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六章 放棄攻台

魏道明突然失寵,陳誠帶病受命,一個女人大罵:真是個老混蛋!美國人對陳誠說:蔣介石如來台灣,只能以避難者身份相待。茫茫九州無處藏身,蔣介石作了最壞的打算。阻止「禍水」來台,美國人一廂情願。敗有所悟,蔣介石不再玩花架子。朝鮮戰爭爆發,蔣介石興奮異常。美國出兵台灣海峽,攻台計畫被迫擱淺。

海南島和舟山群島解放以後,對於人民解放軍來說,下一個目標便是台灣了。

而這正是蔣介石最最心憂的,蔣介石對台灣寄予了太多希望。

早在1946年10月,蔣介石就萌發了把美國人喻為「不沉的航空母艦」——台灣作為自己的退路和反共基地的想法。其時,蔣介石正偕夫人宋美齡巡視台灣島。由於台灣人視之為收復寶島的「領袖」,對他們頗為熱情,因而這次巡行給蔣介石留下了「美好」的印象。他在日記中這樣寫道:「巡視台灣之收穫,較巡視東北之收穫尤大,得知全國民心之所向。」接著,蔣介石又說:「台灣尚未被共黨分子所滲透,可視為一片凈土,今後應積極加以建設,使之成為一模範省,則俄、共雖狡詐百出,必欲亡我國家而甘心者,其將無奈我何乎?」

當時蔣介石還遠沒料到他會被趕到台灣,但是他卻已看到了台灣的重要性及有利條件,初步形成了經營台灣以作為內戰後盾的設想。

隨著內戰局勢的逐漸逆轉,蔣介石的想法越來越明確,越來越成熟。

當1949年初面臨第三次下野的唯一選擇時,蔣介石更加堅定了另起爐灶,把台灣建成反共基地的想法,並付諸實施。

事後,蔣介石講到他為什麼第三次下野時,曾對親信們這樣解釋:「我之所以下野,還有一個重要考慮,就是台灣地位的重要。在俄帝集團的侵略下,寧可失了整個大陸,而台灣是不能不保的。如果我不下野,死守南京,那台灣就不能兼顧,亦就不能成為『反共抗俄』的堡壘。」

後來,蔣介石在國民黨七大上作政治報告時稱:「就算是整個大陸被共產黨拿去了,只要保持著台灣,我就可以用來恢複大陸。因此,我就不顧一切毅然決然地下野。」

當然,蔣介石的這番言辭難免有粉飾自己被迫下野窘境的成分,但經營台灣,把它作為反共基地的想法卻是真實無疑的。直至即將逃離大陸的最後關頭,蔣介石仍然在強調:「在台灣要做最壞的打算。」

蔣介石之所以選中台灣作為「偏安求存」的基地,是因為台灣有以下幾個便利條件:

(一)便於避居困守。台灣是中國第一大島,位於距大陸100多公里的海面上,東北隔著琉球群島與日本遙遙相對;東面是浩翰無際的太平洋;西面和西南面隔台灣海峽與大陸福建省和廣東省相望;南臨巴士海峽,與菲律賓群島相鄰。台灣處於西太平洋交通要道,具有極高的軍事戰略價值。台灣特殊的地理位置,使蔣介石認定、從最壞處考慮,萬一大陸完全丟失,憑他手中現有的海、空軍力量,跟幾乎談不上有這兩方面力量的共產黨軍隊隔海周旋、對峙,或許可以苟延殘喘,香火續存;從好處著想,台灣有海路與舟山、廈門、上海相通,又便於由空中對這些地方策應,堅守東南沿海城市,既可以台灣為後援,稍緩後顧之憂,又便於調集轉移兵力,把台灣作為最後的退路。一旦在東南與共產黨軍隊形成較長時間的對峙,則可等待國際形勢的變化,捲土重來。果真如此,從長遠看,國共雙方的這場角逐,最後究竟鹿死誰手,亦未可知也!

(二)有豐富的自然資源和較先進的工業。台灣省面積3.6萬平方公里,包括台灣本島、澎湖列島等80餘個大小島嶼。島上有被譽為「台灣三寶」的米、糖、茶三大物產;有四季不斷品種繁多的水果;有相當於江蘇、浙江、安徽三省森林面積總和的「森林寶庫」;有200多種已探明的「地下礦藏」;還有豐富的水產資源。與豐富的自然資源相適應,台灣又是較早興辦洋務、修鐵路、開礦山、辦工廠的地區。日本帝國主義侵佔台灣以後,在50年的時間內,為了榨取台灣人民的血汗與掠奪台灣資源,進行了廣泛的投資,使發電、鋼鐵、機械、化學、金屬等工業逐漸增長。交通、金融事業也很發達,農業亦有一定基礎。日本投降後,國民黨政權接管了台灣的一切設施與行政權。豐富的自然資源與較先進的工業、交通基礎成為國民黨敗軍賴以生存的基本條件。

