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篇 馳騁天下我為雄:第四野戰軍征戰紀實 第六章 鐵流出關瀉千里

毛澤東騰出一隻鐵拳,蔣介石破綻百出。圍北平、克天津,劉亞樓立下軍令狀;迸古都、定中原,兩人傑同說李自成。大迂迴、大包圍,解放軍張開遮天岡。「小諸葛」設計保天下,丟了地盤沒了兵。紅旗插上海南島:敗軍無勇又無謀,大鐵船碰不過小木船。往事不隨煙。

東北全境的解放,使得中國共產黨手中擁有了一個資源雄厚的戰略區,毛澤東麾下掌握了一支實力強大的戰略預備隊,極大地改變了國共雙方軍事鬥爭的力量對比。1949 年3月,在勝利結束平津戰役後,奉中央軍委的命令,東北人民解放軍改稱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四野戰軍。隨後,第四野戰軍揮師南下,定中原、戰兩廣,入川東、出滇南,將勝利的旗幟插上了海南島。

1948年11月8日,國民黨第五十四軍和獨立九十五師從錦西、葫蘆島倉皇撤走,東北野戰軍收復錦、葫,標誌著遼瀋戰役塵埃甫定。

在這場決定東北命運的秋季大決戰中,東北野戰軍殲滅國民黨軍1個「剿總」司令部、4個兵團部、11個軍部、66個整師,共計47萬餘人。除衛立煌、趙家嚷在瀋陽失守前乘飛機逃走外,其餘一千將領,包括「剿總」副司令鄭洞國、范漢傑和兵團司令廖耀湘、盧浚泉等,全部進了東北野戰軍的俘虜營。

東北的解放,使國共兩黨軍事鬥爭形勢進入了一個新轉折。人民解放軍不但在質量上早已超過了國民黨軍,而且在數量上也開始佔據優勢。國民黨軍的總兵力,由戰役前的365萬人下降到290萬人,人民解放軍則由280萬人上升到300萬人。戰爭雙方的力量對比發生了根本的變化,毛澤東稱這一轉折「是中國革命的成功和中國和平的實現已經迫近的標誌」。

此時此刻,在滹沱河畔的西柏坡,毛澤東正領導著他的戰略統帥部運籌帷幄、準備抓住這一有利時機,給蔣家王朝以新的更沉重的打擊。

東北的解放,使中國共產黨具有了一支百萬人的戰略預備隊。這支預備隊包括12個步兵縱隊、1個炮兵縱隊、1個鐵道縱隊和十餘個獨立師。同時也使中國共產黨掌握了得以進行戰略決戰的雄厚的戰爭資源,為即將展開的新攻勢,提供了堅實的物質基礎。早在東北決戰方興未艾之際,毛澤東和中央軍委就已經調動華東、中原兩大野戰軍的60萬大軍,在東起江蘇海州,西至河南商丘,南自安徽境內的淮河兩岸,北到山東臨城,縱橫千里的廣闊戰場上,迂迴穿插,將國民黨徐州「剿總」的數十萬軍隊分割開來,團團圍住。

規模空前的淮海大戰即將揭開序幕。

與此同時,毛澤東、朱德、周恩來等人,還把目光投向華北戰場,開始籌劃消滅華北傅作義集團的平津戰役。

位居平、津、張地區的華北「剿總」傅作義集團,原來的處境較安全,東有衛立煌集團,南有徐州「剿總」劉峙集團,且擁有60多萬人的作戰部隊,尚能自保。

遼瀋戰役期間,華北「剿總」還暗中調兵遣將,準備偷襲中共中央所在地西柏坡和華北人民政府所在地石家莊。結果,損兵折將,大敗而歸。

衛立煌集團全軍覆沒,劉峙集團遭圍困後,傅作義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

中央軍委和毛澤東考慮到,東北野戰軍連續作戰50多天,現已非常疲勞,決定限期休整,養精蓄銳,入關決戰。

根據這一戰略部署,中央軍委曾於1948年10月底,即東北野戰軍攻克瀋陽之前,致電林彪、羅榮桓、劉亞樓,告知:東北主力除四縱、十一縱等部即行南下外,其餘在沈營線戰鬥結束後,約子12月上旬或中旬開始出動,攻擊平津一帶,準備於戰爭的第三年下半年,即明年1月至6月期間,協同華北力量殲滅傅作義主力,奪取平津及北寧、平綏、平承、平保各線,完成東北與華北的統一,以便於戰爭第四年的第一季,即明年秋季,即有可能以主力向長江流域出動,並使政治協商會議能於明年夏季在北平開會。

