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章 初戰蘇中

陳毅和饒漱石不和,誰是誰非,毛澤東心中有數。異想天開,蔣介石制訂「滅共」進度表。黨的利益高於一切,粟裕讓賢當副職。夜深人靜,粟裕致電中央,建議讓華中主力暫留蘇中。華東地區戰史,沒有粟裕便不能成章。

旗開得勝,泰興之戰殲敵3000。 如南之戰再告捷,創解放戰爭以來殲敵的最高紀錄。敵情突變,粟裕沒有按自己的興趣行事。七戰七捷,解放軍戰史上的光輝一頁。

戰爭造就將帥,將帥是軍隊的靈魂。後來成為共和國十大元帥之一的陳毅和十大將之一的粟裕,就是在人民革命戰爭中鍛煉成長起來的人民軍隊中的傑出將帥人物。

在前面我們說到,抗日戰爭一結束,黨中央冒險用一架美國小型飛機,把20多名高級將領,從延安運往內地。其中就有陳毅。他是奉中央之命,赴華中地區領導工作的。

在延安時,中共中央對於陳毅的工作,曾作了慎重的研究。因為當時收復和佔領東北地區,是全黨一項十分迫切和重要的任務。到東北主持軍事工作,中央當時認為林彪和陳毅都是合適人選。最後中央考慮,在此之前,陳毅曾是新四軍軍長,有在江南和華中工作的經驗,乃決定讓陳毅到華中去主持軍事工作,讓林彪去了東北。

起初,陳毅對到華中進行工作是有顧慮的。他坦誠地對中央說:回華中去恐怕沒有事做,不起作用。毛澤東說,怎麼不起作用?只要你坐在那裡就起作用。於是陳毅答應下來,並請中央放心,儘力調整好和饒漱石的矛盾,做好黨的事業。

陳毅飛離延安的第二天,中共中央給華中分局發了個電報,說:「陳毅同志昨日飛抵太行,轉赴華中。陳毅態度很好,一切問題均談通。分工:饒為書記及政委,陳為軍長及副書記,其餘不變。」

陳毅和饒漱石有矛盾,中央是知道的。1942年3月,「皖南事變」後任新四軍政委的劉少奇奉命調回延安,中央派較為年輕的饒漱石接替了政委之職。習慣搞點動作的饒漱石,到任不久,便以一些歷史問題為借口對陳毅進行排擠,以致使新四軍軍長和政委之間搞得很不團結,並被反映到中央那裡。

1943年10月底,饒漱石給毛澤東發報,造謠誣告陳毅。同時暗中拉攏其他一些人也給中央發了一份電報,以求把陳毅擠出新四軍。

然而,毛澤東是了解陳毅的。陳毅既有長期的革命鬥爭經歷,又有卓越的領導才幹,毛澤東對陳毅是信任的,並沒有因饒漱石的小報告而對陳毅的使用產生影響。所以,抗戰勝利後,毛澤東力主陳毅回華中主持軍事工作。

飛機把陳毅等人送到了晉東南黎城縣長凝機場後,便飛返延安了。陳毅要從太行赴華中,還有數千里路程,恰好一起從延安飛來的冀魯豫軍區司令員楊得志也要回軍區,便由他組織護送。9月下旬,到達濮陽。

9月19日,中共中央根據國民黨的整個軍事部署,提出了「向北發展,向南防禦」的戰略方針,決定從山東調幾萬兵力,迅速開赴東北,新四軍江南主力北撤,一部進入山東。

9月26日,陳毅收到中央9月23日的電報,要他不要去華中,「取捷徑直到山東」接替山東軍區司令員兼政委羅榮桓的工作,因為羅榮桓要率兵去東北。因此,陳毅赴山東臨沂,接替了羅榮桓的山東軍區司令員兼政委的職務。

抗戰勝利前夕,粟裕正在浙西地區開闢敵後根據地。

8月9日,毛澤東發表《對日寇的最後一戰》的聲明,抗日戰爭進入戰略反攻階段。蘇浙軍區遵照朱德總司令的命令,對該地區侵華日軍發出最後通牒,並先後解放了長興、溧陽、金壇、溧水、安吉、郎溪、廣德、高淳等縣城。至9月中旬,蘇浙解放區北起京(寧)——滬鐵路,南至安吉、孝豐,東起太湖,西至宣(城)蕪(湖)公路的廣大地區聯成一片。

9月20日,黨中央指示華中局:「浙東、蘇南,皖南部隊北撤,越快越好」,為此,蘇浙軍區於9月下旬至10月上旬開始有計畫地渡江北上。

正在這時,粟裕接到了中共中央和新四軍軍部任命他和張鼎丞為華中軍區正副司令員的電報。他一面要業務部門暫緩下發委任命令,一面電請中央:「閱悉中央以職及張鼎丞同志分任正副司令之指示,不勝惶恐。以職之能力,實不能負其重任。鼎丞同志不論在才德資各方面,均遠較職為高超。抗戰以前,均為長輩;抗戰初期,則為職之上級;近數年來,又復在中央直接領導下,成績卓著;且對執行與掌握黨的政策,均遠非職所能及。為此,曾再三請求華中局,以鼎丞同志為司令,職副之,未蒙允許。為慎重並更有利工作起見,特再請求中央以鼎丞為司令,職當儘力協助,以完成中央給予之光榮任務。」

