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章 旌旗指江南

中共七屆二中全會,共產黨人準備接管天下。「誰擁有劉伯承,誰就必定是戰場上的勝利者。」瑤崗是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小村子,但曾創下讓斯大林不可思議的奇蹟。毛澤東發出進軍令,鄧小平受命再度領銜。百萬大軍揮師南下,鐵流滾滾,勢不可擋!

渡江作戰是人民解放軍空前規模的大兵團行動,是更加殘酷的激烈戰鬥。劉伯承認為,在部隊渡江之前,必須作好三個方面的準備工作。

其一,儘快完成部隊的組織調整。他說:「要把部隊按照新的編製和三三制的原則改編為兵團、軍、師的建制,這裡的關鍵,不僅僅只是原有部隊組織名稱的改編,而且是組織的變動或擴大,尤其是特種兵的組織,在正規化建設急需之中,應成為我們必須抓緊的。」

其二,做好兵員的補充工作。他詳細分析了補俘、補新兵、地方部隊升級與歸建等不同形式。認為原來野戰軍「兵源補充的來源是複雜的,按地區有冀魯豫、豫西、豫皖蘇、鄂豫、皖西五個地區。俘虜也是各地各兵種來的,而且有許多老弱及警察、機關、差役等非戰鬥兵;按時間說則是參差不齊的,整個整訓期間都在陸續零星的補充中,原來在中原野戰軍正規軍建設中曾提出反對游擊主義,現在又添加了這樣一些因素,就必須在一個時期內加強政治教育,提高組織性、紀律性,鞏固部隊等指導責任。同時,在正規化建設的口號下,對那些指導部隊不深入幹部隊實際活動中的官僚主義還是要反對的。」

其三,必須大力加強部隊的後勤建設。他認為,時至大兵團作戰的今日,尤其是在不久即將舉行的渡江作戰中,部隊的後勤工作顯得更加重要。從現在起,部隊必須建立起軍械、軍需補給與輸送勤務等一整套的機構及制度,方能適應部隊大縱深行動的需要。鑒於淮海戰役前後數十萬大軍雲集於狹小地域,道路不通,部隊物資擁擠和造成人民負擔過重的教訓,他指出:「正規軍軍械軍需的補給,……火車、汽車及其道路的整理,汽油線的設備,軍械修理場的建立,應有計畫的進行。但我們最主要的應照顧所處的環境條件,照顧政策,實事求是,盡量就各地已有的物資與輸送工具善於組織起來,供軍隊急需,不可能者才仰給於後方,這應成為今後後勤工作的方針。」

此後不久,劉伯承將第二野戰軍的整編情況和準備渡江作戰的工作,向中央軍委作了詳細彙報,受到中央軍委和毛澤東的充分肯定。毛澤東在看了劉伯承的報告之後,壓抑不住內心的喜悅之情,說道:「我有劉伯承,蔣介石不可能不完蛋!」

在劉伯承主持第二野戰軍整編和精心準備渡江作戰的同時,為了配合渡江作戰的軍事行動,以及準備接管南中國華東地區蔣家政權,按照中央的部署,他的最佳搭檔鄧小平也日以繼夜緊張地工作著。

為了徹底打敗蔣介石,迎接全國的勝利,1949年3月5日,中共中央在西柏坡召開了七屆中央委員會第二次會議。

二中全會到中央委員34人(原中央委員缺4人,由候補中央委員遞補出席會議3人),候補中央委員19人,列席的重要工作人員11人,中央委員及候補中央委員因交通條件等原因缺席者為20人。全會主席團由毛澤東、劉少奇、周恩來、朱德、任弼時組成。

這次中央全會,歷史意義重大,影響極其深遠。其主要內容,一是研究怎樣徹底消滅蔣介石國民黨軍隊,二是研究準備接管天下和建設一個新的國家。

全會指出,黨著重在農村聚集力量、用農村包圍城市的時期已經完結。

從現在起,開始了由城市到鄉村並由城市領導鄉村的時期。當然城鄉必須兼顧,決不可以丟掉鄉村,僅顧城市。但是工作重心必須放在城市,必須用極大的努力去學會管理城市和建設城市。在領導城市工作時,黨必須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階級,團結其他勞動群眾,爭取知識分子,爭取儘可能多的能夠同共產黨合作的民族資產階級及其代表人物,以便向帝國主義者、國民黨、官僚資產階級作政治鬥爭、經濟鬥爭和文化鬥爭,並向帝國主義者作外交的鬥爭。同時,黨要立即開始著手建設事業,一步一步地學會管理城市,並把恢複和發展城市中的生產作為中心任務,城市中的其它工作,都必須圍繞著生產建設這個中心工作並為這個中心工作服務。