(三)便於同美國進一步勾結,獲取美國援助。蔣介石一向重視東南沿海地區,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因為這些地區靠近海岸,便於直接得到盟國的支援。對於腰杆子一向不硬,總是祈求別國施捨過日子的蔣介石來說,此點十分重要。儘管美國已厭棄了蔣介石,總是想與他拉開距離,但從美國對華政策的一貫立場與全球戰略考慮,美國不會輕易放棄對國民黨的支持。這一點蔣介石比別人都看得清楚。他有足夠的耐心和信心等待美國笑臉重現。只要美國反蘇反共,總有一天,美國仍會需要他,給他大量援助的。

正是出於上述種種考慮,蔣介石在1949年初第三次下野前匆忙宣布:「發表陳誠為台灣省主席的任命。」

蔣介石的此舉過於突兀。原台灣省主席魏道明事前對此竟完全不知,以至氣得他老婆鄭毓秀破口大罵:「我們做得這樣好,換人他也不告一聲,真是個老混蛋!老混蛋!」

她哪裡知道,這是蔣介石下野前的一著「妙」棋。他在為後路著想。

對於蔣介石的這一「最後任命」,連當時「倒蔣」的副總統李宗仁也覺得突然,頗感意外。多年後他在《李宗仁回憶錄》中這樣寫道:「此次新職突然發表,前主席魏道明竟毫無所知。陳誠得令後,立即自草山遷過入台北。38年1月5日便在台灣就職視事。行動之敏捷,為國民黨執政以來所鮮見。由此可知蔣先生事前布置的周密。」

接著李宗仁又寫道:「蔣先生在決定引退之前,即已準備放棄大陸,退保台灣,以貫徹其改造黨的政策,成為三位一體的心愿,維持一個清一色的小朝廷。便更深信大陸放棄之後,國際形勢必日益惡化,第三次世界大戰亦必隨之爆發。即可因人成事,回大陸重演接收政權的美夢。」

李宗仁的分析可以說是透徹入里。

1949年1月18日,蔣介石以軍事委員會委員長名義任命陳誠兼任台灣省警備總司令。

1949年3月,蔣介石又以中國國民黨總裁的身份任命陳誠為國民黨台灣省黨部主任委員。

在蔣的操縱下,國民黨行政院授權陳誠指揮監督中央駐台各機構。至此,陳誠總攬了台灣的黨政軍大權。

陳誠能受此重任,與他對蔣介石的忠誠和他同蔣關係密切不無關係。

陳誠,蔣介石的嫡系親信,三愛將之一。1894年出生於浙江青田縣高市鄉外村。字辭修,取自《周易。乾》里「修辭立其誠」之意。別號石臾。1913年,陳誠瞞著父母離開家鄉來到麗水,考上省立第十一師範學校。 1917年畢業後又入省立體育專科學校,次年畢業。年輕的陳誠志不在教,離開體校後,又以總分前三名的成績考入保定軍官學校,成為該校第八期炮科學員。同期同學有劉翰東、羅卓英等人。1920年因直皖戰爭軍校停辦,陳南下粵軍第一師第三團供職,其間加入國民黨。次年軍校複課,又北上完成學業。1922年6月軍僅畢業後被分到浙江陸軍第二師第六團第三連任見習軍官。不久,陳誠南下任第一師中尉軍官、上尉連長。1924年黃埔軍校創建,陳誠離開第一師來到黃埔軍校,先是在校部機關服務,任過上尉教育副官、特別官佐。正是在黃埔軍校期間,陳誠得到了蔣介石的賞識。據台灣出版的《陳誠傳》記載:某夜蔣介石巡視營房,發現陳誠天未亮就起床閱讀孫中山的《三民主義》。陳誠此舉深得蔣介石的嘉許。

後來在第一、第二次東征中,陳誠的炮兵連屢立戰功。當時任教導團一團團長的何應欽說:他們對有限的炮彈,加以充分的利用,彈無虛發。「陳連長三炮定江山,就此聞名。」兩仗打完,「陳誠」二字深深嵌入了蔣介石的腦中,漸漸地他得到了蔣介石的重視並視為心腹。從此,陳開始擺脫壯途上停滯不前的處境,直線上升。陳誠當官有兩個特點:一個是任過的官職多。蔣介石有什麼要職,一時找不到合適人選,都先讓陳誠擔任,以解燃眉之急,有的要職只任數天,幾個星期;第二是陞官快,不幾年就高職集身。

十年內戰期間,陳誠更上升為蔣介石的親信。在蔣介石發動「四一二」政變、進行新軍閥混戰、舉行對紅軍的三、四、五次「圍剿」時,陳誠總是一馬當先,充當替蔣賣命的急先鋒。與此同時,陳誠也建立起了自己的以「土木工程系」(十一師、十八軍)為核心的勢力的集團,在蔣的嫡系部隊中,舉足輕重。

為了籠絡陳誠,在他任十八軍軍長時,蔣介石派宋美齡出面,收譚延闓的三女兒譚祥為乾女兒,並由蔣、宋二人出面作媒介紹給陳誠。陳誠為此與結髮妻子吳舜連離婚。陳、譚聯姻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