10月29日,即粟裕的電報到達中央的第二天,中央進一步研究了粟裕的意見,給華中局並新四軍軍部發了回電。電中說,中央認為粟裕的意見「是有理由的」,「同意以張鼎丞為華中軍區司令,粟裕為副司令併兼華中野戰軍司令」。

粟裕以大局為重,黨的利益高於一切,不計個人得失的生動事迹,在華中廣泛流傳,成為佳話。

新成立的華中軍區的領導成員,除正副司令員張鼎丞、粟裕之外,還有政治委員鄧子恢,副司令員張愛萍,副政治委員兼政治部主任譚震林,政治部副主任鍾期光。軍區下轄蘇中、淮南兩個軍區及4 個軍分區,全部兵力約13.5萬餘人。

10月10日,華中野戰軍正式組成。粟裕任司令員,譚震林任政治委員,劉先勝任參謀長。野戰軍下轄第六縱隊,司令員王必成,政治委員江渭清;第七縱隊,司令員兼政治委員吉洛;第八縱隊,司令員陶勇;第九縱隊,司令員張震。全部兵力約4.7萬餘人。華中野戰軍在建制上屬華中軍區,在戰略行動上受陳毅指揮。

羅榮桓離開山東後,陳毅率領接替山東軍區的部隊,主要有新四軍軍部及第七師,第二師第四、五旅,第四師第九旅,蘇浙軍區第二、第四縱隊及蘇中軍區教導第一旅等部。

1946年1月7日,遵照黨中央的指示,新四軍軍部兼山東軍區領導機關,新四軍軍長陳毅兼山東軍區司令員,政治委員饒漱石兼山東軍區政治委員,副軍長張雲逸兼山東軍區副司令員,黎玉任新四軍副政治委員兼山東軍區副政治委員,陳士榘任新四軍參謀長兼山東軍區參謀長,舒同任新四軍政治部主任兼山東軍區政治部主任。山東軍區轄濱海、魯中、魯南、膠東、渤海等5個二級軍區,全部兵力約20萬人。

同時,組成山東野戰軍,陳毅任司令員,黎玉任政治委員,宋時輪任參謀長,唐亮任政治部主任。野戰軍下轄第一縱隊(含第一、第二、第三旅),司令員葉飛,政治委員賴傳珠;第二縱隊(含第四、第五、第六旅),司令員羅炳輝,政治委員趙啟民;第七師(含第十九、第二十、第二十一旅),師長譚希林,政治委員曾希聖;第八師(含3個團),師長何以祥,政治委員丁秋生。總兵力約7.4萬餘人。

山東、華中野戰軍在統一編製的同時,遵照中央軍委的指示,向日偽軍進行了大反攻,並堅決回擊國民黨正規軍的進犯。經過5個多月的作戰,殲敵近4萬人,解放縣城及重要市鎮約90處,鞏固和發展了華中與山東解放區。

從1946年3月起,山東和華中野戰軍進行了「百日大練兵」運動。此後,進一步調整了部隊的戰鬥序列。5月間,中央軍委任命羅炳輝為新四軍第二副軍長兼山東軍區第二副司令員,韋國清為第二縱隊司令員。同時,華中野戰軍第三縱隊改為第一師,粟裕兼師長和政治委員;第六縱隊改為第六師,譚震林兼師長和政治委員;第七、第九縱隊番號不變;華中第五軍分區基幹武裝及向我投誠的趙雲祥部改編為第十縱隊,謝祥軍任司令員,劉培善任政治委員。6月2日,華中分局和華中軍區決定:以第七縱隊兼蘇中軍區,第九縱隊兼淮北軍區,第十縱隊兼蘇北軍區。7月,東江縱隊等部和中原軍區第十三旅,先後到達膠東和蘇皖解放區,分別編入山東和華中我軍。至此,山東與華中野戰軍兵力有13萬人,軍區部隊26.6萬餘人。

1946年6月26日,蔣介石在完成了各項戰爭準備之後,徹底撕下和平面具,命令國民黨軍隊約25個師的兵力,向我中原部隊發起進攻,全國大規模內戰就此展開。

蔣介石自恃國民黨在軍事力量和經濟力量上的暫時優勢,曾設計了一個被後人恥笑的「一年消滅共產黨」的進度表:6月底48小時內消滅中原李先念部;7月中兩個星期夷平蘇北解放區;8月份3個星期打通津浦路和膠濟路;9月份消滅冀熱遼和冀魯豫解放區;華東解放區包括蘇中、蘇北、淮南、淮北和山東全省,南臨長江,北近平津,戰略地位非常重要。華中野戰軍和山東野戰軍組成強大的重兵集團,直接威脅著國民黨的心臟地區——南京和上海。內戰一開始,蔣介石就把進攻的矛頭直接指向華東地區。於是,上百萬美式裝備的精銳國軍,猶如滾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