第二縱隊部分主力南下華中,增援新四軍。6月底進至淮北地區,與新四軍第六支隊彭雪楓部會合,並整編為八路軍第四縱隊,司令員彭雪楓,政治委員黃克誠。7月,在加入另兩支地方部隊後,改稱八路軍第五縱隊。

1942年1月「皖南事變」後,為重建新四軍,八路軍第五縱隊改編為新四軍第三師。師長兼政委黃克誠,副師長張愛萍,參謀長彭雄,政治部主任吳法憲,副參謀長洪學智。下轄第七、第八、第九旅。7月,第三師即參加了以江蘇鹽城為中心的反「掃蕩」。9月,三師第九旅與四師第十旅對調建制。

1942年至1944年,黃克誠率領新四軍第三師先後參加了淮海區的反「掃蕩」作戰、鹽阜區的反「掃蕩」作戰和高溝楊口戰役等,歷經大小戰鬥戰役百餘次。1945年春,抗日戰爭進入戰略反攻階段後,三師在師長黃克誠、參謀長洪學智的率領指揮下,一舉攻克阜寧縣城。9月6日攻克淮陰,殲敵8600餘人,22日再克淮安,殲敵4600餘人。

經過八年的艱苦奮鬥,在抗戰初期只有幾千人的第三四四旅,在黃克誠、張愛萍、洪學智等領導下。已發展成為擁有三個旅、一個獨立旅和三個特務團的第三師。全師共3.2萬餘人。

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抗戰勝利後的國共兩黨面臨著「戰」與「和」的兩種可能性。當時,在剛被蘇聯紅軍解放的東北地區,並無國民黨的一兵一卒,實為一真空地帶。黃克誠雖然只是新四軍三師的領導人,但卻具有通觀全國戰局的戰略眼光。他認為或「戰」或「和」無論哪種前途,佔領東北都是至關重要的一步棋。

9月13日,剛剛得知蘇聯紅軍已全部解放東北消息的黃克誠,馬上致電黨中央:「建議中央立即派大部隊到東北去,不管蘇聯紅軍同意與否,要下大決心進軍東北」。「並派有威望的軍隊領導人去主持工作,迅速創造總根據地,支援關內戰爭」。

黃克誠的戰略建議,與黨中央不謀而合。為了迅速搶佔東北並建立鞏固的東北根據地,黨中央、中央軍委自8月20日起,就先後向各中央局和各軍區發出指示,要求派出組建100個團所需要的幹部及大批主力部隊,陸續挺進東北。作為新四軍主力之一的三師,也奉中央軍委之命,在黃克誠、劉震(第一副師長)、洪學智(第二副師長兼參謀長)等人的率領下,由陸路星夜兼程趕往東北。前面已經講過,在各路闖關東的大軍中,新四軍三師要算是最苦的了。

1945年9月下旬,三師所屬四個旅和三個團,分成左右兩路縱隊,陸續從鹽阜、淮海地區出發。在跨越了江蘇、山東、河北、熱河四省,歷時兩個多月,行程3000里後,總算到達了東北錦州地區。然而,11月下旬的東北早已是寒風刺骨的雪地冰天。三師這支唯一來自南方的部隊的指戰員們,既沒有棉鞋,棉帽和手套,而且從蘇北帶來的一套薄棉衣,根本無法抵禦東北零下幾十度的嚴寒。八旅及先遣人員則更慘,由於出發倉促,來不及準備,仍然身著單衣!另外部隊給養也成了大問題、新四軍第三師一到東北,立刻就被東北民主自治軍總司令林彪,作為主力而看中。11月18日,洪學智率領的三師北上先遣隊到達綏中。聽說林彪已帶領一個騎兵排和一支山東部隊前來迎接,洪學智即前往喇嘛洞與林彪接頭。

聽完洪學智的彙報後,林彪高興地說:「好,你們的任務完成得很好,現在東北就是需要部隊。」

1946年1月,東北民主自治軍改稱為東北民主聯軍。第三師番號不變。黃克誠仍任師長兼政委,劉震任副師長,洪學智任副師長兼參謀長,政治部主任吳法憲。下轄第七旅(旅長彭明治,政委郭成柱)、第八旅(旅長張天雲,政委李雪三)、第十旅(旅長鍾偉,政委王鳳梧)、獨立旅(旅長兼政委吳信泉)和三個師直屬特務團。全師3.7萬餘人,在當時各師中也算得上是兵多將廣。名曰一個師,實際上它的一個旅就快相當於人家一個師了。

1946年春,蘇軍從東北各大城市撤出回國。黃克誠趁集中在瀋陽的國民黨軍一時無力去接管其他各大城市之機,立即把活動於彰武地區的十旅調到四平附近待命,相機奪取四平。3月14日蘇軍一撤出四平,十旅及兄弟部隊就趁勢攻下四平,俘虜幾千偽軍,並繳獲了大量武器裝備。隨後,黃克誠將十旅部署在開原一線,阻止國民黨軍北上。4月中旬、下旬,蘇軍開始從長春、哈爾濱撤退,劉震即率三師八旅一部和特務團,在東滿部隊的配合下,於4月18日攻下了長春,消滅國民黨「鐵石部隊」1萬餘人,繳獲作戰物資甚多。奪取長春後,又用火車運送特務團北上,於4月20日攻下了齊齊哈爾,殲滅偽軍數千名。

與此同時,在北滿的山東部隊七師和三五九旅之一部,也於4月28日攻佔了哈爾濱,殲敵近萬名。三師與兄弟部隊在這一階段中連續攻城作戰,共斃俘偽軍近3 萬人,繳獲的軍用物資堆積如山。使剛出關時窘困不堪的三師,徹底解決了部隊的給養和裝備問題。

1946年8月,以新四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