11月5日,東北野戰軍開始休整。休整期間,羅榮桓主持了東北野戰軍關於秋季攻勢作戰的總結工作。他起草了給中央軍委的《九、十兩月份作戰情況綜合報告》稿。這是人民軍隊歷史上最大勝利的總結稿,也本著實事求是的精神總結了攻打錦州前的那段歷史教訓。總結中說:「……後由蔣介石飛沈親自指揮,從華北抽調獨九十五師、六十二軍全部、九十二軍之二十一師陸續經海運葫蘆島登陸,加上錦葫原有之四個師共計九個師,企圖由錦西向北馳援錦州,這曾使我們攻擊錦州之決心一度發生顧慮。因為錦西敵人防禦陣地前沿與錦州敵人防守飛機場及女兒河之線相距不過30里,錦西敵人向我塔山攻擊時並可取得海軍之配合;同時還由於我們正在前進途中,對錦州外圍及其縱深之工事強度還不很清楚,我們攻擊錦州之部署又還未完全就緒;三縱及五師剛攻克義縣還未南下;從長春以南趕調上來之六縱十七師及坦克部隊還落在我們後面等等,因而曾發生疑問。但這一過程共兩三小時即確定仍堅持原來之決心不變……」

羅榮桓將擬就的報告初稿送給林彪,認真地說:「一零一,報告中寫進了我們在打錦州問題上曾一度猶豫,後來又糾正了。你看怎麼樣?」

林彪看了看這段文字,一聲未吭,出門而去。

後來,這份東北野戰軍《九、十兩月份作戰情況綜合報告》以林彪、羅榮桓、劉亞樓的名義上報軍委。

1948年11月6日,東北野戰軍開始休整之際,在徐州以東方向,華東野戰軍開始圍殲黃伯韜兵團,中原野戰軍亦發起攻擊,屏障南京的國民黨徐州「剿總」亂作一團。

淮海大戰在徐州方向打響後,傅作義集團被夾在中國人民解放軍東北、華北、華東、中原四大野戰軍之間,戰略上呈孤立態勢。有鑒於此,蔣介石數度考慮將傅作義集團南撤,傅作義則考慮西退綏遠。

中央軍委認為,將傅作義集團抑留在平津地區,對整個戰局最為有利。

斟酌再三,中央軍委確定了抑留傅作義集團於平津張塘地區就地解決的方針,並採取了一系列措施:命令華北部隊的楊成武、李井泉兵團撤圍歸綏,將所部三個縱隊部署於綏東地區,阻止傅作義部隊向歸綏撤退;急電圍攻山西太原的華北徐向前、周士第兵團,停止攻擊太原,以免促成傅作義下決心逃跑;鑒於華北部隊兵力不敷使用,急調東北第四、第十一縱隊組成東北野戰軍先遣兵團,先期入關,隱蔽集結於北平附近待命。

可是,僅僅憑這麼一點兒部隊,很難羈絆住華北國民黨軍的60萬人馬。

傅作義無論往南或往西逃跑,就地解決傅作義集團的戰略方針都無法實施。

11月16日,中央軍委主要領導人毛澤東、周恩來、朱德考慮動用東北野戰軍,儘早入關,包圍天津、塘沽、唐山,以截斷傅作義部海上逃跑通道。

幾天來,西柏坡與瀋陽間電波往返,頻度不亞於打錦州之前。

軍委、毛澤東電詢林彪、羅榮桓、劉亞樓:你們認真考慮:是以提前進關為好?還是按原計畫休整,然後進關為好?

東北野戰軍林彪、羅榮桓、劉亞樓則如實秉告:東北主力提早入關困難,請軍委慎重決策入關時間。倉促入關許多問題不好解決。僅先期入關之四縱和十一縱,在入關數天之內就有千餘新兵逃亡,這說明思想動員工作的難度。當時大批東北籍新兵非常不情願離開那片黑土地。

中央軍委、毛澤東和東北野戰軍領導,就「先期」入關和「按原計畫」入關討論繼續之際,徐州方向華東、中原兩大野戰軍的攻勢正頻頻得手。傅作義已經坐不住了,華北集團撤逃隨時都可能發生。

周恩來提出:「要盡最大的力量去阻止傅作義撤逃,喪失時機,我們就要犯歷史錯誤!」當斷不斷,反受其亂。

毛澤東果斷決定:東北野戰軍立即結束休整,提前行動!

1118日晚6時,毛澤東簽發了中央軍委致東北野戰軍的緊急電令:望你們立即令各縱隊以一二天時間完成出發準備,於21日或22日全軍或至少八個縱隊取捷徑以最快速度行進,突然包圍唐山、塘沽、天津三處敵人,不便逃跑並爭取中央軍不戰投降。

電報還要求林彪、羅榮桓先行出發,到冀東實施指揮。東北野戰軍機要科譯出軍委命令時已是深夜。機要人員不敢怠慢,迅速將電報呈送林彪、羅榮桓和劉亞樓。幾位領導人臉色嚴峻。

羅榮桓首先說:「命令是來得急了些,給我們造成較大的困難。但是,軍委也是從華北決戰的全局出發。我們必須服從戰略全局,立即停止休整,再大的困難也要克服,遵令入關。」

林彪道:「當然,軍委的命令必須執行。現在的關鍵是看這鋪開的攤子如何迅速收攏?」

劉亞樓提議:「休整計畫立即停止執行,沒有來得及補充的新兵一概暫不補充,計畫調出受訓的學員停止調出,沒有來得及調整的武器裝備也暫不調整,兩個傷亡最大的師暫時留下,這樣可以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