打仗靠良將,治國靠能臣。劉伯承是統帥于軍、所向披靡的傑出將才,鄧小平則是治軍治國的奇才。

隨著革命戰爭勝利的接近和新中國曙光的到來,後來成為中共第二代領導的核心、共和國改革開放總設計師的鄧小平,在黨內、軍內的地位日益重要,肩上的擔子也越來越重,他作為一個政治家的雄才大略也日益顯露出來。

在第二野戰軍的領導成員中,劉伯承、鄧小平都是七大的中央委員。劉伯承因組織部隊準備渡江作戰,向中央請假,沒有參加七屆二中全會。

按照中央的指示,在華東區方面,鄧小平、陳毅、譚震林、饒漱石、曾山等於2月28日聯袂趕往西柏坡赴會。

中央七屆二中全會,還解決了一個重大問題,就是對各中央局的人事作了重新安排。

在二中全會召開之前,中央責成鄧小平代表中央對華東局人事提出安排意見,毛澤東親自找鄧小平談話。在談話時,鄧小平謙虛地對毛澤東說:「主席,漱石同志是華東局書記,我看還是他來做這件事更好!」

毛澤東沒有正面回答鄧小平的話,而是微微一笑說道:「就讓你來搞。」

鄧小平當時是中原局第一書記,渡江戰役總前委書記;第二野戰軍政治委員,由他挂帥準備接管中國最富饒的東南半壁河山,無疑中央是經過深思熟慮的。

二中全會閉幕的次日,即3月14日,中央召開了一個座談會,議題是討論各大區人事安排的方案並最後作出決定。

鄧小平在會上第一個發言,他代表中央提出了華東區人事安排的意見,主要是:

中共中央華東局:以鄧小平、劉伯承、饒漱石、陳毅、康生、張鼎丞、曾山、張雲逸、譚震林、粟裕、張際春、宋任窮、陳賡、劉曉、劉長勝、曾鏡冰、舒同等17人為委員。

以鄧、饒、陳、伯承、鼎丞、曾山、粟裕為常委。

以鄧小平為第一書記,饒漱石為第二書記,陳毅為第三書記。

宣讀了華東局領導成員名單後,鄧小平解釋說,華東局實際只留鄧、張、粟、舒四人。而粟要管軍事,舒又要管上海的宣傳,因而實際上只有鄧、張二人具體管華東局的工作。在分工上,擬由張鼎丞兼組織部長,社會部長請中央派,統戰部長潘漢年,城工部(管10萬人以上的城市)部長王堯山。財經委員會由鄧(兼書記)、曾山、方毅、駱耕漠、劉岱峰任委員。

他還說,華東區管轄範圍,上海之外,還有南京、杭州、蕪湖、鎮江、無錫、蘇州、武進、南通、寧波,均是20萬以上人口的大城市。省份有山東、浙江、福建……

鄧小平講到這裡,毛澤東立即打斷鄧小平的話說道:「還要加上台灣省,這地方要注意。」

鄧小平緊接著毛澤東的話繼續講道,省份有山東、浙江、福建、台灣4 省和蘇南、蘇北、皖南、皖北、贛東北五個區。贛東北區與華中江西的分界線,由鄱陽、湖口沿撫河上溯,以東屬贛東北,以西及撫河線上各城市屬華中。

緊接著,鄧小平又提出了上海市委、市府和華東軍區人事安排的意見,即:上海市委,由饒漱石、陳毅、劉曉、劉長勝、曾山、劉少文、陳賡、潘漢年、宋時輪、郭化若、李士英等11人為委員,饒、陳、劉曉、劉長勝、曾山5人為常委,饒為書記。

上海市府,市長陳毅,副市長曾山、潘漢年及一位非黨人士。劉長勝任總工會主席,不任副市長,以便開展工作。秘書長劉少文,公安局長陳賡(兼,兵團職務不解除),副局長李士英,警備司令宋時輪,政委郭化若。上海市的宣傳工作,在一定意義上講,較華東局的尤為重要。現在只有舒同一人,他負責上海市委的宣傳工作,則華東局宣傳部無人,請中央調人。

華東軍區,司令員劉伯承、陳毅、粟裕,政委鄧小平、饒漱石、譚震林,政治鄰主任張際春、唐亮、鍾期光,參謀長李達、張震、周駿鳴。其中實際上擔任軍區工作的只是粟、唐、鍾、張、周五人。

華東軍區與第三野戰軍的統率機構合併,第二野戰軍的統率機構仍保持。劉伯承兼任南京市軍管會主任、市長、市委書記,宋任窮兼副主任、副書記,段君毅任市委副書記。

張際春、李達擔任第二野戰軍的經常性工作,並參加南京市政府的工作。

駐南京的兵團司令任南京警備司令,政委任警備政委,並均參加市委。

最後,鄧小平還提出各省、區人事安排的意見。在談到浙江省的人事安排時,毛澤東插話說:「江浙是我國的書香之地,要派一個有學問的人去浙江。」

鄧小平報告完華東區的人事安排意見之後,請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